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影像资源理应是优秀的“配角”——例谈影像类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作者】 张全树

【机构】 江苏省滨海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中心小学


【正文】近日,我参加了本县举行的语文学科“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观摩研讨活动。那一天,我累计听了7节参赛的语文课。从课件的使用这一角度来看,虽说较先前的一些县内活动略有进步、更趋实用,但在有的课堂上仍有光“花架子”的嫌疑。现就《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教材第21课)同题异构教学中的两个片断作一浅析。
  [片断一]
  教师A在组织学生初读《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之后,对学生们说:“红军长征是艰苦的,尤其是过草地的时候。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影片的片断。……”课件的基本内容为:红军长征过草地时,饥寒交迫中的彭德怀同志瘫倒在地,身边的战友赶忙将他扶起,并让彭德怀同志的警卫员拿些干粮给他充饥。警卫员十分痛心而又无奈地说,干粮早就没有了。
  观看完影像,该教师便领着学生开始学习第一自然段了,对影像课件没做任何考虑。这个本该有所作为的教学环节犹如一页可有可无的故事情节,就这么无足重轻地被掀过去了。
  [片断二]
  教师B在上课铃响之后,即对学生说:“同学们,这堂课,我们首先来欣赏一段关于长征的影片。请大家仔细观看。”
  课件的主要内容是:红军队伍在草地中艰难地前行着,其中一名红军战士落在队伍的后面,他在泥泞中奋力向前爬。饥饿难忍的他掐下一棵草根,塞在嘴里嚼着,忽然,这位体力不支的战士昏倒在泥水之中……
  课件欣赏完了,教师B说:“同学们,刚才你从影片中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一位红军叔叔在吃野草。”
  生2:“他吃野草时,是直接吃的。”
  师:“你是说——”
  生2:“他吃野草,看起来很不卫生,没有洗,更没有消毒,那是因为他可能是饿坏了。”
  生3:“我想到了,红军战士们真顽强!”
  ……  ……
  师:“刚才,同学们看得仔细,想得投入,很好!红军过草地时,走在前面的部队断粮了还可以挖野菜吃,走在后面的部队则连野菜也找不到了。现在,你们知道红军长征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了吗?”
  生:“饿,是饿!”
  师:“对!你的回答很简洁,很正确。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与长征相关的课文,一齐读课题!”
  生:“21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反思]
  教育教学是传播教育信息的过程,是传者(教师)借助于一定的渠道(媒体)向受者(学生)传送一定的教育信息,并最终表现为受者在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变化的特定过程。学生接受教育信息的成功与否,直接受这三个方面的影响。多媒体教学技术对传者、媒体、受者三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从而对教育教学的效果有巨大的积极作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引入了大量的新兴媒体:幻灯、投影、电视、影像、卫星通讯、计算机、网络等,集形、声、光、色等元素于一体。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资源内容的丰富多样性,表现形式的生动性,学习过程的互动性等。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由此,可见现代科技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有着十分重要的课程建设意义。
  在上述案例中,从表面上看,教师A运用了影像课件,但只是为了应景,完全流于形式,课件与教学内容没有建立有机的联系。于是对应的影像课件几乎可有可无,充其量只是个装点门面的摆设,噢,不,应该说是个碍手碍脚的杂件!再有,影像内容的选择也不太合适,因为,该篇课文中在第二自然段中有彭德怀同志悄悄将自己的干粮拿出一些喂自己的大黑骡子的情节,与课件中的“干粮已经没了”这一故事情节不相同,容易节外生枝,从而耽误有效的教学时间。
  而同样是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教师B的影像课件的运用效果就要好得多。教者借助影像资源,积极创设了教学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令人饥寒交迫的草地之中,比较真切地体会到岁月的磨难及红军的可敬、可爱,为课文的学习铺垫好情感的基调。“走在前面的部队断粮了还可以挖野菜吃,走在后面的部队则连野菜也找不到了。”教者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如的表达。“刚才你从影片中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这一教学环节中问题的设计也很精当,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了锻炼,思维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不过,我窃以为,教师B在导入课题时就让学生观看影像课件,似乎仍不太合适。记得,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曾经指出,语文教学存在着插图阅读过甚而挤占课文阅读时间的问题。由此,我想到,影像课件也不能喧宾夺主,因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影像资源与语言文字相比,往往更能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欣赏完影像课件之后,学生亲近课文、走进文本的热情不易高涨,反而会趋于消退。所以,我以为,该影像课件比较适宜的播放时间是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中“饥寒交迫”这一关键词之时。学生欣赏完影像课件,会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观后交流,可以渐渐领悟到事情的起因,感受彭德怀同志不惜下令杀掉大黑骡子等六头牲口,来解除红军队伍断粮这一燃眉之急的那份大爱。
  总之,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服务。古人说得好,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语文教学中,影像等多媒体不应是可有可无的摆设,也不该是大红大紫的“主角”,它理当成为优秀的“配角”,亦如生命力旺盛的绿叶,让语文教学这朵鲜花更加精彩纷呈而又耐人寻味,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更好地发展与提高,让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最终扎实高效地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