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民族地区隔代教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研究——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为例

【作者】 王云芳

【机构】 甘肃省甘南州合作市第四小学

【摘要】而近现代几年,随着经济和生活水平的发展,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活压力也随之加重,在对孩子的教育时间和看管上年轻父母所投入的精力在不断的减少,为的是能把充足的时间放在工作上,就将幼小的孩子交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人进行教育和抚养,这就使得民族地区“隔代教养”现象出现了。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访谈法将分析民族地区农村、城市隔代教养幼儿的现状,存在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策略与建议,进而很好的促进民族地区隔代教养幼儿身心的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隔代教养;幼儿发展;影响
【正文】
  目前,隔代教养这种现象很普遍,然而,不是所有“存在的”的就是“合理的”和爸爸妈妈的亲自教育相比较 ,隔代教养已有很多不利因素,给幼儿发展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这种情况不能不令我们注意。[1]民族地区的人们也不例外,特别在农村,这种教养方式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虽然幼儿的看护问题容易被解决了,但祖辈父母教育观念老旧简单,只重视抚养和身体的健康不重视教育和幼儿心理健康,所用的教育方式多半是放任不管,只要孩子不生病,吃饱喝足就行的态度,这就使孩子出现了各种问题,可以说,弱化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隔代教养,它是一个特别的抚养方式,这种方式让孩子在成长生活中很难得到亲父母的爱护,比较容易产生不好的行为习惯,影响孩子以后的成长发展。[2]
  一、 概念界定
  隔代教养一些人也把它叫隔代教育,最通俗的解释就是孩子爸爸妈妈为了繁重的生活压力或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到外面打工谋生活去了,城市里有的家庭父母全都是工作人员,特别忙,没有时间照看孩子,找保姆又不放心,所以就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抚养,隔代教养是一种特殊的教养方法,教育孩子的责任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担任,使家庭教育结构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既有利又有弊,因此,我们因重视这种变化,让隔代教养有利的一面得到发挥,同时也克服不好的,从而促进幼儿发展。[3]
  二、 民族地区“隔代教养”的现状
  本文通过对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五十七位隔代家长提出问题进行了访谈,笔者进行记录的方式,然后对记录作了分析,得出研究需要的数据,访谈共五十七位祖辈家长,但其中三位祖辈没有进行隔代抚养孩子,所以有效人数是五十四位。

张家川县隔代家长状况访谈分析(表1)






张家川县隔代家长状况访谈分析(表2)






  由表1表2可知,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不管农村还是城市0-6岁孩子中,有61.1%的孩子是在隔代教养方式下成长的,且祖辈家长的学历大多都很低,文盲就占了55.6%,而大专以上的仅占16.7%。还祖辈家长对孩子的补偿心理比较严重,占了64.8%,这种情况会导致“隔代亲”现象。不少祖辈家长还反应,孙子在家表现一点都不好,缺少积极主动性,就是家里的小霸王,这种情况的比率是48.1%。55.6%的家长出自对孩子安全考虑,不允许孩子独自在户外进行活动,出门时祖辈也会伴其左右,如发现孩子发脾气、任性胡闹也不管,随孩子去的家长就有48.1%,而说清道理,要求下次不可再犯的家长仅占了16.7%,还有57.4%的家长认为学前儿童的健康就是吃的多,长的胖,没有生病,除此再无要求。据表1表2几种情况充分表明了民族地区隔代教养过程中对幼儿的成长产生的负面影响。所以年轻父母虽有心自己照看孩子,但经济的提高和生活压力的加大,不得不把幼小的孩子交由父辈抚养,这在张家川已成为一个县,甚至全社会面临的问题。
