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何 群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严陵镇河东街小学

【摘要】自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并实施以来,我国的语文课程改革已经陆续在全国各地展开,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否具有有效性就是关键所在。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环境;提问
【正文】
  课堂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它既是充满生命意识的教学,也是有效益的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生命。可是,当前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的消极和兴趣的缺乏、学习状态的低迷和学习能力低下的现象严重影响着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创设师生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树立服务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也是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小学生好奇心强、兴趣浓厚,当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2、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最重要的策略。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因材选媒”,突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淡化其“装饰”效应,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切不可喧宾夺主,切不可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品位。(三)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在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进一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的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协调,对学生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解决,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
  二、进行有效提问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那么怎样才是有效的教学呢?经过实践和研究,我们认为有效提问有这样几个特点:
  1、覆盖面大,往往是牵一发可动全身的“主问题”,问域宽阔,可作多角度思考。需要综合处理全文的主要信息方能解决问题。 
  2、穿透力强,问题所向直取课文的主旨,往往是解读全文的重点、难点、疑点的制高点。 
  3、探究性高,其问题的解决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指向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需要彼此间的合作和交流。
  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
  1、新奇性
  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强、好玩、自尊心强。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些特点,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不要故意用偏、难、怪的题目使他们感到难堪。首先教师要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构成提问序列,力求提问过程新颖别致,使学生喜闻乐答,让学生有如感春风如沐春雨的感受,形成学习的内驱力,促进课堂的“互动生成”
  例如:学习三年级《雨后》一课,小诗描绘了夏天的雨后,孩子们在广场上赤着脚使劲在水塘里踩水花的欢乐场景。当小朋友学完诗歌,对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感受到了文中孩子快乐的情感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觉得写这篇文章的作者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问题马上引起了小朋友的兴趣,有的说:“她是一个快乐的人。”有的说:“她是一个喜欢孩子的人。”甚至还有一个小朋友说:“我觉得她是一个懂得享受快乐,热爱生活的人。”这一问题基于学生读文后的直接感受,又为进一步了解作者冰心奠定了情感基础,达到了水到渠成之效。
  2、启发性
  提问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引发思维的出发点,因此语文课上的提问应是经过认真推敲,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启发性的问题能引起学生主动探索,能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
  教师要学会“曲问”。“曲”是指问题答案不能浅显直露,而应该让学生通过仔细思考才能发现。特级教师钱梦龙说:所谓“曲问”,是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侧翼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曲问多见巧思,易于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3、思辨性
  “浅”是提问的大忌。“有疑而问”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浅显的提问往往问而无疑,课堂上学生对答如流,表面上是互动地轰轰烈烈,实际上学生怎么也动不了。只有找到适当的切入点,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思考、争辩找到答案。这样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表达力,使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更为深入透彻。
  如:教学《望梅止渴》一课,在揭示课题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想一想“望梅止渴”一词中的“望”是什么意思?有的学生脱口而出:“是‘看见’的意思。”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设了个悬念,“是‘看见’的意思吗?学完课文后你们就知道了。”当学生学完课文后,我又一次提问:“现在你知道‘望’在这个词中的正确意思了吗?”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到士兵们并没有真的看到梅林,他们只是想到前面有一大片梅林,所以他们很快找到了答案“想到”。这个问题在课伊始就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带着问题进入课文的学习,同时在认真学文中自己找到正确答案,达到“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4、开放性
  一方面教师要增加课堂问题的多元性和非确定性,使问题由静态、封闭的框架体系转向动态、开放的网状体系。另一方面教师要重视拓展提问。拓展提问是好的课堂提问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可以就教材的内容、主题、结构或写法进行拓展提问,也可以就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体会进行延伸提问,目的是达到拓展语文课堂的时空,并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三、提倡“合作”,变“封闭”为“开放” 
  数学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性质和联系”。的确,以前的“满堂问”,其实学生没有真正动脑筋,常会自觉不自觉的走上教师“包讲”的旧路,至于学生,他们是最轻松不过的了,因为教师了与表演,学生则恹恹欲望,听听可以,不听也无妨,至于考试,教师常常叹曰:“这题我不知讲过多少遍了,可还有不少学生一无所知”的现象就是常事,这就是所谓的“高耗低效”。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无法体现,效果不佳。面对现状,我在教学中大胆放手,给学生重组的时间,以“小组合作”、“多边合作“,甚至“全班合作”等形式创设学生之间互学互补互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实现个性差异互补,是他们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它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是一篇大文章。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