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再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 祝学锋
【机构】 四川省宣汉县隘口乡中心校
【正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章之间的对话过程。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及其重要,是学生写作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就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朗读、表达、概况、思维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的:
一、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阅读的学习,从阅读兴趣开始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是阅读的前提,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即使在学习中遇到难题、遇到困难,也会有勇气、想办法去克服。在教学中,我是从下面两方面去实践的:
1、设置悬念:课前对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调查,弄清学生的阅读的态度。在阅读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寻找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途径。比如,在学生阅读前设置几个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就会大大激发学生去阅读的兴趣。
2、创设情景。在教学过程中,不直接告诉学生学习内容,而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合理的、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情景,让从情景进入学习内容。
二、加强学生词句训练
学生在读课文时,要理解文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在日常的交流和习作中,要学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积累一定的词语和句子,是培养和发展阅读、习作能力的基础。在平时的学习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我鼓励、指导学生学会积累,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当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好词、佳句时,就把它积累在本子上,在交流、习作中加以运用。在词语训练时注重:
1、 既注重词语的理解又注重词语的运用。把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经常训练学生补充成语
并且选择自己喜欢的成语练习说话,或者选择成语填空。
1、 注重阅读课文与理解课文湘结合。比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句子:“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就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意思是说西沙群岛的海里鱼非常多,并非真的是水和鱼各占一半,用“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一夸张手法,强调的是西沙群岛“物产丰富”的特点,使人回味,留下深刻印象。
三、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1、指导预习,教方法: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学生刚上三年级时,不会预习,我就把预习纳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
(1) 熟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课文的主要内容。
(3) 要借助字典识字,借助词典或者工具书理解词语。如:在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
让学生按照上面的预习方法,学习课文,当学生熟读课文,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借助字典识字,借助词典理解词语,把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划上记号以后,再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自己归纳预习方法和步骤。使学生慢慢地记住预习方法。这样,在课堂上指导三、四篇课文,学生就基本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随着阅读项目的练习,预习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上面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让学生的预习由扶向放过度。学生在课前做了充分预习,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阅读教学有了良好的开端。
2、 上好精读课文,教学法:
教材在集中识字后编排了阅读教材,阅读教材是按单元分组写
的。教学时,抓住本单元本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渐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四、阅读中善于启发学生质疑
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如果只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局面。要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阅读能力。为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遇到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问问同学、动手翻翻字典。不理解的词语,查查词典,翻翻工具书,实在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质疑,把不理解的地方:如,某个句子,某个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时,学生确实提不出来,老师就问他们某个意思,某句话不懂。比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感受鱼多的那一段,鼓励、启发学生大胆质疑,生1:从哪些句子看出鱼很多呢?生2:从哪些词语、句子看出鱼儿的种类多呢?生3:这段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呢?同时,鼓励学生相互解决。这样,学生在质疑、探讨、交流过程中学到知识,培养了能力。
五、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也会遇到一些突发状况:学生提出一些比较古怪的问题,老师一时无法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就把疑难解决了。记得我在教学《蜘蛛的网》一文时,有个学生提出: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为什么它自己却不会粘住呢?我没想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灵机一动,把问题抛给学生,发动学生来解答,说:你们想一想吧,看谁能想出来?几秒钟过去了,一个男孩高高地举起了手,大声地回答:“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我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男孩回答:“我是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平时,老师适当地推荐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鼓励他们去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定能丰富知识,拓展思维,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的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些适合的读物来看,让他们去了解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好词佳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加以运用。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地训练,去培养、去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的。
一、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阅读的学习,从阅读兴趣开始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是阅读的前提,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即使在学习中遇到难题、遇到困难,也会有勇气、想办法去克服。在教学中,我是从下面两方面去实践的:
1、设置悬念:课前对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调查,弄清学生的阅读的态度。在阅读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寻找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途径。比如,在学生阅读前设置几个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就会大大激发学生去阅读的兴趣。
2、创设情景。在教学过程中,不直接告诉学生学习内容,而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合理的、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情景,让从情景进入学习内容。
二、加强学生词句训练
学生在读课文时,要理解文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在日常的交流和习作中,要学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积累一定的词语和句子,是培养和发展阅读、习作能力的基础。在平时的学习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我鼓励、指导学生学会积累,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当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好词、佳句时,就把它积累在本子上,在交流、习作中加以运用。在词语训练时注重:
1、 既注重词语的理解又注重词语的运用。把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经常训练学生补充成语
并且选择自己喜欢的成语练习说话,或者选择成语填空。
1、 注重阅读课文与理解课文湘结合。比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句子:“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就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意思是说西沙群岛的海里鱼非常多,并非真的是水和鱼各占一半,用“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一夸张手法,强调的是西沙群岛“物产丰富”的特点,使人回味,留下深刻印象。
三、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1、指导预习,教方法: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学生刚上三年级时,不会预习,我就把预习纳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
(1) 熟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课文的主要内容。
(3) 要借助字典识字,借助词典或者工具书理解词语。如:在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
让学生按照上面的预习方法,学习课文,当学生熟读课文,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借助字典识字,借助词典理解词语,把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划上记号以后,再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自己归纳预习方法和步骤。使学生慢慢地记住预习方法。这样,在课堂上指导三、四篇课文,学生就基本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随着阅读项目的练习,预习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上面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让学生的预习由扶向放过度。学生在课前做了充分预习,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阅读教学有了良好的开端。
2、 上好精读课文,教学法:
教材在集中识字后编排了阅读教材,阅读教材是按单元分组写
的。教学时,抓住本单元本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渐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四、阅读中善于启发学生质疑
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如果只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局面。要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阅读能力。为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遇到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问问同学、动手翻翻字典。不理解的词语,查查词典,翻翻工具书,实在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质疑,把不理解的地方:如,某个句子,某个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时,学生确实提不出来,老师就问他们某个意思,某句话不懂。比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感受鱼多的那一段,鼓励、启发学生大胆质疑,生1:从哪些句子看出鱼很多呢?生2:从哪些词语、句子看出鱼儿的种类多呢?生3:这段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呢?同时,鼓励学生相互解决。这样,学生在质疑、探讨、交流过程中学到知识,培养了能力。
五、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也会遇到一些突发状况:学生提出一些比较古怪的问题,老师一时无法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就把疑难解决了。记得我在教学《蜘蛛的网》一文时,有个学生提出: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为什么它自己却不会粘住呢?我没想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灵机一动,把问题抛给学生,发动学生来解答,说:你们想一想吧,看谁能想出来?几秒钟过去了,一个男孩高高地举起了手,大声地回答:“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我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男孩回答:“我是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平时,老师适当地推荐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鼓励他们去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定能丰富知识,拓展思维,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的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些适合的读物来看,让他们去了解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好词佳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加以运用。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地训练,去培养、去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