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反思
【作者】 高 莉
【机构】 新疆石河子第28中学
【摘要】以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体为研究对象,具有现实性。教材的编排在这里巧妙地以生活中的物体——空间图形——面——点、线为序,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它从观察我们身边的立体图形入手,勾勒出图形的形状,利用类比的方法找出图形间的区别与联系。它既是基础,也是几何学习的开端,更是对学生小学已有的立体图形知识的提高和完善,同时也成为今后学习的铺垫,具有重要的引领地位。新教材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观察、操作、想象等探索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开拓思维,挖掘潜力;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把学生对物体模糊的、感性的认识,变为对抽象的数学图形的认识、理解和研究。【关键词】立体图形;生活;应用;学生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为此新的数学课程增设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全新的知识板块,增加这一领域的最重要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用途,探索数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如何上好“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相关内容,沟通现实世界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之间的联系;促使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构成一个整体;使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成为必须的学习内容和必备的数学素养。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立体图形的身影,各种各样的立体图形组成了我们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生活中有圆台形的花盆,棱柱形的笔筒,圆锥形的沙漏……每一样物品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而设计的原理则关系着许多许多的知识,因此,在我的教学中我发现数学来源于生活。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
一、要尊重自主、平等、个性的学生主体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教师要具有这样的教学思想: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设计的,让学生尽情发挥,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亲自动手。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充裕的探究时间、自我表现的机会,真正做到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在本课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的得到了充分体: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整个学习探究活动是按照如下的过程展开的:自主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相互评价学习效果,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都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已有知识经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要充分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时间。如,“长方体物体的物体有哪些”、“用立体图形能拼出些什么样的图形”“正方体有哪些特征”等,学生能合理利用所学的立体图形形知识,积极动手动脑,设计出了丰富多采的方案,并能不断进行优化,体验到数学无与伦比的价值和魅力。学生在“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的过程中,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数学经验,体验着学习主人的快乐。例如我们每天用来喝水的杯子,无论杯子上有什么图案,杯子被设计成什么形状,其主体形状都是圆柱或圆台形的。那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圆柱、圆台形有哪些优点,让人们如此偏爱它们呢?如果换成棱柱或者棱台等形状,会不会有些不方便或是不舒服的地方呢?这圆圆的杯子里又蕴藏着什么样的数学秘密呢?这些都需要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去研究、不断地获取经验。
二、要确立引导、组织、合作的教师角色
新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师生平等地进行对话,提倡教学民主;十分强调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倡自主学习;十分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倡个性发展。但这并不等于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处于一种盲从的境地,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就不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组织。恰恰相反,如果没有教师巧妙的引导、恰当的点拨、合理的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不可能高效的、积极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师不是学习活动中的权威,但应当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首席——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这也正是本课的教学活动的亮点之一。几何学习最重要的目标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所生活的三维世界,发展空间观念。新教材在重新审视几何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传统的几何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将“对图形的初步认识”安排在几何学习的第一章,让其成为平面几何的入门知识。以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体为研究对象,具有现实性。教材的编排在这里巧妙地以生活中的物体──空间图形──面──点、线为序,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观察我们身边的立体图形入手,勾勒出图形的形状,利用类比的方法找出图形间的区别与联系。它又是几何学习的开端,更是对学生小学已有的立体图形知识的提高和完善,同时也成为今后学习的铺垫,具有重要的引领地位。如我在上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一课,就特别注重对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摸一摸、做一做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开拓思维,挖掘潜力;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把学生对物体模糊的、感性的认识,变为对抽象的数学图形的认识、理解和研究。
三、构建真实、简单、有效的数学课堂
新课程改革开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确实走过一段弯路,不少数学课过分注重教学活动热闹气氛的设计和活跃场面的安排,使得数学课没有了“数学味”,失去了数学的本真。而“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领域的教学就更容易陷入这一误区——把数学课上成非数学化的“活动课”或“操作实践课”。“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实质上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数学”仍是其本质核心。教者能紧紧围绕“综合应用所学立体图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基本出发点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的,整个教学过程没有采用一些花里胡哨的游戏或流于形式的操作,学生的学习显得简约有序但又不乏高密度的数学活动和思考,无论是学生自己发出的挑战、还是教师提出的问题都充满了“数学味”和“挑战性”,学生运用数学的手段、思维和方法开展丰富的活动,充分感受到数学的实用和简约,感受到数学知识、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激发了学生学好、用好数学的强烈愿望。观察我们周围的环境,我们会发现建筑物的形状千姿百态,自然物品的各种形态既美化了我们生活的空间,同时也给我们许多的遐想:这些美妙的精美绝纶的图形是自然的造化还是建筑师们的创新与构思? 通过实例的电脑展示,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创造一种探索的情景。在学习中,只有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内在动机,才能使他们以强烈的求知欲和饱满的热情来学习新知识。这样才能构建真实、简单、有效的数学课堂。
