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标下如何让数学课堂活力四射

【作者】 张红霞

【机构】 新疆石河子150团小学

【摘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小学数学教学呈现出一片新气象,从以往的“老师讲、学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究学习”,从“老师问、学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从“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课堂教学效益大有提高,而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在于一个“活”字。
【关键词】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正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活”起来,即不呆板,不被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怎样才能是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呢?”下面就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有趣开端,为“活”开好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它却往往影响一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导语,用别出心裁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如讲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先要求学生拿出自己预先准备的三个不同的三角形(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各自用量角器量出不同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然后请几位学生报出不同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我脱口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与学生自己测量的结果完全一致。一开始,有几位学生还不服气,认为可能是巧合,又举例说了几个,都被我一一答对了。这时学生们都感到神奇,老师的答案怎么和他们量出的答案会一致呢?探究的兴趣来了。
  二、优化过程,指导学法,让学生思维“活”起来
  优化教学过程,科学指导学生学习,探索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素质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思维和学习空间,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只有如此,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大胆探索。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活参与兴趣
  在讲解“面积和面积单位”时,要让学生建立一面积单位的表象,我都积极鼓励学生举日常生活中的恰当例子。如一平方厘米,学生会说“大拇指甲盖”、“纽扣”等,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个边长一厘米的方块,就是一平方厘米,并和自己的“大拇指甲盖”、“田字格”比较差不多,这样进一步加深了对一平方厘米大小的印象,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习兴趣大增。
  (二)活跃课堂气氛,激活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新教学最明显的特征,求异指的是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从传统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比如在讲解“100-23”时,当学生给出计算结果时,我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是列竖式计算出的结果。这时我问学生们,有没有人不是采用这种方法计算的。就有一位学生回答有,我追问他是怎样计算的,这位学生回答,他先用99-23=76,然后再用76+1=77,这样不用进行退位减,计算出来更加简单。所有的学生都给予热烈的掌声,我也给予高度的赞扬。我们也由此可以看出,所有的学生对这种计算方法都认可了。随着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教师的鼓励,这种求异思维逐渐在大多数学生身上体现出来,而这种求异思维的存在,激活了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三)开展争论,激活创新情感
  教师要营造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不断产生新设想。比如讲解“有余数的除法”时,学生对“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余数则要扩大相应的倍数”认识较为模糊,这时让学生分组讨论,有的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如“一把椅子30元,100元可以买几把?还剩多少钱?”显然剩余10元而不是1元。有的用验算的办法加以检验,有的用列除式方法解答,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余数则要扩大相应的倍数”正确。教师顺势利导,得出“1”是在原来被除数的百位上,表示一个百,所以余数是10而不是1,这样学生在全程参与上掌握了这一性质,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三、让学生多“动”,让学生手脑“活”起来
  所谓多“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探究发现,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小学生受知识、经验的限制,其思维能力往往停留在具体形象的水平上。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有助于他们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助于建立起形和数之间的关系。因此,要多安排学生动手画画、剪剪、拼拼、量量、摸摸、数数等,让他们通过摆弄和操作获取知识、理解知识,从而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智慧。
  前面提到,让学生动手剪一个一平方厘米的方块,通过亲自动手实践与比较,加深理解和印象。又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让学生动手沿底边一端点剪去一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而长方形的长恰好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恰好是平行四边形底边上的高。学生知道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很自然地想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手、脑、眼多种感官的和谐、协同活动能力,有利于全面提高数学素养。
  总之,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目的在于使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场所”,让学生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展现生命的活力。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