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作者】 唐美兰
【机构】 广西桂林市全州县城关完小
【摘要】情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灵魂,它既是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情感教学是一个价值不断内化的过程,教科书上陈述的价值标准,对学生来说是外在的,要变成学生信奉的内在价值,就必须重视情感教育作为学科教学的首要重点任务。而为要达到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就必须重视学科教学中情感培养的途径和方法。重点从语言文字的品味、思路的理解、形象的活现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教育。【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语感;情感体验
【正文】
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震撼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就会情动辞发,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情感教学,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越来越重的分量,没有情感的语文教学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感教育是一种艺术,需要创造一种意境和气韵。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要与课文内容协调一致,利用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乐渲染,语言描绘,实物摆设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激发想象与联想,让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产生情感体验,进而发展认识,陶冶心灵。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感情浓郁的抒情散文时,我们可以在教室里创造了一种气氛:周总理的遗像佩上黑纱,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教室里气氛庄严肃穆,老师在哀乐声中用深沉的语调讲述周总理生平事迹。这一切把那种对周总理沉痛哀悼的感情、悲哀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油然而生。使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由动情到晓理,情感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升华。
二、构建对话平台,拓展思维空间,达到情感共鸣
情感教育贯穿于语文学习活动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显现于听说读写及实践活动中。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要在抓住课堂教学读、议、说的基础上,抓住文中情、作者情、自我情、社会情的四位一体的联系桥梁,构建文本对话平台,或赞扬,或驳斥,或补充教材,或倾吐心声,让学生自由倾吐情感,尽情施展才华。《给家乡孩子的信》中巴金谈写作说道:“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我们可以采取回溯前文,联系上文的办法,就地取材,因势利导,借助文本自身的资源来完成激发情感的过程。读读这句话,巴金到底有没有才华?何以见得?他其实想告诉我们什么?巴金用他的作品表达怎样的感情?通过与学生对话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从而达到与教者、作者的思想共鸣。
三、运用语言,培养语感,体验情感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语感能力之重要。对于学生来说,悟性是一种潜在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运用语言,培养语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情感。
1、让教师在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引起情感共鸣。
在教学中,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如果教师能按不同文章的风格,采用不同的朗读风格,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音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意韵,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与作品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在意境中体验到真正的情感。
2、让学生在感受形象中朗读,体会情感。
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悟形象,在感悟形象中动情,在动情中抓住课文重点句子进行朗读,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学生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情感。
3、让学生在朗读中展开联想,升华情感。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表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悟能力上,他们在看、听、读之中,就能凭借直觉和联想去体会,使抽象的文字化为真切的具体的画面,从而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
四、抓形象的活现,牵动学生情弦
1、活现景物形象,引导概括,促使情感转移。
像《桂林山水》、《富饶的西沙群岛》、《长城》等一类描写祖国山河的课文,教学时可利用插图,电化教学等手段,再现景物形象,把景物的线条、块面、比例、色彩、质感、光感点化出来,使学生在悦目、赏心、怡情的情境中学习课文。还让学生听录音、听范读、看课件、个别朗读、齐读、分角色读、表情背诵等,把无声文字包含的爱国主义情感,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牵动学生的琴弦,使学生把对景物的喜爱之情转移为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2、活现人物形象,有情导理,深化学生情感。
对于刻画人物形象的课文,教学时要从人物的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几方面入手,把人物的具体形象从课文中活现出来。并着重理解这个人物在“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表现了他怎样的品格”这种步步入深,有“情”导“理”的概括,能深化学生的情感,逐步促进学生在行为上的效仿。
3、抓综合连结,通过类比联想,强化情感教育。
学生的情感容易被激发起来,但是也很容易波动。所以,我们必须善于聚合在每一个阶段教学中的教学因素,使之成为一个较完整的因素聚合体内,引导学生综合研讨、类比联想,以此来巩固他们已初步形成的概念,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持之以恒的情感。
