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设计主导性问题 构建数学文化

【作者】 谢华蔚

【机构】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实验小学

【摘要】数学离不开问题,问题设计反映了教师的素质水平,也直接关系到数学教学的成效。针对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无章法,能触及学生思维、具有一定思维含量和思维价值的真问题少,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的现状,笔者结合教学实例,从“促进知识掌握的线型主问题设计、积累探索经验的纺锤型主问题设计、突出教学重点的聚焦型主问题设计、激发思维扩散的放射型主问题设计、指向能力提升的螺旋型主问题设计”五个方面谈了主导性问题设计的类型。有效的问题设计,可以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活动经验,构建数学文化。
【关键词】主导性问题;设计;数学文化
【正文】
  主导性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课眼”,它可以是一个核心问题,也可以是围绕一定教学目标或某一中心问题按照一定逻辑结构组成的“问题串”(一般包括3个以上问题),是可以精心预设的。
  有质量、高水平的主导性问题一般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1)为解决课堂教学目标而设计。(2)问题来源于学生学情。(3)每个问题有明确的知识探究指向和思维层次,问题解决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主导性问题的设计可以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促进知识掌握的线型主问题设计
  此类主问题可以由符合知识间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串”呈现,每个问题有明确的知识探究指向和思维层次,对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领悟思想方法有真正的启发作用。适合新课、新概念时的教学。结构如下: 



  每个环节逐一对应“衔接—知识表征—知识厘清—运用”的过程。
  案例1:《分数乘分数》
  问题1:编织小组每小时能织条围巾,请你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预设:2小时能织多少?3小时能织多少?■小时能织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自我提问的方式立足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去类推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即从2小时是■×2,3小时是■×3,那么■小时是■×■,新旧知识借机融为一体,使旧知识有延伸的活力,新知识有生长的根基,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
  问题2:(1)用一张纸折一折,表示出■×■。
  (2)用一张纸折一折,表示出■×■。 
  【设计意图】分数乘分数难在对算理的理解。算理的理解需要一个渐进、引导的过程,停下来让学生思考,蹲下来让学生内化。难的地方、搞不清楚的地方通常运用“形”的手段使一切变得直观、简单。这个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借助“折纸”这一“形”,让学生理解■是谁的■,■又是谁的■?用纸折出■×■,则是立即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活动经验去二折,实现学法的迁移。
  问题3:■×■表示什么?a×■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以点铺开到■×■表示■的■是多少,进一步上升到a×■表示a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揭示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问题4:计算下面各题(分数乘分数   题目略)
  【设计意图】算理、算法是相辅相成的,在深入研究算理的基础上提炼出算法,再通过一定的练习量达到技能目标。
  实践表明,这一问题串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了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同时课堂也充满浓浓的探究味,构建数学课堂文化。
  二、积累探索经验的纺锤型主问题设计
  此类主问题可以针对新课教学的某一个知识点进行提问设计。教师可以摒弃步步为营、层层铺垫、拾级而上的教学设计策略,直接呈现问题,以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结构如下:





  每个环节对应“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索—方法总结”的过程。
  案例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问题:(直接呈现一个平行四边形)自己测量出有关数据,想想如何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不作任何复习铺垫,直接呈现一个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自己测量有关数据,独立思考如何求平行四边形面积。这样的教学设计,着眼能力,强调挑战,以拉伸学生思维的宽度,暴露学生真实、原生态的想法。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暴露错误,组织学生展开交流、厘清错误、达成共识,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探索意识、探索精神、探索能力得到同步培养和发展,构建数学课堂文化,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三、突出教学重点的聚焦型主问题设计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问题需要聚焦重点的理解与难点的突破,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此类问题结构如下:




  案例3:《认识小数》
  问题:小数与怎样的分数有关?
  【设计意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小数的意义,即让学生理解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小数与怎样的分数有关”这一问题能够将学生的视角直接引向分数与小数,让学生意识到小数的意义是与分数有关,但一定是跟特定的分数有关。学生通过问题传递的信息,凭借已有的经验,经自主探索,可以找到小数与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之间的联系,最后概括出小数的意义。因此,这一问题的设计,可以使得学习主线清晰明了,让学生的思维聚焦在关键之处。随着这一问题的解决,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顺利完成。
  四、激发思维扩散的放射型主问题设计
  此类主问题应该有思考的空间,能够“搅动”学生的思维。各种课型均适用。结构如下:




  每个环节对应“提出任务—讨论比较—概括问题解决的步骤”的过程。
  案例4:《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复习课
  问题:(教师呈现一个长10分米、宽8分米、高6分米的长方体)看到这个长方体,你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学生回答:
  (1)如果这是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准备多长的铁丝?
  (2)包装这个长方体,需要多大的包装纸?
  (3)这个长方体所占的空间有多大?
  (4)如果这是一个长方体的容器,那么最多可以装水多少升?
  ……
  【设计意图】问题是一切研究的开始。通过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将长方体知识点中极具代表性与典型性的4个问题由学生主动提出来。通过追问,复习、理解本单元中的重要概念,又对棱长总和、表面积、体积、容积进行纵向对比、辨析以及横向对比、辨析求几个面的面积总和,吸引学生参与复习过程,构建数学课堂文化,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五、指向能力提升的螺旋型主问题设计
  此类主问题可以根据同一章节或同一模块内容,联成一体,从知识网络、思想方法等层面进行问题引导,将问题进行深化、推广、类比。问题形式可以是题目变式、逆向提问等,达到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对方法能力的综合提升。适合用于练习课、复习课等。图示如下:






  案例5:《乘法分配律练习课》
  问题1:仔细观察,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连起来。
  56×125                     (54+36)×18
  11×(25×4)                 125×56
  54×18+36×18                11×25×4
  25×(100-4)               25×100
  【设计意图】乘法分配律是学生难以理解、易于混淆的一条运算定律。本课的练习主要定位在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这种理解需要将乘法分配律放在乘法运算定律的大背景中,才能更好理解与掌握。这一环节,主要通过一组简单的连线题,激活学生头脑中的乘法运算定律,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问题2:同桌相互说说,运用了乘法的哪些定律?





  【设计意图】作为乘法分配律的一个增长点——两积之差,体现了练习课的有所增量,并且通过图形来解释这个算式的意义,数形结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问题3:哪张图可以直接用乘法分配律解决?




  【设计意图】选择哪个图形能直接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增加了一定难度,让学生 “在比较和辨析中掌握定律的基本特征”。
  问题4:回忆在你印象中还有哪些知识运用到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用乘法运算定律解释以前已经学习的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联系和沟通,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在解释的过程中,关注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求同中理解意义,以达成教学目标:能够体会乘法运算定律在学习中的运用,能够用定律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对知识进行联系与沟通,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问题设计反映了教师的素质水平,也直接关系到数学教学的成效。指向“四基”达成的主问题的有效设计,既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也能逐步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对于事物观察、探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陶雪鹤、刘福林.落实“四基”  培养“四能” [J].小学数学教育, 2014, 7-8:18-21
  [2]费岭峰.以“大问题”为导向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设计, 2013,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