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作者】 索南冷智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兴海县第二民族中学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的统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媒介;情境
【正文】
  作为农农牧区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不仅仅是给人以知、解人以惑,更重要的是传人以德、授人以道。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净化他们的心灵们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那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以下浅谈几点不甚成熟的观点和看法。
  一、用历史和今天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感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无数的中华优秀儿女努力拼搏、自强不息,留给我们子孙后代数不尽的智慧的结晶。教学中,结合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讲授《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时可以告诉学生:故宫博物院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学习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学习。
  同时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当中,认识到我们与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还需真正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激发学生的危机感和责任意识,并逐渐落实到行动上,努力学习。如此,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才能显现出来。
  二、在课堂上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在自然状态下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教育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时,有这样一段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告诉我们:逆境造就人才,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在挫折面前振作精神,在困境中努力奋斗,才能开创另一番天地。对于即将中考的初三学生来说,理解了这一点,学生们拼搏初三的决心更坚定了。如此适时自然地融德育于教学之中,效果是很好的。
  三、在恰如其分地创设情境中不断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要注意运用语言和直观教具创设与课文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诱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使之唤起各种感知觉,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获得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从而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我比较善于借用课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的高大性格来感染学生。如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唐雎形象”:他在安陵国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挺身而出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面对阴险狡诈的秦王,他从容镇定、勇敢无畏,有理有据,最终迫使秦王屈服,从而保全了安陵国土。他的这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形象、气概、精神,在学生的脑海中熠熠生辉,学生在无形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进行了思想教育。再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热爱生命》一文时,设置相应的问题:“小说的主人公在茫茫荒原上面临着哪些生死考验?他为什么能够超越极限、战胜病狼而顽强地生存下来?”让学生从反复的朗读中深刻地体会到:他之所以能够战胜这些并顽强地生存下来,是因为他有坚忍顽强的意志、不惧艰难险阻的毅力。在这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生死搏斗中,人的伟大与坚强也鲜明地体现出来。一个人只有勇于追求胜利,与命运抗争,才能充分享受到生命的价值与快乐。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与感染。
  四、在指导学生对课文优化诵读方式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说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初中六册课本中选取了大量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文章,不仅能让学生在细细地品读中提高语感,而且在诵读中也能够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他们一起感受人生的酸甜苦辣,感受人生的得失成败。通过对这些精美的文章的朗诵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节奏美、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认识,并培养他们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一文时,通过我有感情地范读和学生反复朗读以至背诵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豪迈的胸怀、雄伟的气魄和祖国山河的壮丽,从而受到感染,激发出火热的爱国之情。还有的文章要善于点拨渗透,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再如在讲授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时,课前我搜集了大量有关唐雎的资料,让学生先对唐雎的形象有一个整体认识,然后又给学生播放朗诵录音,引起了学生们的共鸣,他们中的许多人随着激昂的朗诵情不自禁地融入到了文章的氛围中。然后我又让他们根据录音自由朗读,同时穿插讲解朗读中如何处理语音、语调、语气等知识,学生听得很认真、很仔细。在此基础上,我又趁热打铁,让学生跳读全文找出有关描写唐雎的句子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感受唐雎的人格魅力。然后我让他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进行朗读比赛,结果整个课堂被朗朗的读书声所淹没。更可喜的是许多同学在课后小记中写道:唐雎的形象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历史,认识了自己,更激发了我们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课文诵读方式的优化,不仅能使学生领会到诵读的技巧,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应该正确处理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的关系,善于挖掘、利用教材中德育教育的素材和闪光点,有针对性且又能正确引导,生动活泼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一定能使学生在提高语文知识水平的同时,不断提高个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