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
【作者】 张亚琼
【机构】 云南省曲靖宣威市宛水街道第二完全小学
【摘要】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建立良好的数感应贯穿于我们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一点一滴中影响学生,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下面,笔者对培养学生数感谈一些看法和认识,希望能够得到同行的认可。【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
【正文】
数感是学生主动理解数、认识数、运用数的态度和认识。数感使学生在生活中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每一个事物有了数字量化的概念,从而使问题具体地呈现在脑海中。这样,学生才能够利用数学知识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小学阶段的学生刚刚接触数学数感能力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需要注重培养的能力。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应如何把培养学生的数感落到实处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加强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数学中很多概念性的内容是比较抽象和枯燥的,大部分内容是学生不乐于去参与学习的。如果教师生硬的讲解只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对于概念等抽象、枯燥的内容,我们一定要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讲解,渗透概念的形成,让学生可以饶有兴趣地参与其中。这样,我们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才能得以实现。例如,在一年级上册中,在教学“0的认识”时,学生体会到“0”表示什么也没有后,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在哪些地方见过“0”。这方面,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可能说出在电话机、温度表、尺子、车牌上等地方都能见到“0”。这时,教师必须适时组织学生进行探讨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体会“0”这个数字表示的其他意义。如: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在温度表上表示分界点;在尺子上表示起点……通过学习,学生能具体、形象、直观感受和理解相关数概念。学生对“0”的意义有了体验与把握,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根据“0”所表示的意义进行运用,从而更直接地把握有关的数概念,使得学生的数感获得了启蒙。
二、创设情境,培养数感
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放松心态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并且可以思维活跃地发表看法、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对于我们提高教学效率,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是非常有效的。情境的创设可以是故事类、动画类、小组讨论类、动手制作类等等。我们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恰当地选择教学情境的创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氛围,既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又不至于浪费时间。学生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情境下,可以自由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之间互相沟通交流。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以及对数的认知能力是非常有促进作用的。
例如,在教学“吨与千克”时,我创设了下面的情境: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那天那只老龟背他们通过通天河后,唐僧师傅问老龟:“你的体重是多少呢?”老龟微笑着说:“有人说我重1吨600千克,有人说我重1.6吨,还有人说我重是1 吨。我也不知道我是多重了。”这时孙悟空笑了,说:“我知道了……”同学们,你知道了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对比,体会用多种说法表示同一个数量,说明一堆货物的重量,既可以用整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者分数表示。这样,学生就在分数、小数、整数之间建立了联系,知道能从多方面理解一个数,丰富了对吨与千克的认识,进一步发展了数感。学生对数的认识仅仅是建立数感的第一步,还必须让学生在具体的数量对比中进一步建立数感。
三、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提高数感
估算能力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对数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学习中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首先应规范学生的数学用语,让学生充分认识大约、大于、小于、接近于等估算的简单用语,从而让学生进行估算时能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估算结果。同时,在学生最初接触估算时,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我们可以多为学生做一些示范,让学生感受估算的魅力,提高他们对估算的兴趣。
例如,在数的运算教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出去游玩,在购买车票和门票的时候遇到了问题,车票和门票一套共需要49元。教师和学生一共是104人。那么,应该带多少钱才够买票呢?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数字的大小是否有什么特点,然后引导学生运用略大于、接近、略小于等语言描绘出来,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估算。学生通过这样的描述性训练后,再进行解答,就很容易得到以下的几种解法了。
①49≈50,50×104=5200(元)
②104≈100,49×100=4900(元)
③49≈50,104≈100,50×100=5000(元)
④49≈50,104≈110,50×110=5500(元)
估算能力的提高还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思考数学问题,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估算训练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估算教学部分。学生在长时间的估算训练中提高的不仅仅是估算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对数字的感知和认识。估算能力可以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更好地把握各种数字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数字实际意义的理解。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数感的最终目的。
总之,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数感训练应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学生数感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我们要时时刻刻注重挖掘教学中的有效契机,注重学生数感的锻炼和培养。同时,我们教师还要不断充实自己,多学习钻研教学知识,提高自身教学素质以便于更好地开展教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同步提高的目的。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行动起来,为学生能力的提高贡献自己的力量。
