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品情态,赏情趣,感情怀——以《江南的冬景》为例简析散文课堂教学活动模式

【作者】 丁小勤

【机构】 浙江省平湖市当湖高级中学

【摘要】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师开始重视散文课堂教学,但是散文的课堂上依然存在很大问题:教师的课堂活动往往只围绕教材展开,很少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缺少对文章的品读,忽视对学生审美品质的培养。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根据散文意境深邃、语言优美、感情真挚的特点,以《江南的冬景》为例,设计了几种以学生为主题的,帮助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散文课堂活动模式:一、巧构意境,品味散文情态;二、细品语言,赏析散文情趣;三、反复吟咏,感悟散文情怀。
【关键词】课堂活动;情态;情趣;情怀
【正文】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师很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这在占教材(苏教版)一半以上的散文的课堂上较为明显。教师开始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教师满堂灌。这样既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提高了学生鉴赏散文的积极性。尽管如此,对照新课标“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高中的散文教学依然存在很大问题:
  第一,教学环节多而杂,忽视学生的学习状态。笔者走进了很多教师的散文课堂,发现教师们往往在散文课堂上安排较多的教学内容,这样就形成了较多的教学环节。且环节与环节之间关联不大,学生学习的经验呈零碎状态。教师很想在课堂上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则忙于回答教师的问题,缺乏内在的感悟体会。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起来热闹,实则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没有真正参与进来。
  第二,教学方式守旧单一,缺少学生的互动品读。很多教师在散文课堂上依旧采取教师“逐句讲解”的方式。陈旧的教学方式,很难吸引学生的课堂关注度。教师依据自己的课堂计划进行,即使有师生互动,也是尽在教师的预设当中。这样的课堂让学生的“互动品读”成了奢望。
  第三,多媒体手段过度使用,约束学生的想象力。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网络资源毫无疑问地走进了神形皆备的散文课堂。它在渲染课堂气氛,扩大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兴趣等方面确实存在很大作用。然而在现实的操作中,课件越来越美丽,教师越来越善于下载课件,散文课堂越来越离不开课件。这样的课堂缺少了教师上课的新意,缺少了课堂交互性的体现。面对花里胡哨的课件,学生也变成了只会抄写课件笔记的木头人。
  看来现代散文课堂确实存在很大问题,教师的课堂活动往往围绕教材展开,很少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缺少对文章的品读,忽视对学生审美品质的培养。
  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根据散文意境深邃、语言优美、感情真挚的特点,以《江南的冬景》为例,设计了几种以学生为主题的,帮助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散文课堂活动方案。
  一、巧构意境,品味散文情态
  中国文人向来重视意境,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什么是意境呢?意境就是作者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文中所描绘的具体物象完美地结合起来,意境是外在景物与作者心境的高度统一,是外物与内情的高度融合,是给读者以美感的艺术画面。散文贵在有意境,没有意境的散文是没有活力的散文。许多教师都会把意境的解读作为散文教学的重点,但是往往流于表面,不是“走马观花”似的浅浅品尝,就是教学方法陈旧,无法吸引学生参与其中。笔者根据这些情况,设计了两种解读散文意境,品味散文情态的活动。
  1.以“诗意”构“画意”
  散文的情境是诗意的,而运用绘画可以将这种诗意的情境再现。对于一些写景抒情的散文,可以把教学和绘画相联系,让学生把课文的内容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江南的冬景》的第七段描写了一幅“微雨寒村图”,这幅图色彩朴素淡雅,意境朦胧优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文字描写展开想象,用笔把图画画下来。我在课前让三个喜欢画画的学生根据第七段的语言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画了下来。在课堂上,我同时展现了这三幅画面,让其余的学生做出品评。学生们听说这些画都是自己的同学画的,顿时来了兴致,一幅幅地进行点评。最后我让三个绘画的学生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同学们反馈的信息修改画面。等到这三幅画面欣赏完毕,这幅“微雨寒春图”的色彩朴素淡雅、意境朦胧幽远的特点学生们已经掌握得差不多了,并且学生在对画作的品评中,还概括了作画的手法——淡笔素描、略加点染。
