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发挥研究性学习作用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

【作者】 吴维波

【机构】 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中学


【正文】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信息、科技不断创新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学习型、探究型的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必须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已成为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工程。在新时期加强对青少年的科学技术普及,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树立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国民素质塑造工程,而且是保障我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顺利实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期战略性工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学校是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的主战场,教师是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性教育的主力军,在教学活动中寻求新的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已经成为其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必由之路。
  一、中学生具备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科学素养就是公众对科学知识、方法及其对社会影响的基本了解程度。一般来说,科学素养是指科学知识、技术、方法、理性能力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它具体涉及到四个层次的内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是关系到中国命运前途的大事,在青少年中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造就一代高科技素养的人才,而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就是在青少年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
  青少年一直是我国科普教育的重点对象,2001年,科技部、教育部、中宣部、中国科协和共青团中央联合颁布了《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为有效推进我国青少年科普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学校正规科学教育和社会科普工作互动不足、衔接不够等问题的存在,不能保证在校学生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接触科学。科普是科技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很多国家的科技政策中,都提到了有关科普和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内容。纵览美、英、日、印等国近年的科技政策,可以发现这些国家的科技政策中都加入或强化了有关科普的内容,科普已成为各国政府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性学习能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
  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活动方式、目标、特点可知,研究性学习具有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可行性条件。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形式。科学研究的本质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究,在这种探究活动中,人们通过假设、想象、实证、逻辑等方式方法来认识世界、追求真理,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通过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体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的能力(重要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锻炼,获得的体验和领悟—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和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初步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科学素质。
  三、如何发挥研究性学习优势来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实施研究性学习、发挥研究性学习优势、利用西部地区特殊的自然资源和地域风土资源整合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克服科教资源不足的一些困难,笔者总结多年来从事研究性学习和中学科技教育活动的经验,根据科学素养的四个内容——科学知识、方法、态度、精神,分析出几条用研究性学习来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可行途径以供参考:
  1、利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科普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力度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开放的课程,课程内容及其实现形式也应是开放的。毕节一中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科普知识、科学方法、本地发展现状、课题研究和设计活动,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本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并强调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跨学科进行学习。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安排学习科普知识,首先是因为创设问题情境的需要。学生要从自然、社会和生活在提出问题,确定课题进行研究,必须先进入一定的问题情境,需要开阔眼界,了解比课本更加广博的科学知识,了解当今时代科技前沿的知识,这样才有利于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也才具有科学性、先进性。至于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学会主动、自主地学习,了解更多的新鲜的知识,对于学生未来的意义,当然是不言而喻的。我校(下转第46页)(上接第20页)多次邀请专家到学校举办科普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科技、文化、交通、工业、农业、商业、自然环境等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
  2、开展课题研究和开展项目设计(发明创造)活动,发掘潜在的科普资源
  组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是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在高一年级进行,采取主题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本着教育学生关心社会,体贴民生,倡导人文精神,培养环境意识的宗旨,我校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内容涉及环境保护、地方人文历史、民族文化、经济建设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也开展过以“西部开发与环境保护”、“我们今天走进环境科学”、“节粮在我身边”等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指导学生科学选题,课题涉及到工业、农业、教育、交通、气象、环保、消费、网络等多方领域,内容丰富多彩,有的密切联系当前社会生活,也有的需要进行调查、实验、理论分析等综合研究。
  课题来于生活源于现实,学生仔细观察周边环境,感受生活,课题的切入点还是好寻找的。学生经历了一般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从选题、成立课题小组、课题设计、实施研究、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直到结题答辩,认真完成了每一步骤的工作,初步掌握了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取得了各自的研究成果,获得了成功,并以亲身实践的方式接受了科技教育,促进了自身的成长。
  项目设计和社会性活动设计的内容涉及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家居设计、店面装潢设计、用具改造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校园绿化设计、学校新建实验楼布局设计、文艺活动设计、文化研究活动设计,等等,内容十分广泛。学生绘制了设计图纸,制作了设计模型,制作了电脑展示软件,充分显示了学生的创造才能。
  学生在经历了一项课题研究和一个项目设计后,他们已经亲身体验了科学研究和项目设计乃至发明创造的完整过程,学生从搜集信息、自主选题、课题设计、实施研究,直到完成研究论文、成果展示交流等一系列环节,体验了科研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研精神,提高了科学素养,为将来从事科学工作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是促进青少年智力、能力发展、提高科学素质的催化剂,注重教师的科学素质培养,依托学校研究性学习的优势整合学校科教资源,创新教法和学法,对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超前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提高是勿容质疑的。研究性学习当前甚至今后时期对科学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科普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将来随着经济发展西部贫困地区有了比较丰富的科教资源后,研究性学习会更放光彩。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技教育》2009年6月(总第159期)
  [2]《科学课程标准》
  [3]《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4]《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
  [5]《研究性学习与教师素质》李云书,2004
  [6]《通向科学之路》贵州省毕节一中校本教材(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