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作文修改教学初探

【作者】 杨先锋

【机构】 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常宁中学


【正文】作文教学如何才能更加有效,这是任何一个有责任心的语文老师不能不考虑的问题,笔者在十余年得中学语文教学中,也一直在思考这一问题。学生学习写作,提高写作能力,是一个客观的过程,有自己的客观规律,因此,作文教学要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就必须遵循写作水平提高的规律,从作文教学的客观过程看,当前的作文教学至少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忽略了“作文修改教学”,作文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不完整的。
  作文修改教学——作文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
  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一个是教的过程,一个是写的过程,教的目的在于会写,因此“怎样写”,便是“怎样教”的基础,“怎样写”始终是思考作文“怎样教”的逻辑起点。
  作文教学已经形成一个定势:写作知识是作文的基础,习作的唯一捷径似乎就是学习写作知识着手来学习写作。有关的写作教材和作文教学者,几乎总是先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写作套路,似乎去套这些写作套路就能写出好文章。当然,具备一定的写作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必备的,但是写作过程,是人类精神活动最为复杂的一种过程。人的写作能力,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能力,究竟是怎样发展起来的迄今仍是尚未解开的“谜”。
  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在下笔之前,往往对自己要写的东西是模糊的。一篇好的文章写出来,并非在作者下笔之前,就已经把它清楚地构想出来,而往往是在写出来的毛坯的基础上(有时这个毛坯可能相当粗糙)精心加工出来的。因此,人们常说“文章是改出来的”。鲁迅先生关于写作的意见,很多人是熟悉的。它曾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答北斗杂志社问》)叶圣陶先生说:“据多数人的经验,写东西一次成功的例子并不多。除非完了篇硬是不再看,你再看它一两遍,总会看出这样那样的毛病。”(叶圣陶:《动笔之前和完篇之后》,见《叶圣陶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253页)吴晗先生在《谈写文章》中提出,一篇好文章必须经历多次修改。他主张“一篇文章写成之后,要读一遍改一遍,多读几遍多改几遍”(见胡明扬主编《阅读与写作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1页)。这些文章的大手笔们之所以这样强调文章修改的重要,是因为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根本没有人能够在写作之前,就已经构想好了一篇完美的文章。一篇好文章,往往是在修改的过程中,才在作者的面前清晰起来、成熟起来,完善起来。因此,文章的修改,是写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既然写作中的实际过程就是这样,那么不能想象缺乏修改过程的写作,能产生出色的文章。但许多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了作文,在批改后进行一番讲评,就算完结了;写作中的一个重要的过程——修改的过程,还没有开始,写作就已经结束了。这样怎么能够写出好的文章来呢?
  文章的修改,对于一个人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说在作者把一篇文章写出来之前,对于自己写出的怎样的文章并不明确,那么当一篇文章写出来之后,无论好与坏,都明明白白地摆在面前了,如果此时老师在结合有关的写作知识对作文进行讲评,指导学生进行文章的修改,那么学生就能在写作中,真正深入理解和掌握有关写作知识,并进而把有关写作知识在作文修改的过程中转化为能力。可见文章的修改过程,不仅是提高文章质量的过程,而且是真正掌握有关写作知识、形成写作能力的过程。只有经历了这一过程,知识才能巩固,能力才能提高。
  提出作文修改教学,不仅是因为写作过程本来就有一个修改的环节,而且因为修改文章既是写作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写作的自学能力、自我提高的能力。写作是一种个人的创作性活动,没有哪一个老师可以教给学生某种可以任意套用的写作方法,一个能写出好文章来的人,实际上他也就获得了自我提高写作水平的能力。换句话说,他已经学会了“学习写作”,这就是所谓的“学会学习”。正是因为修改文章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学会写作”的能力,所以才需要专门给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