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怎样提高小学数学小组合作交流的效率

【作者】 钟建彬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锦川中心完全小学

【摘要】合作交流”在当前教育改革中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首先要从思想上明确目的,就是小组合作交流的实效性,要真正明白小组合作交流不仅是推广教学研究和方法,而是培养学生团结意识和协作能力。
【关键词】兴趣;氛围;合作;实效
【正文】
  《数学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活动的要求。
  小组合作交流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因其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协作、组织分工上的优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所运用。但从一线教师执行反应情况来看,真正要将小组合作交流的实效充分发挥,促进教育教学取得飞跃式发展,还需要在不断地实践中观察、总结、改进。如:部分教师思想态度还未转变,还停留在老教法、老学法上,把小组合作交流作为公开课的一种形式;有些小组合作交流只注重优生,而忽视了学困生的存在,让学困生失去了思考、表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些小组合作交流问题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复杂,要么不用思考、要么超出学生的思维范围;有些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没有进行深入指导,不总结改进经验等等一系列问题,使小组合作交流这一学生所喜欢的课堂模式实用性不高。只有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不断改进做法,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主动学习的能力。
  一、合理分组,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交流得以顺利开展、取得实效的基础。教师要根据全方位了解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学生,本着各组之间实力均等的原则,有意识地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平均分配在各组之间,其目的是为了让各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挥作用,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自我发挥地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此外,小组成员之间还要有一定分工,担任一个角色。如:组长、记录员、背诵员、听写员等等,让每一个学生在组内都有存在感,有事可做,提高他们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交流进一步拓展思维。
  二、搞好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讨论、表现欲望
  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思索、自主探究。但现在教学课堂中存在一些现象:在小组讨论交流问题时,要么男女生不好意思进行交流,要么同小组之间羞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致使小组讨论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的起到效果。
  所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就要让学生参与到小组讨论中,交流想法、共享知识,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产生兴趣。首先要从搞活气氛上入手,上课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调整适当的方法。如:让一位学习成绩不是很突出,但性格较为活泼的学生担任组长,起到牵头引线的作用;让学生成绩较好的学生作为第一发言人,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提供给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说明。对于简单的、显而易见的问题,指名要小组中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进行回答;这样无形中让这名学生有存在感,也愿意加入到小组讨论的氛围中,从而搞活全班讨论氛围。
  其二是教师应考虑如何加入到学生讨论中,而又不影响学生交流,让学生的思路不被自己的想法所左右。如:学生在讨论实际问题“粉刷房子”的题目中,如学生觉得除了门窗都要刷时,教师应适当提醒“你觉得这样合适吗?”或者“还有什么没想到的?在好好想想”等,即点出学生的错误,还不打断学生原来的思路。
  其三、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及时是思路出现偏差,也不要打断,在学生回答遭到其他同学嘲笑时,要及时制止,保持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当一位同学回答后,要及时表扬,即使答案不对也要表扬他的勇气,他的想法。保持他下次回答问题的信心。在课堂上出现“这个答案想法上有偏差”、“这个答案不对”等等话语都会浇灭学生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我们可以换做委婉的话语。如:刚才同学们表达了自己的想法,那么老师现在说下自己的做题思路,和同学们做个比较。这样既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他的自尊心,也能让他自觉地去对照自己的答案。让他始终保持自己的表现愿望,希望下次回答时能得到老师的表扬,或者下次做题时想法跟老师想法更接近。
  三、精设问题,保持交流兴趣,感受成功喜悦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思考是数学的核心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学习。数学问题的设计,可以最大限度的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但是如何设计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数学问题,则需要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参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结合周边生活状况来设计,力求把数学内容融入生活,让学生把平时所见、所感运用于课堂中,更通俗易懂,更加联系实际。
  (一)、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问题,调动学生讨论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创设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看见就能想到生活中经历的问题,脑子中就能闪现出实际画面,激发学生的思考动机;同时问题难易要适中,不能出现“答案显而易见或者找不到答案”的现象,要让学生跳起来就能摘到“果子”。例如,二年级教学除法的拓展知识时,我首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4个梨,打算分给6个小朋友,可是老师在分的时候遇到困难了,同学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难题吗?学生顿时活跃了起来......我知道、我来,他们已被这个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吸引。接着让他们想办法,通过学生讨论后,学生甲说:可以将梨切开,这一句把学生的思维都激发起来了。将一个梨平均切成两半分2×4=8半,8÷10=?学生说不出来,这样不行,接着学生平均分成3半3×4=12,12÷6=2半学生脸上露出了笑。老师又问还有别的办法吗?学生窃窃私语开了......结果还可以将每个梨平均分成4快,每个学生分4块。
  (二)、鼓励学生多质疑、多提问、多交流,保持交流兴趣。
  教师在上课时都会遇见这样的问题:学生越大,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低,不大愿意举手回答问题;即使有也是被迫起来回答。私下里和学生交谈,归纳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怕回答不正确,老师当面批评自己,面子上过不去。二、怕自己回答问题,别的同学课下说三道四,什么“就你能呀”,“看你多厉害!”三、认为自己长大了,成熟了,再回答问题没多大意义了。鉴于以上原因,首先我们教师在上课时尽量创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多反思自己在课堂上是否存在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批评、挖苦、讽刺的现象;自己的表现是否影响了学生的情绪;是否最大限度的鼓励、表扬了回答问题的学生。所以,我们教师在上课时要尽量保持心平气和,要适时调整自己心态适应学生的要求,遇到问题要做到心平气和,不要发脾气,要转移发怒的注意力,避免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尽量创造舒适的学习环境,课堂上要加强与学生的心灵交流,古语到:“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所以我们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到心有灵犀一点就通。如果遇到再三启发下,学生不回答的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益于学生其他方面才能发展的“处罚”措施,比如采取罚学生唱歌了、表演小品了、讲个笑话了等等。我记得有一节课,我鼓励学生自觉回答问题,可是不管你怎么启发,学生就是不回答。于是,我当场宣布,我提出问题六秒钟之后,再没有回答的,我就点名,点到谁,谁起来唱歌,可别说,还真灵。课堂气氛再也不沉闷了。这样,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发挥了学生特长,何乐而不为呢?
  四、观察引导,发挥教师引导调节作用
  现代教育越来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符合现代教育标准。那么教师在课堂充当一个什么角色呢?纵观现代教育要求,课堂实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一个引路人、调节者的作用。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调节整个课堂的氛围和走向。在如此高的要求下,我认为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教师个人的素养问题。“只有学生欣赏教师,才会喜欢教师所上的课”。教师的个人魅力在教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当学生认为这个老师行为优雅、严厉但不是温和、幽默风趣、做事认真时,他就会把你当成学习、模仿的对象,会关注你言行举止,学习的做事方法,感受你的做事态度。
  二是教师在课堂中不能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教师总是对学习好的学生看着特别顺眼,忽视对中间生的培养、关注;对问题学生、学困生总是刁难;这就造成了学困生对该学科更没有兴趣,问题学生对该教师产生厌恶感,长此以往,课堂之中听课的就很少了。所以,在小组交流中,要把较为简单的、答案显而易见的问题交给学困生、问题学生讨论,要检查他们的讨论结果,在全班面前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有也被关注,有存在感和成就感。学生反馈交流结果时,教师要从差生到优生逐层提问,确保关注到各个层面。
  正如布鲁纳所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靠谁来把学生引到这种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去呢?毫无疑问,教师担负着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浅谈小学数学问题设计> 清晨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