五、增加情感体验,塑造健康人格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教师满堂唱独角戏引不来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更不用说达到什么教学目标了。语文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和沟通的过程。教师费尽心思地创设情境就是为了学生能够触境生情,积极地参与进来,让他们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体验,最终能真正深刻地体会到文中的情感;同时也希望通过文中的真善美去培养学生的人生境界,丰富学生美好的心灵,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总之,语文学科自身就具有较强的情感性,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就更离不开情感。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的展示形式是多种多样,在课堂中也可以综合展现。只有让情感充满小学语文课堂,才能拨动学生情感之弦,才能更有利于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震撼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就会情动辞发,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情感教学,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越来越重的分量,没有情感的语文教学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感教育是一种艺术,需要创造一种意境和气韵。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要与课文内容协调一致,利用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乐渲染,语言描绘,实物摆设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激发想象与联想,让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产生情感体验,进而发展认识,陶冶心灵。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感情浓郁的抒情散文时,我们可以在教室里创造了一种气氛:周总理的遗像佩上黑纱,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教室里气氛庄严肃穆,老师在哀乐声中用深沉的语调讲述周总理生平事迹。这一切把那种对周总理沉痛哀悼的感情、悲哀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油然而生。使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由动情到晓理,情感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升华。
二、构建对话平台,拓展思维空间,达到情感共鸣
情感教育贯穿于语文学习活动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显现于听说读写及实践活动中。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要在抓住课堂教学读、议、说的基础上,抓住文中情、作者情、自我情、社会情的四位一体的联系桥梁,构建文本对话平台,或赞扬,或驳斥,或补充教材,或倾吐心声,让学生自由倾吐情感,尽情施展才华。《给家乡孩子的信》中巴金谈写作说道:“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我们可以采取回溯前文,联系上文的办法,就地取材,因势利导,借助文本自身的资源来完成激发情感的过程。读读这句话,巴金到底有没有才华?何以见得?他其实想告诉我们什么?巴金用他的作品表达怎样的感情?通过与学生对话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从而达到与教者、作者的思想共鸣。
三、运用语言,培养语感,体验情感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语感能力之重要。对于学生来说,悟性是一种潜在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运用语言,培养语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情感。
1、让教师在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引起情感共鸣。
在教学中,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如果教师能按不同文章的风格,采用不同的朗读风格,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音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意韵,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与作品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在意境中体验到真正的情感。
2、让学生在感受形象中朗读,体会情感。
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悟形象,在感悟形象中动情,在动情中抓住课文重点句子进行朗读,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学生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情感。
3、让学生在朗读中展开联想,升华情感。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表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悟能力上,他们在看、听、读之中,就能凭借直觉和联想去体会,使抽象的文字化为真切的具体的画面,从而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
四、抓形象的活现,牵动学生情弦
1、活现景物形象,引导概括,促使情感转移。
像《桂林山水》、《富饶的西沙群岛》、《长城》等一类描写祖国山河的课文,教学时可利用插图,电化教学等手段,再现景物形象,把景物的线条、块面、比例、色彩、质感、光感点化出来,使学生在悦目、赏心、怡情的情境中学习课文。还让学生听录音、听范读、看课件、个别朗读、齐读、分角色读、表情背诵等,把无声文字包含的爱国主义情感,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牵动学生的琴弦,使学生把对景物的喜爱之情转移为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2、活现人物形象,有情导理,深化学生情感。
对于刻画人物形象的课文,教学时要从人物的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几方面入手,把人物的具体形象从课文中活现出来。并着重理解这个人物在“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表现了他怎样的品格”这种步步入深,有“情”导“理”的概括,能深化学生的情感,逐步促进学生在行为上的效仿。
3、抓综合连结,通过类比联想,强化情感教育。
学生的情感容易被激发起来,但是也很容易波动。所以,我们必须善于聚合在每一个阶段教学中的教学因素,使之成为一个较完整的因素聚合体内,引导学生综合研讨、类比联想,以此来巩固他们已初步形成的概念,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持之以恒的情感。
五、增加情感体验,塑造健康人格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教师满堂唱独角戏引不来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更不用说达到什么教学目标了。语文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和沟通的过程。教师费尽心思地创设情境就是为了学生能够触境生情,积极地参与进来,让他们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体验,最终能真正深刻地体会到文中的情感;同时也希望通过文中的真善美去培养学生的人生境界,丰富学生美好的心灵,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总之,语文学科自身就具有较强的情感性,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就更离不开情感。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的展示形式是多种多样,在课堂中也可以综合展现。只有让情感充满小学语文课堂,才能拨动学生情感之弦,才能更有利于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