  这些年龄比较小的孩子由于长期和父母生活不到一块,会缺少正常完整的家庭亲子教育,性格、情感、待人、语言等都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会影响孩子的发展。弗洛伊德说过:“早期时心理是否健康完备对一个人一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幼年时的不经意都会成为成年道路上的绊脚石。”[4]可见早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终生的健康发展有非常大的意义和影响。因此不管是大中国还是民族地区,隔代家庭教养在这时的基础阶段就已逐渐成为影响孩子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应看清这一现象,及早重视,及早关注。
  三、民族地区“隔代教养”对幼儿发展影响存在的问题
  隔代教养像网络、电视、杂志一样都是一把双刃剑,又被肯定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但不利之处更为突出,同时不难看到,人老了以后思想、行为习惯都会慢慢衰退,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导致隔代教养中的孩子在成长发展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这使孩子缺少积极主动自觉性,性格内向,自我中心严重的问题
  表1可知,在隔代教养家庭中,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生活的环境比较封闭、安静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又少,使得孩子越来越变得内向孤僻,胆子小不敢和人说话,因祖父母会为孩子做好一切,什么事都满足孩子的要求,依孩子办事,围着孩子转,当孩子有了错误时也不要求孩子改正,孩子只需伸手张口就行,根本不管其他。经访谈得出:48.1%的祖辈反应,孩子在家本来自我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就差,缺少主动性和自觉性,自我中心严重,行为方面变得自由散漫,大人不督导,孩子也就按自己意愿行事,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约束,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祖辈的监督看管,可这往往会事与愿违。由于表1得出幼儿的主要祖辈教养人55.6%的是文盲,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16.7%,他们文化程度低,知识观也比较简单,从不会想着从电视报纸中获取科学教育孩子的经验,只是按他们老一辈的生活阅历在教育孩子,当然,这种阅历不是没用,可毕竟21世纪的孩子从出生都比较聪明,如果长时间按老人固执僵化的思想教育孩子,[5]难以在孩子出现各种行为性格、礼仪方面做出合理正确的答复,孙辈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就轻易养成了不良的性情,影响孩子发展。
  (二)老人的补偿心理导致“隔代亲”问题
  在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的舞台上,“老年导演”层出不穷,64.8%老人都抱着这样一种心理,年轻时因自己生活压力和工作条件的限制,而没有好好照顾子女,现在好不容易退休有闲时间了,就把没有对子女实施的爱补偿到孙辈身上的想法,他们带着孙辈又继续开始了人生“第二个春天”的播种,开始了他们认为最为高兴快乐、神圣幸福又义不容辞的“隔代教养”。孩子大脑里的公式:爷爷生了爸爸,爸爸又生了我,这种生殖规律,没什么能代替。[6]无论大人、小孩一般都渴望知道自己的历史,知道家庭的历史,而祖辈们正好可以满足这种渴望的心情,因此,他们的地位无人可以取代。“隔代亲”是人类生殖繁衍规律的反应,人的生命有限,而下一代的出生,使生命的持久再一次有了新的动力,就像接力棒没有中断,一直一直在进行着。[7]祖辈往往把孙子当做自己生的,想尽办法宠爱呵护,真是应了那句“含在嘴里怕化了,放着手中怕摔了”,那情形犹如老来得子,他们有的是时间精力,会全心全意地投入到隔代教养中去,并在养育孙子的基础上,实现他们自己当父母的人生价值,为了孙子在努力地做好最后一趟末班车。
  (三)祖辈所遵从的传统结构观念,会让孩子与未来拉开不可逾越的“距离”