  用“画意”去表现散文意境的“诗意”,是教师用学生创作的可以改动的画作替代多媒体展示的特定的无法改动的的画面,学生的想象力就可以不得到约束。在品评讨论中,其实每个学生都在进行再创作,最终得以深刻体会作者创作的意境,感受作品表现的情态。这样新颖的形式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的课堂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2.凭“画意”书“诗意”
  有时候散文的意境也有表现得比较简单的时候,就需要学生能沉入到作品中去,凭借充分的想象,将脑海中的画面用诗意的语言表现出来,最终得以充分解读作品。
  《江南的冬景》的第九段描写了一幅“旱冬闲步图”,但是和前面的“微雨寒村图”相比,描写得较为简单。文字中提到的事物有春雪、麦子,活动有郊外闲步。如此简单,学生很难体会到“旱冬闲步”的快活、逍遥。我在课堂上,让学生们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根据自己生活在江南的冬天的特点,把在脑海中呈现的画面用诗意的文字描写出来。所提事物有限,但是学生们的想象是无限的。有个学生这样写道:昨晚刚刚下了一点春雪,午后趁着天晴我独自来到了郊外散步。天气非常清明,白白的雪覆在植物上,仿佛给植物抹上了淡淡的香粉,甚是好看。远处的麦子变得青绿交加,麦叶像个害羞的姑娘一样低垂了头。近处的高高的大树上也有雪,……”这样的充满诗意的文字,简直将旱冬的景致写活了,沉浸在这样的意境中,我们自然感到的是是快活,是逍遥悠闲。
  当我们在散文课堂上,读得多了、讲得多了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写写,写出自己的想象、理解、感悟和体会,在书写“诗意”中加深对散文意境的解读,去感受散文画面独特的情态美。
  二、细品语言,赏析散文情趣
  散文的语言要有情趣,没有情趣的语言也许准确、简炼,但一定拘谨、呆滞,缺乏应有的如行云流水的潇洒之美。散文的语言有无情趣,就会让读者食之无味,味同嚼蜡。所以散文的语言的情趣没就直接关系到散文作品的成败。刘义庆《世说新语》中说:“发言遣词,往往有情致。”郁达夫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写道:“渔洋所说的神韵及赵秋谷所说的声调,还有语病,在散文里,仍以情韵或情调两字来说,较为妥当。”这里的“趣”、“情致”、“风趣”等,都是指散文语言所特有的一种风调或韵致,也就是散文的语言情趣。
  1.在微中品
  散文作者一般都会在生活中精细地观察世间万物,发现、捕捉那些细微的事物,再从这些细微的事物上表达出别样的情致。这种微小的事物不是微不足道的琐碎芜杂,而是能揭示事物本质的闪光之点。散文作者们只要坚持从生活出发,写出真情实感,那么,这些微物就能给人一种灵动、活脱的享受。这自然比那些重复老套的陈语旧调更吸引人。
  《江南的冬景》第二段中,郁达夫描写江南冬景“可爱”的特点时用了这样一段话“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段话写得极有情趣,这里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句,将“晨霜”比做黑女脸上的脂粉,黑女的黑脸和黑色的土地相称,黑女为了遮黑脸上施了脂粉,这脂粉必定有厚度,但又不能太厚,在黑脸的映衬下,脂粉又及其容易被人看出。这个比喻句可以看出郁达夫对生活事物观察得细致入微。再加上后文的上了屋檐的太阳、吱吱叫的鸟雀、冒出水蒸气的泥地和老翁小孩,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曝背谈天图”展现在读者眼前。
  关注到散文语言的细微处,在细微处品出不一般的东西,肯定比从大处读读讲讲更能吸引学生,也能更加深入品味语言的魅力,在语言的魅力中体会散文的情趣之美。
  2.在谐中赏
  “谐趣”就是用轻松有趣的方法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见解和态度。谐中生趣的手法,杂文中最多,在优美的抒情散文中也很常见。
  《江南的冬景》的语言不单单是美,细细品来,还有很多诙谐幽默的地方。教师可以刻意引导学生对这些地方进行赏析,让学生慢慢品出散文语言的情趣。如第八段中“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回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这里的“调戏”是嘲谑、玩耍的意思,是一个贬义词,但是用在这里却是有无限的情趣在里面:既是拟人的手法,将雪、月、梅人格化;用在这里又将雪、月、梅和酒会合在一起,再加上人,有着无限的悠闲自在之情;这里又是贬词褒用,“调戏着酒姑娘”,写出了喝酒场景的随意、欢快。同样的还有像第九段中的“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冬景的人”中的“恣意”,第十段中的“清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中的“引诱”,都有这样的效果。这样的词,细细品来,让人感觉到“谐”中的无限情趣。