数感是学生主动理解数、认识数、运用数的态度和认识。数感使学生在生活中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每一个事物有了数字量化的概念,从而使问题具体地呈现在脑海中。这样,学生才能够利用数学知识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小学阶段的学生刚刚接触数学数感能力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需要注重培养的能力。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应如何把培养学生的数感落到实处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加强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数学中很多概念性的内容是比较抽象和枯燥的,大部分内容是学生不乐于去参与学习的。如果教师生硬的讲解只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对于概念等抽象、枯燥的内容,我们一定要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讲解,渗透概念的形成,让学生可以饶有兴趣地参与其中。这样,我们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才能得以实现。例如,在一年级上册中,在教学“0的认识”时,学生体会到“0”表示什么也没有后,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在哪些地方见过“0”。这方面,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可能说出在电话机、温度表、尺子、车牌上等地方都能见到“0”。这时,教师必须适时组织学生进行探讨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体会“0”这个数字表示的其他意义。如: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在温度表上表示分界点;在尺子上表示起点……通过学习,学生能具体、形象、直观感受和理解相关数概念。学生对“0”的意义有了体验与把握,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根据“0”所表示的意义进行运用,从而更直接地把握有关的数概念,使得学生的数感获得了启蒙。
二、创设情境,培养数感
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放松心态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并且可以思维活跃地发表看法、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对于我们提高教学效率,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是非常有效的。情境的创设可以是故事类、动画类、小组讨论类、动手制作类等等。我们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恰当地选择教学情境的创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氛围,既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又不至于浪费时间。学生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情境下,可以自由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之间互相沟通交流。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以及对数的认知能力是非常有促进作用的。
例如,在教学“吨与千克”时,我创设了下面的情境: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那天那只老龟背他们通过通天河后,唐僧师傅问老龟:“你的体重是多少呢?”老龟微笑着说:“有人说我重1吨600千克,有人说我重1.6吨,还有人说我重是1 吨。我也不知道我是多重了。”这时孙悟空笑了,说:“我知道了……”同学们,你知道了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对比,体会用多种说法表示同一个数量,说明一堆货物的重量,既可以用整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者分数表示。这样,学生就在分数、小数、整数之间建立了联系,知道能从多方面理解一个数,丰富了对吨与千克的认识,进一步发展了数感。学生对数的认识仅仅是建立数感的第一步,还必须让学生在具体的数量对比中进一步建立数感。
三、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提高数感
估算能力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对数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学习中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首先应规范学生的数学用语,让学生充分认识大约、大于、小于、接近于等估算的简单用语,从而让学生进行估算时能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估算结果。同时,在学生最初接触估算时,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我们可以多为学生做一些示范,让学生感受估算的魅力,提高他们对估算的兴趣。
例如,在数的运算教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出去游玩,在购买车票和门票的时候遇到了问题,车票和门票一套共需要49元。教师和学生一共是104人。那么,应该带多少钱才够买票呢?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数字的大小是否有什么特点,然后引导学生运用略大于、接近、略小于等语言描绘出来,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估算。学生通过这样的描述性训练后,再进行解答,就很容易得到以下的几种解法了。
①49≈50,50×104=5200(元)
②104≈100,49×100=4900(元)
③49≈50,104≈100,50×100=5000(元)
④49≈50,104≈110,50×110=5500(元)
估算能力的提高还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思考数学问题,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估算训练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估算教学部分。学生在长时间的估算训练中提高的不仅仅是估算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对数字的感知和认识。估算能力可以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更好地把握各种数字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数字实际意义的理解。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数感的最终目的。
总之,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数感训练应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学生数感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我们要时时刻刻注重挖掘教学中的有效契机,注重学生数感的锻炼和培养。同时,我们教师还要不断充实自己,多学习钻研教学知识,提高自身教学素质以便于更好地开展教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同步提高的目的。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行动起来,为学生能力的提高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