  大多数隔代教养家庭的孩子,都想好好学习,都想取得一份好成绩,自己光荣父母高兴,可祖辈对孙辈的要求松散,常抱残守缺,与现代教育相排斥,这就使孩子故意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和接受正确的教育。表1中55.6%的祖辈学历低,传统结构观即使社会阅历再怎么丰富,但文化知识水平大多偏低,例如在访谈实录中,有家长这样说:“家长:我没上过学,大字识不了二个,教育不了孩子。”由此可知,在实际社会中,祖辈对孙子的学习生活教导不到位、合理,按孙子的意愿发展,另外,从孩子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在没有严格教育看管的情况下,他们很难有自己主动积极的学习自觉性,从而就导致了在隔代教养家庭学习的孩子比不上在父母身边学习的孩子优秀,幼儿期是人生的基础阶段,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如果一味的遵从祖辈的生活法则,传统教育观念,无形中会让孩子与未来打下不可逾越的“距离”烙印。
  (四)过分的溺爱让孩子产生依靠顺从、任性骂人,妨碍孩子的独立能力
  现在多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几个家庭围绕一个孩子转,这使他们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要什么给什么,恨不得把天上的星星摘下来给他们。在表2中看出:55.6%的祖辈不愿意孩子独自在户外进行活动,如玩水和沙子,怕小孩会受伤会弄脏衣服。48.1%的祖辈孩子在发脾气骂人时也不管,随孩子去,而说清道理,要求下次不可再犯的家长只有16.7%。由此可知,祖辈家长的这种宠爱会让孩子遇到事自己不动手,礼仪修养差。
  四、民族地区“隔代教养”出现的原因
  由于不同的原因,中国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经济不发达,社会竞争激烈,父辈为了生活过的更好,就不得不将全部时间精力放在外出谋生上,这就使得民族地区的主要教育形式成了隔代教养。究其这些,以下具体例举:
  (一)大部分年轻父母在工作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多,在无法分身去看护孩子
  爸爸妈妈都健在,但为了给家庭创造更好,更牢固的经济基础,便将子女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教育抚,张家川县的隔代教养大多是因为这类原因。还有祖辈为儿女奉献的心态,“隔代亲”等因素,这些原因都产生了隔代教养。
  (二)年轻父母年轻,照看孩子怕麻烦,没有经验抚养孩子
  现在,许多年轻的父母还处在享乐主义阶段,怕抚养孩子麻烦,而祖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生活阅历,使得年轻父母有了依靠的对象,把孩子交给祖辈,年轻父母也放心,再不用去操心了。
  (三)父母离异再婚,分居或双亡,生病及外出打工经商的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的多使得隔代家庭教养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离婚再婚率,单亲的,父母双亡的,分居的家庭和生病受伤的人越来越多,经济负担特别重,难免总是会手忙脚乱,顾了那头,顾不了这头,需要父辈的帮忙,让孩子爷爷奶奶代为照料。在现在的乡村里,没有几个年轻的父母能安于现状守着几亩农田过生活,只要稍微有点经济头脑和文化或有门路的人,都双双去外面打工经商了,不在家中待了。
  (四)爷爷奶奶疼爱孙子,争着要抚养
  在我国传统结构的家庭中,长辈或年老人的话像圣旨一样,但这圣旨一般的话用在孙子身上,其威性大大降低,甚至连一点威力都没有了,这是由于,长辈对待孙子很少用强烈语气,多半是温和慈祥,征求的口吻,这种语气里洋溢着的满是疼爱,是舍不得,所以提出主动抚养孙子的想法。
  五、民族地区“隔代教养”对幼儿发展影响的解决策略
  面对正在成长的幼儿,不管是父母还是隔代家庭中的每个人都应作出努力,齐心协力创造良好环境为幼儿的健康成长。从古至今,隔代教养在历史长河中一直沿袭下来,亘古不变,在隔代教养的家庭里,祖辈的言行便是孩子最好的示范,祖辈对小孩子的言传身教超越任何教育形式,也是任何人都无法启迪的。[8]幼儿期是人的性格情感发展的关键,隔代教养使爸爸妈妈亲角色长期欠缺,在这种模式下,我们应重视和关注,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具体策略如下:
  (一)家庭方面,父母用爱心把孩子心灵的空白填满,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常回家看看
  隔代教养家庭环境成长下的孩子,缺少最多的是父母亲的关心和爱护,孩子心灵的空白需要“爱心”来充实,他们比同龄中其他孩子更需要得到安慰,关注关爱他们,给他们更多的家庭温暖,他们慢慢就会感受到“家”的温暖,这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蒙台梭利认为:“人生最重要的阶段在学前,学前阶段是人智慧和心理的定性期”。[9]因此,年轻父母不管再忙,也不能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掉,多抽出点时间承担看护教养孩子,最大限度的做到家庭、工作两不误,不要为了挣钱,忽视孩子的教育,在幼儿眼里他们只对父母的爱才渴望,电话线再方便,也替不了亲情,父母忙里偷闲隔一段时间回家看看孩子,不要让孩子等父母像等星星一样,为家庭营造和谐美满的氛围。