  教师关注到散文语言的“谐”,带领学生共同品赏,既可以让学生深入感受散文语言的魅力,也可以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在品味中感受散文语言的情趣。
  三、反复吟咏,感悟散文情怀
  散文,不管是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还是说理散文,一般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景、物、人、事)的记述来抒情写意、明理言志的。它有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而在教学过程中,这几方面的欣赏都离不开读。朗读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之法,而在素有“美文”之誉的散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法则更具有其它教学方法所无可比拟的作用。
  1.在“情”中涵泳
  我们知道语文课堂教学较之其它课程更需情感的投人,氛围的渲染,情境的体验,心灵的沟通,而散文教学对之要求更甚。因为散文抒写的是真情真性,语言以情见长,带有浓郁的情感色彩。在散文教学的朗读中,就不得不提这个“情”字。“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动才能心动,心动才能思发。所以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情感,让学生在“情”中尽情涵泳。
  在教学《江南的冬景》时,我首先给学生介绍了郁达夫创作的背景,“1933—1938年,这个时期,是郁达夫思想的一个低潮期,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种落后的‘名士’风度,留连往返于山林江湖。”郁达夫往返于山林江湖,正可以细细品味江南的冬景。在教学中我还亲自范读,比如在最后一段中,我带着欣喜的情感、悠闲的情调去读,在读到“引诱”、“无聊”时我特意用一种“戏谑”、“明快”的语气。学生们听了以后也颇有所动,读得很不错。
  让学生在“情”中涵泳,教师的指导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先用文章的写作背景动其心,再创造意境让学生沉浸其中,当然在朗读技巧上,教师可以通过范读,可以通过点评对其引导。总之,冲着“情”去朗读,就可以感受到散文情境渲染的无限魅力。
  2.在“默”中细嚼
  我们读书的经历,有很多的“感悟”“体验”都是在静思默读中得到的。默读是语文阅读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明显地提高阅读速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默读的过程中,便于学生去思考、去感悟。散文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书声琅琅,而忽视静思默读。苏霍姆林斯基说到: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思考,这将是课堂最真最美的时刻。
  “静思默读”就是沉静下心思,带着问题去读。我们的心灵可以在“默”中和作者直接去对话,与作者的心灵发生碰撞。学生通过静思默读,往往会有大彻大悟的感觉。在教学《江南的冬景》时,也要引导学生静思默读。在默读中学生感受到江南冬景的温和、润泽、明朗、亮丽的特点,在默读中学生分析概括文章的段落,提炼出“微雨寒村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步图”这样三幅画面。
  “默”为思考营造了最好的氛围,学生在“默”中感悟文章的内涵,在“默”中体会情感,在“默”中探讨难点。可见,静思默读在散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以上是我以《江南的冬景》为例设计的散文课堂的教学活动。《江南的冬景》可以关注的点还有很多,比如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比如文中对古代诗文的引用,鉴于篇幅关系,不一一展开了。
  总之,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我们的散文课堂,既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又要让课堂真正起到传播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审美力,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散文教学教什么》 王荣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年11月
  [2]《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王荣生 上海教育出版社
  [3]《教育心理学》 阎立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年
  [4]《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 王先霈 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5]《语文学习》 2015年第2-9期 2016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