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者】 朱玉良
【机构】 黑龙江富裕县富路镇中心学校
【正文】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教育处于教育的基础地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为初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首先,培养孩子的礼貌用语。在家庭教育中,孩子最早接受的教育是对生活环境中接触最多的人的模仿。模仿是孩子最早的学习方式,父母如何待人、如何做事、如何学习等行为,对孩子来说,就是教材。所以父母的良好习惯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主要前提。教师要让父母在日常行为中处处以自己的行为来规范孩子。如见到长辈要问好,别人给东西时要说谢谢,不和大人顶嘴,不打架,不骂人,公共场所不喧哗等。在学校,教师要以身作则教育学生。如见到老师要主动说声“老师好”,进办公室之前要先敲门,迟到要说对不起,集合做到“快、静、齐”,观看比赛文明喝采等等。开学初教师要让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培养孩子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在家里教师要让父母教育孩子自己整理床铺,自己洗漱,洗衣服,收拾房间,养成自立的生活习惯。要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学校,教师要让学生认真完成值日工作,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平时勤于查看自己班的分担区等。
第三,培养孩子团结友爱。教师要让家长教育引导孩子与小伙伴儿友好玩耍,和平相处。不欺负弱小的孩子。在学校,教师要培养学生有集体荣誉感,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不给同学起绰号,不歧视身体有残疾的同学。当同学答错问题时,不起哄、不嘲笑。让学生学会遇事考虑他人的感受,学会忍让,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第四,从细节影响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这是一个漫长的行为习惯养成的阶段,在一年级时教师就要在小事儿上影响学生,如看见地上有纸屑,老师首先先弯下腰把它捡起来,老师不要为了走近道而践踏草坪,老师首先爱护学校的公务等等,经过几个月或一年的实践后,每位学生都能自觉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如看到水龙头没拧紧,他们便会主动上前拧紧;看到地面上有纸屑,他们能主动拾起来;看到小同学摔倒了,他们会主动上前扶起等等。
第五,学校、家庭齐力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每学期学校召开家长会,教师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在校情况,或通过微信现代通讯方式把学生的在校行为发给家长,与家长一起指导教育,改进家庭教育的一些消极做法,与学校共同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如让学生养成遵守秩序的习惯: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边行;上下学排队,红灯停,绿灯行,不乱穿马路,不在马路上追跑打闹。过路口,注意避让车辆;购物、上车时自觉排队,不加塞,集会时按指定位置就座;在公共场合遵守纪律,不大声喧哗。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如爱惜学习用品,不在课本上乱写乱划,不随便撕扯作业本;不随便向家长要钱,不乱花钱;珍惜粮食,不挑食,不浪费饭菜;节约用电、用水等。养成懂得感恩的习惯:不顶撞父母、老师;主动替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孝敬父母,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要尊重社会各行各业的劳动成果。
第六,反复教育。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须依靠长时间的实践,反复教育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所以,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在课内外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行为习惯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细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品德。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应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小学生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就要以多种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细节抓起,从现在做起,扎实有效地进行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首先,培养孩子的礼貌用语。在家庭教育中,孩子最早接受的教育是对生活环境中接触最多的人的模仿。模仿是孩子最早的学习方式,父母如何待人、如何做事、如何学习等行为,对孩子来说,就是教材。所以父母的良好习惯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主要前提。教师要让父母在日常行为中处处以自己的行为来规范孩子。如见到长辈要问好,别人给东西时要说谢谢,不和大人顶嘴,不打架,不骂人,公共场所不喧哗等。在学校,教师要以身作则教育学生。如见到老师要主动说声“老师好”,进办公室之前要先敲门,迟到要说对不起,集合做到“快、静、齐”,观看比赛文明喝采等等。开学初教师要让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培养孩子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在家里教师要让父母教育孩子自己整理床铺,自己洗漱,洗衣服,收拾房间,养成自立的生活习惯。要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学校,教师要让学生认真完成值日工作,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平时勤于查看自己班的分担区等。
第三,培养孩子团结友爱。教师要让家长教育引导孩子与小伙伴儿友好玩耍,和平相处。不欺负弱小的孩子。在学校,教师要培养学生有集体荣誉感,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不给同学起绰号,不歧视身体有残疾的同学。当同学答错问题时,不起哄、不嘲笑。让学生学会遇事考虑他人的感受,学会忍让,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第四,从细节影响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这是一个漫长的行为习惯养成的阶段,在一年级时教师就要在小事儿上影响学生,如看见地上有纸屑,老师首先先弯下腰把它捡起来,老师不要为了走近道而践踏草坪,老师首先爱护学校的公务等等,经过几个月或一年的实践后,每位学生都能自觉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如看到水龙头没拧紧,他们便会主动上前拧紧;看到地面上有纸屑,他们能主动拾起来;看到小同学摔倒了,他们会主动上前扶起等等。
第五,学校、家庭齐力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每学期学校召开家长会,教师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在校情况,或通过微信现代通讯方式把学生的在校行为发给家长,与家长一起指导教育,改进家庭教育的一些消极做法,与学校共同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如让学生养成遵守秩序的习惯: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边行;上下学排队,红灯停,绿灯行,不乱穿马路,不在马路上追跑打闹。过路口,注意避让车辆;购物、上车时自觉排队,不加塞,集会时按指定位置就座;在公共场合遵守纪律,不大声喧哗。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如爱惜学习用品,不在课本上乱写乱划,不随便撕扯作业本;不随便向家长要钱,不乱花钱;珍惜粮食,不挑食,不浪费饭菜;节约用电、用水等。养成懂得感恩的习惯:不顶撞父母、老师;主动替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孝敬父母,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要尊重社会各行各业的劳动成果。
第六,反复教育。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须依靠长时间的实践,反复教育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所以,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在课内外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行为习惯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细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品德。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应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小学生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就要以多种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细节抓起,从现在做起,扎实有效地进行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