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物理课堂提问误区与策略

【作者】 东杰嘉

【机构】 青海省同德县第一民族中学

【摘要】课堂提问是任何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提高物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已成为每个教师非常关心和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新课程标准下有效性提问的理解,分析了当前初中物理课堂提问存在的误区,提出实施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并结合实例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物理课堂;提问误区;策略
【正文】
  课堂提问是任何教学活动中必备的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的双边教学形式。它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然而大多数物理教师都有这种感觉:许多学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堂讨论气氛不够热烈,问而不答,这给物理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如何有效地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提问,在当今以学生为主、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新课程改革中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下面是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的几点关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提问误区与应对策略。
  一、物理课堂提问的误区
  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一个问题提出后,半天没有反应,出现一段长时间的沉默;而当教师点名让某同学作答时,该同学也不愿开口,只是支吾以对。尤其这种情况出现在开公开课时,会让教师因担心教学进度完不成,或课堂气氛不活跃而惊惶失措,急得满头大汗,要么自问自答下去,要么责怪学生不配合教师。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教师提出的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使得学生不会回答。
  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大而空;甚至未开讲,就把需要深化的内容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学生无所适从,只能面面相觑,目瞪口呆,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
  《学记》里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教师的提问随意拔高,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导致学生思维断层,“跳来跳去够不着”,这样提问毫无效果可言。
  2、教师的问题表述不清楚,学生不知如何回答。
  比如在一次听课时,在学习了“摩擦力”后教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能走路?有学生回答:因为有脚。也有学生回答:因为长大了。老师问:为什么长大有脚就能走路呢?这时学生沉默了,不知如何回答。由此可知,一个提问,它必须是准确、具体、不产生歧义的。这位教师在学习了“摩擦力”后提出了“你们为什么能走路”的问题,答案可以有多种,因而一问下来,学生左右为难,无所适从,无法把学生引导到已知识的应用上。
  3、教师提问的用语不当,学生不愿回答
  课堂上,教师经常这样问学生:“这个问题谁会?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会的请举手。”这样的用语就非常的不准确,学生答上来是理所应当,因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如果回答不上来,说明连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其他的知识可能更不会,学生的自信心严重受挫。一些尖子生也不屑回答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既然“非常简单”,让那些后进生回答好了。学生没有了积极性,课堂气氛自然差。而有的老师说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这样说也不好,既然是“非常难”的问题,后进生就不愿思考了,反正我答不上来;尖子生回答后,感觉非常容易,易产生骄傲情绪,不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教师认为非常简单的问题,对学生来说不一定是非常的简单,如“家庭电路的基本组成”,知道了就非常的简单,不知道就非常难,这就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交流障碍。我们认为:问题的难易不是由教师说了算,而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理解的就是难的,能理解的就是简单的。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要轻言:“这是一个‘非常简单’或是‘非常难’的问题。”而应该说:“这个问题谁会,请回答!”如果回答得对,是难的问题应该鼓励:“这么难的问题都能回答上来。”如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非常难,不会也是正常的。”而真正简单的问题就不要问,以免浪费时间。
  4、学生没有时间思考提出的问题,便急于让学生回答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需要时间来思考问题的,沉默对于学生而言至关重要。而我们通常在讨论中很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大部分的课堂讨论中,学生只有几秒钟的时间就必须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反应。其实对于学生而言,在课堂上认真独立思考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所以在有些时候保持沉默是教师的最佳选择,这对提高学习效果具有巨大的作用。
  二、物理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和方法
  1、巧妙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优秀教师的教学不只在于会讲,更在于会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要力求新颖巧妙,要能激发情趣,发人深思,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巧妙设地设计问题,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地提问,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获取物理知识。例如:在学习了“物态变化”内容后,在课后小结时,不要按照常规问“这一章我们学到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而是先巧妙安排一个场景:打开装有热水的保温杯盖,戴着眼镜喝水,热气腾腾的白气使眼镜蒙上一层雾。问:白气、雾是什么状态?怎样形成?学生们立即开展了讨论,然后让学生把白气、雾、露、霜、雨、雪、云等归类。学生们充分发挥着他们的想象力,情趣盎然。教师马上追问“那么本章的物态变化可以归纳成几对?通过这样的巧妙设计问题后提问,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情趣,启动了思维,学生会牢固掌握物态变化种类。