  (二)学校方面,把管理制度合理化,让老师做到“关心、爱心、耐心”的教管儿童的学习
  “美满家园”是孩子享有的最基本权利,应还到孩子手中,让孩子回到打工父母身边,各种城市要有公平公正的办学理念,乐于接收外地的学生,不能有轻视心理。我们的学校应该是预防隔代教养不利方面最好的场所,一直以来,幼儿园的孩子都把老师叫“班妈”,喜欢信任老师就像妈妈一样,那我们的班妈也应有妈妈的范,努力做到“关心、爱心、耐心”的教管隔代儿童的生活学习。[10]除了家庭,学校就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在这个家里,老师尽量用爱心耐心创造一个温暖的家,多让学校老师组织“隔代儿童”小组的教育活动,使孩子幸福快乐的生活。
  (三)民族地区的政府方面,提供隔代儿童的保障体系关爱组,加强安全医疗组织
  隔代教养的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各种各样的玩具,好吃的,也不仅仅是父母亲的爱和文化知识,还有安全、心理、品德的形成等。[11]因此,就需要民族地区的政府方面,加大力度投入精力多组织隔代儿童情感、行为这个核心,不断加强工作机制,与隔代家庭的父母多联系沟通,告诉他们幼小孩子教育的重要性,还应成立专门负责隔代儿童的关心组和医疗卫生团队,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促进儿童发展。
  (四)祖辈应该做到时刻掌握一些最先进的教育观念用到孩子身上
  对于隔代教养儿童的家庭来说,最先考虑的不是看怎样按孩子的兴趣爱好办事,而是用最明智的态度去看待孩子,喜欢归喜欢,但如果小孩子犯了错,任性胡闹,该管的时候一定要管,还应严管,让他们知道这事以后不可再犯,不要因为太溺爱孩子而舍不得,那是在害孩子,要知道,严师出高徒的道理,常与孩子父母沟通交流,一起努力,携手教育孩子,同时,祖辈也不应该落队,买一些科学育儿的书,或隔代学校参加举办的幼儿教育讲座,丰富知识,以便更好的教育孩子。[12]此外,年轻的父母还应该多体谅老人,不要因为老人对孙子的宠爱会让孩子学不好,而故意阻止老人与孙子亲近,要知道,人老了以后,在晚安生活中最大的愿望和安慰就是儿孙满堂。
  国内外学者对儿童隔代教养的发展影响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这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隔代教养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基础,然而,隔代教养对幼儿的发展还是存在很多不利方面,这就需要我们去正确看待,让隔代教养不好的方面尽可能的避免,使祖辈教育孩子的经验充分展露,因此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隔代教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年轻父母生活压力的特点,它已是当前一个非常关键和紧急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李晓霞.试论幼儿教育中的隔代教养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01(3)。
  [2]周念丽,徐芳芳.父母育儿缺失对农村幼儿社会化发展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11(11)。
  [3]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9)。
  [4]马晓霞,张丽维.农村家庭隔代教育的问题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6(11)。
  [5]陈迎春.3-6岁幼儿祖辈教养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5)。
  [6][7][10][11]罗解文.中国式隔代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2):4、6、236、190。
  [8]吴玉红.榜样的力量[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1)。
  [9][意]玛利亚.蒙台梭利.有吸引力的心灵[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12]张雪松.教出会生活懂生命的孩子[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