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注重观察能力培养 提升初中生习作素养

【作者】 曾春玉

【机构】 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白马渡中学

【摘要】作文就是用笔说话,会说话就会作文。而要想有话说就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观察对于作文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写好文章必须重视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作文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观察,学生习作就成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可见在语文习作教学中观察能力的有效培养至关重要。
【关键词】初中作文;观察兴趣;观察方法;习作素养
【正文】
  常听有些中学生说:“我就怕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有的干脆说:“我真不知道该写什么,从何写起。”有的学生作文虽然也交上来了,但仔细一看,刚开个头,敷衍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泛笼统,不知所云。针对这些情况,我常常鼓励学生,作文就是用笔说话,会说话就会作文。而要想有话说就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切忌胡编乱造,闭门造车。由于缺乏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分析,头脑中缺乏材料,因而才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笔。观察对于作文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写好文章必须重视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如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本文笔者借鉴专家一些理论研究及自身几年来初中语文习作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的实践展开探究。
  一、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培养起观察的兴趣与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观察兴趣是提高观察能力的前提。有了兴趣,观察客观事物就会有一种内驱力,会主动、自觉、积极地进行观察。兴趣强烈可以观察到许多细节,兴趣差则只能获得肤浅的印象,毫无兴趣甚至没有印象。在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之前,很多细菌学家也都遇到葡萄球菌被其它菌杀死的现象,但是他们对这一现象司空见惯,没有兴趣深究其中奥秘,因而坐失良机。良好的习惯的养成,靠明确观察的意义,靠提高观察兴趣,靠持之以恒的毅力。首先,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观察。这就要求在对事物进行观察之前,对被观察的事物有一定了解,知道哪些是观察重点,哪些地方采用什么样的观察方法。其次,在观察中积极思考。观察是对事物的一种主动认识,这种认识不仅停留在表面上,积极思考能使我们在观察事物的同时,从表面现象去寻找揭示其本质和规律。俗话说:“谁知道的越多,谁就看到的最多”。如同样的石块,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地质学家能观察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而一个地质的门外汉却只能看到一块石头而已。再次,学习及时记录观察结果。做好观察总结,对观察中发现的问题尤其是细节要作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在长期的观察过程中,还须经常对观察记录进行整理和总结,并运用有关理论作指导,使观察结果在理论上获得升华。 
  心理学家认为,没有动机任何学习都不能发生,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对于作文教学,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初中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是非分辨能力,他们往往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教师要紧紧抓住这种欲望,引导他们写出优秀的文章来。课内作文,要求具体,学生各方面都受到约束,往往显得比较被动,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上一直是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一方面安排必要的课内作文,另一方面安排一定数量的课外练笔。,除了两周一篇大作文外,我要求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写一篇随笔,隔周抽查一次,并进行讲评。写随笔,就是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选材自由,命题自由,文体自由,字数自由。只管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随心所欲。洋洋洒洒几千字,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字,不嫌少: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这样不自觉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他们写的内容起初比较简单,渐渐地,观察视野不断扩大,就从身边的小事写开去,写社会、写人生。内容越来越丰富:班级的生活与风波,家庭的欢乐与忧愁,社会见闻等等,真是大到宇宙,小到自我,尽入笔底。由于对周围事物的兴趣,不少人自觉多写,并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 
  二、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 
  在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的同时,要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怎样去观察。 
  ⑴观察要有广度,能由此及彼,力求全面系统。又要注意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做到点面结合。首先学会整体观察,如果没有对事物的全面把握,作者便不可能高屋建瓴地了解与认识各个构成部分的价值。老舍说:“观察事物必须从头至尾,寻根究底,把它看全,找到它的‘底’,因为做文章必须有头有尾,一开头就想到它的‘底’!不知全貌,不会概括。”对事物的观察必须是‘全’而‘活’的,即在空间上必须观察具体,在时间方面也必须了解事物本身是在不断变化的。在观察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不只是“看”。 
  ⑵观察要善于探幽察微,捕捉细节。能“管中窥豹”,“见微而知著”。世界的纷繁复杂,观察对象的无穷无尽,变幻多姿。我们不可能对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寻根究底,这要求我们能“管中窥豹”,“见微而知著。”我们要善于观察那些能代表整体,反映本质的细枝末节。一个事件总是由许许多多主要情节组成,一个人也有所谓大节,我们要了解某个人或某件事,当然要先看这些大节。但一个人或一件事,总也有许多细枝末节,它们往往能代表、反映整体,透露事物的本质,也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我们观察时也要善于探幽察微,捕捉细节,观察不能浮光掠影,一定要入“目”三分,锐意搜寻,在常人难以察觉的微小差异和变化中去观察生活。生活中是如此,以写作的角度去观察生活,更得注意这一点,因为文章如果缺乏应有的细枝末节的描写,就不会丰满,就会生活气息不浓厚,就会显得干巴和苍白,不能充分地再现生活。所以,我们观察生活时,且不可轻易放过看来是细小的事,无论巨细,都应观察入微,深入考究,我们应该从细微中发现题材。
  总之,观察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无处不在,教师要拓宽训练的渠道,让学生“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指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为作文教学带来一番新天地。 
  参考文献:
  [1]郑海婷.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积累习作素材的策略[J].语文知识,2015(11).
  [2]林燕苹.留心观察生活,收集素材是习作之源[J].江西教育,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