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者】 王书菊
【机构】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林口乡木黑小学
【正文】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凸现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教育以人为本,以创新为本的教育理论。第三次全教会也强调: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营造氛围,诱发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力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传达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小学生创造精神生长的土壤,是以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环境。为此,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首先,要转变教师角色。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朋友,而不是管制式的家长。课堂上亲切、温和,课堂下多与学生谈心,让他们觉得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才会由怕你变成敬你、爱你,他们才会向你敞开心扉,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
其次,要充分尊重学生。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还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不要讽刺、挖苦学生。要给小学生的创造力提供“心理安全”和“心里自由”的环境。
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有学生提出疑问:孙膑赢得很侥幸,如果齐威王出马顺序变一变他还能赢吗?教师抓住这一机会,表扬这位同学善思敢问,然后放手让学生通过讨论去解决问题。再谈学习此文受到的启发时,学生各自从孙膑、田忌、齐威王等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就要予以肯定。有了宽松的课堂气氛,学生的思维冲突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如同种子生长的土壤,一旦温度、湿度达到一定的条件,创新的种子便会破土而出。
二、创设环境,诱发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老师的课就会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老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谁最聪明?”“谁最棒”“谁能把老师问倒了……”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快悦、和谐的氛围,是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谈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三、鼓励质疑,呵护创新萌芽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头脑产生疑问越多,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高。课堂上学习新教材之前就让学生积累疑问——这是教学论上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对事物有新鲜的感受、独特的见解就是学生的创新萌芽。尽管有时这些见解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不成熟的我们还是要给予珍惜和爱护。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生疑、质疑。大胆质疑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充分体现。没有疑问的学习就像一潭平静的死水。设置疑问,唤起思维,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有的教师生怕学生质疑会打乱教学思路,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处理,所以不敢不愿让学生质疑,这是没有摆正主体和主导的关系的缘故。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儿童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掌握思考方法,主动的获取知识。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质疑时机。
如教学《赤壁之战》,在学生弄清楚了曹操和东吴的兵力对比后,问学生“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周瑜是怎样打败曹军的?”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兴趣浓、效果好。精读后,可用“询问式”。如“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老师有哪些地方没讲清楚,请你告诉我。”以此让学生回顾教学的过程,进行信息反馈,进行学习的再创新,促使学生的“创新萌芽”快速成长。
四、开展活动,发展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更充分地发展。
1、组织兴趣小组活动。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尤其对于儿童,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如读报小组、读书小组、评论小组、创作小组等,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阅读评论,提高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通过学习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作能力。
2、开展课外阅读竞赛。每一篇作品、名家名作,都是作者、名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都是作家创造之作。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能在阅读中吸取营养,学习作家如何创作,培养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创办图书角、剪贴材料、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竞赛。
3、提供独立活动平台。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教师应只有提供给学生独立活动的各种机会,如采访、出黑板报、自编手抄报、自编童话故事书等,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独立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实践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在于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路,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探求创新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育的能力,使自己成为创新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掘学生的创新潜力,系统训练,真正让语文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阵地。
一、营造氛围,诱发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力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传达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小学生创造精神生长的土壤,是以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环境。为此,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首先,要转变教师角色。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朋友,而不是管制式的家长。课堂上亲切、温和,课堂下多与学生谈心,让他们觉得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才会由怕你变成敬你、爱你,他们才会向你敞开心扉,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
其次,要充分尊重学生。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还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不要讽刺、挖苦学生。要给小学生的创造力提供“心理安全”和“心里自由”的环境。
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有学生提出疑问:孙膑赢得很侥幸,如果齐威王出马顺序变一变他还能赢吗?教师抓住这一机会,表扬这位同学善思敢问,然后放手让学生通过讨论去解决问题。再谈学习此文受到的启发时,学生各自从孙膑、田忌、齐威王等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就要予以肯定。有了宽松的课堂气氛,学生的思维冲突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如同种子生长的土壤,一旦温度、湿度达到一定的条件,创新的种子便会破土而出。
二、创设环境,诱发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老师的课就会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老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谁最聪明?”“谁最棒”“谁能把老师问倒了……”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快悦、和谐的氛围,是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谈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三、鼓励质疑,呵护创新萌芽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头脑产生疑问越多,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高。课堂上学习新教材之前就让学生积累疑问——这是教学论上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对事物有新鲜的感受、独特的见解就是学生的创新萌芽。尽管有时这些见解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不成熟的我们还是要给予珍惜和爱护。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生疑、质疑。大胆质疑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充分体现。没有疑问的学习就像一潭平静的死水。设置疑问,唤起思维,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有的教师生怕学生质疑会打乱教学思路,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处理,所以不敢不愿让学生质疑,这是没有摆正主体和主导的关系的缘故。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儿童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掌握思考方法,主动的获取知识。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质疑时机。
如教学《赤壁之战》,在学生弄清楚了曹操和东吴的兵力对比后,问学生“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周瑜是怎样打败曹军的?”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兴趣浓、效果好。精读后,可用“询问式”。如“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老师有哪些地方没讲清楚,请你告诉我。”以此让学生回顾教学的过程,进行信息反馈,进行学习的再创新,促使学生的“创新萌芽”快速成长。
四、开展活动,发展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更充分地发展。
1、组织兴趣小组活动。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尤其对于儿童,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如读报小组、读书小组、评论小组、创作小组等,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阅读评论,提高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通过学习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作能力。
2、开展课外阅读竞赛。每一篇作品、名家名作,都是作者、名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都是作家创造之作。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能在阅读中吸取营养,学习作家如何创作,培养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创办图书角、剪贴材料、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竞赛。
3、提供独立活动平台。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教师应只有提供给学生独立活动的各种机会,如采访、出黑板报、自编手抄报、自编童话故事书等,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独立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实践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在于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路,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探求创新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育的能力,使自己成为创新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掘学生的创新潜力,系统训练,真正让语文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