  2、提问要注重问题的难度和深度
  教师所提问题必须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必须经过学生的认真思考,动一番脑筋后才能做出回答。因此,问题的难度和深度应适宜。如果所提问题过于简单,就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而难度过大,超越学生的智力范围太远,也会使学生丧失信心,降低学习兴趣。我们提倡从发展学生的思维出发,从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物理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四十五分钟的限制出发,通过深题浅问,浅题深问,直题曲问,曲题直问,逆向提问,一题多问等不同方式,开展多角度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展示学生的创新个性。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形成,促进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例如“某空瓶的质量为300 g,装满水后总质量为800g,若用该瓶装满某液体后总质量为850g,求液体的密度。”在解这题时,先问:装满水后,水的质量是多少?体积是多少?再问:装满某液体后,液体的质量是多少?体积是多少?或反过来问:要求液体的密度,应先求出哪些物理量?然后逆向分析,找出问题答案。
  因此,上课前应该进行充分的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对将要教授的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原有认知基础和能力实际进行适度设问,即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心理学所谓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学生经过思考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既非伸手可及,但是“跳一跳”又能“摘到桃子”。
  3、提问要精而准
  “精”“准”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问题精要恰当,准确无误,精益求精。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促进新思维的诞生。”因此,好的问题是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充分吃透了教材和学情之后设计出来的。我听过一位教师上的“重力”这节课,引入时是这样问:你们知道牛顿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吗?关于牛顿的故事,你们知道的有哪些?学生是很踊跃发言,列举了了很多牛顿成功的原因和故事,结果占用了很多时间也没有进入到有关的主题。本来是要引用牛顿发现重力的故事说明观察的重要性从而引入重力,却成了讨论牛顿成功的原因和了解他的故事。一个很好的想法却因为提问没有针对性,最终变成了整堂课的败笔。因此,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仅要经得起推敲,同时还得强调组合的最有效,就是问题与问题之间有联系、有层次,力争使教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让学生解答这些问题时,既理解和掌握知识,又得到严格的思维训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站在发挥主观能动性角度上,多设计一些能启发学生思考、拓展思维乃至创新的应用、综合型的问题。
  4、提问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因人而异
  提问涉及面要广,要合理分配被问对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其“胃口”的需要,使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答问。同时,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水平,设计不同的有梯度的问题:对学困生可适当“降级”,提简单的问题,照顾他们,让他们获得成功;对中等生提一些稍难的问题,让他们尝试成功;对尖子生,提一些难度大的问题,激励上进;对特长生可合理提高难度,提一些专门的创新性的问题,鼓励创新。提问要因人而异,因人施问,消除中等生与学困生回答问题的畏惧心理,培养各层面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新课:“阿基米德原理”时。提问:1、从上节课的学习可知,怎样测量浮力?2、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3、浮力的大小跟这些因素的定量关系是什么。3、通过什么实验来探究?4、怎样探究?这样,分层设疑提问,学生动脑、动手,把自己作为“研究者”,逐步深入,将已有的知识、思维方法迁移到新知识中去,学得轻松,理解也容易。
  5、提问后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探索的时间
  好的提问方式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教师提问后要耐心等待,课堂提问的发问间隔时间还是一个很有讲究的学问。教师根据问题的性质留给学生适当的考虑时间。一般来说考察对已学知识的记忆的低级问题,等待半分钟左右为宜;而对于判断性、理解应用等高级认知问题,等待时间要适当延长。研究表明,当教师把等待时间从不到1分钟增加到3至5分钟时,课堂就会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如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会作出更多以证据为基础的解答题,会解决更多的问题,学生的成就感会明显增强。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最好不要超过7分钟。因为随着时间的延长,课堂气氛会变得异样,很多学生开始处于思维游荡状态中,即已偏离了课堂教学的问题范围。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提问后的等待时间。
  宋代教育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由若干个问题组合起来的,而且每个问题都是一个“驿站”。教学的成功与否,学生所获知识的多少,都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课堂提问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起重要作用,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途径、角度,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真诚的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使物理课堂教学达到最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