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探索
【作者】 李延江
【机构】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杨柳雪镇中心学校
【摘要】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关键词】生活化;体会;感受;解决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中。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创设一种数学情景,组织学生有兴趣地思考和学习,使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体验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感悟到数学的普遍性和实用性。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单纯重视教数学知识本身或重视学生掌握各种题目的解题技巧,很少关注这些知识的产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哪些联系。缺乏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研究的意识,不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学会了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这就造成知识学习和应用的脱节,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势必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然而数学教育是为了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合格公民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把生活中鲜活的有意义的题材引入数学课堂。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产生对数学的情感,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探索。
一、利用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引入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比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利用多媒体引进一段动画:小明在操场上跑步,他跑了一周的路程是指操场的什么?如果在操场中间铺上草坪,要求铺多大,又是指操场的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动画片断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所以他们很快地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情境中来。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另外,对于一些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我尽力为学生提供大自然的舞台,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教室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处于实际环境中学习新知。比如,学习小数时,我带着学生到学校商店去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观察商品的标签,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实际测量时,我带着学生拿着测量工具到操场上去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并组织学生利用步测方法来计算操场面识。
三、挖掘现实生活素材,巩固新知
数学知识需要得以巩固,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应用。我在教学二年级统计时,正好遇上第29届奥运会即将在中国举行,于是,我在课前准备了前两届奥运会中国队夺奖牌的情况,课上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统计,每组可以选择或者自己设计喜欢的统计方法,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学生兴趣盎然,出奇的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金、银、铜三种奖牌分别用黄色、银灰色、橘色来统计;有的则是用不同的图案来表示三种奖牌;有的更加会动脑筋,将几年中的金牌数表示在方格纸上,并用线连起来,得出金牌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这是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使他们感觉到不是做题,而是在游戏活动中解决问题,不仅锻炼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同时还使学生的智力得到进一步开发,也让学生从中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四、深入学生现实生活,应用新知
多年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在学生的练习中存在大量的人为编造的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的题材,诸如:糊纸盒、装配机器等等。长期这样的训练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而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比如,在教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我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某家、某厂或某队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我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超市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对于一些后进生,我还带着他们去商店,通过买一些学习用品,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为汶川灾区小朋友献爱心活动过程中,我就借此东风,让学生把自己的零钱凑起来,计算出总金额,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
数学离不开生活,因为它使数学变得更生动、更有活力;生活更离不开数学,因为它又使得实际问题解决起来更得法、更科学。教师应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达到数学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数学知识以生活化的设计走进课堂。使学生学有意义的数学,使学生主体性得到真正体现。让学生时常有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从真正意义上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中。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创设一种数学情景,组织学生有兴趣地思考和学习,使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体验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感悟到数学的普遍性和实用性。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单纯重视教数学知识本身或重视学生掌握各种题目的解题技巧,很少关注这些知识的产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哪些联系。缺乏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研究的意识,不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学会了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这就造成知识学习和应用的脱节,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势必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然而数学教育是为了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合格公民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把生活中鲜活的有意义的题材引入数学课堂。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产生对数学的情感,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探索。
一、利用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引入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比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利用多媒体引进一段动画:小明在操场上跑步,他跑了一周的路程是指操场的什么?如果在操场中间铺上草坪,要求铺多大,又是指操场的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动画片断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所以他们很快地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情境中来。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另外,对于一些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我尽力为学生提供大自然的舞台,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教室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处于实际环境中学习新知。比如,学习小数时,我带着学生到学校商店去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观察商品的标签,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实际测量时,我带着学生拿着测量工具到操场上去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并组织学生利用步测方法来计算操场面识。
三、挖掘现实生活素材,巩固新知
数学知识需要得以巩固,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应用。我在教学二年级统计时,正好遇上第29届奥运会即将在中国举行,于是,我在课前准备了前两届奥运会中国队夺奖牌的情况,课上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统计,每组可以选择或者自己设计喜欢的统计方法,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学生兴趣盎然,出奇的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金、银、铜三种奖牌分别用黄色、银灰色、橘色来统计;有的则是用不同的图案来表示三种奖牌;有的更加会动脑筋,将几年中的金牌数表示在方格纸上,并用线连起来,得出金牌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这是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使他们感觉到不是做题,而是在游戏活动中解决问题,不仅锻炼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同时还使学生的智力得到进一步开发,也让学生从中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四、深入学生现实生活,应用新知
多年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在学生的练习中存在大量的人为编造的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的题材,诸如:糊纸盒、装配机器等等。长期这样的训练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而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比如,在教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我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某家、某厂或某队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我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超市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对于一些后进生,我还带着他们去商店,通过买一些学习用品,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为汶川灾区小朋友献爱心活动过程中,我就借此东风,让学生把自己的零钱凑起来,计算出总金额,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
数学离不开生活,因为它使数学变得更生动、更有活力;生活更离不开数学,因为它又使得实际问题解决起来更得法、更科学。教师应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达到数学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数学知识以生活化的设计走进课堂。使学生学有意义的数学,使学生主体性得到真正体现。让学生时常有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从真正意义上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