我们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水杯,其中居然就存有这么多的秘密,生活中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立体图形,里面不是有更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探索?生活中处处都是知识,无论是我们平时喝水时用的水杯,还是写字用的钢笔,无论是叮当作响的碗碟,还是默然无声的家具。只要勤于思考,就总能够从中获得许多的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为此新的数学课程增设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全新的知识板块,增加这一领域的最重要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用途,探索数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如何上好“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相关内容,沟通现实世界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之间的联系;促使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构成一个整体;使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成为必须的学习内容和必备的数学素养。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立体图形的身影,各种各样的立体图形组成了我们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生活中有圆台形的花盆,棱柱形的笔筒,圆锥形的沙漏……每一样物品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而设计的原理则关系着许多许多的知识,因此,在我的教学中我发现数学来源于生活。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
一、要尊重自主、平等、个性的学生主体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教师要具有这样的教学思想: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设计的,让学生尽情发挥,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亲自动手。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充裕的探究时间、自我表现的机会,真正做到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在本课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的得到了充分体: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整个学习探究活动是按照如下的过程展开的:自主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相互评价学习效果,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都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已有知识经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要充分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时间。如,“长方体物体的物体有哪些”、“用立体图形能拼出些什么样的图形”“正方体有哪些特征”等,学生能合理利用所学的立体图形形知识,积极动手动脑,设计出了丰富多采的方案,并能不断进行优化,体验到数学无与伦比的价值和魅力。学生在“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的过程中,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数学经验,体验着学习主人的快乐。例如我们每天用来喝水的杯子,无论杯子上有什么图案,杯子被设计成什么形状,其主体形状都是圆柱或圆台形的。那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圆柱、圆台形有哪些优点,让人们如此偏爱它们呢?如果换成棱柱或者棱台等形状,会不会有些不方便或是不舒服的地方呢?这圆圆的杯子里又蕴藏着什么样的数学秘密呢?这些都需要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去研究、不断地获取经验。
二、要确立引导、组织、合作的教师角色
新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师生平等地进行对话,提倡教学民主;十分强调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倡自主学习;十分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倡个性发展。但这并不等于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处于一种盲从的境地,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就不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组织。恰恰相反,如果没有教师巧妙的引导、恰当的点拨、合理的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不可能高效的、积极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师不是学习活动中的权威,但应当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首席——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这也正是本课的教学活动的亮点之一。几何学习最重要的目标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所生活的三维世界,发展空间观念。新教材在重新审视几何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传统的几何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将“对图形的初步认识”安排在几何学习的第一章,让其成为平面几何的入门知识。以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体为研究对象,具有现实性。教材的编排在这里巧妙地以生活中的物体──空间图形──面──点、线为序,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观察我们身边的立体图形入手,勾勒出图形的形状,利用类比的方法找出图形间的区别与联系。它又是几何学习的开端,更是对学生小学已有的立体图形知识的提高和完善,同时也成为今后学习的铺垫,具有重要的引领地位。如我在上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一课,就特别注重对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摸一摸、做一做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开拓思维,挖掘潜力;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把学生对物体模糊的、感性的认识,变为对抽象的数学图形的认识、理解和研究。
三、构建真实、简单、有效的数学课堂
新课程改革开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确实走过一段弯路,不少数学课过分注重教学活动热闹气氛的设计和活跃场面的安排,使得数学课没有了“数学味”,失去了数学的本真。而“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领域的教学就更容易陷入这一误区——把数学课上成非数学化的“活动课”或“操作实践课”。“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实质上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数学”仍是其本质核心。教者能紧紧围绕“综合应用所学立体图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基本出发点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的,整个教学过程没有采用一些花里胡哨的游戏或流于形式的操作,学生的学习显得简约有序但又不乏高密度的数学活动和思考,无论是学生自己发出的挑战、还是教师提出的问题都充满了“数学味”和“挑战性”,学生运用数学的手段、思维和方法开展丰富的活动,充分感受到数学的实用和简约,感受到数学知识、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激发了学生学好、用好数学的强烈愿望。观察我们周围的环境,我们会发现建筑物的形状千姿百态,自然物品的各种形态既美化了我们生活的空间,同时也给我们许多的遐想:这些美妙的精美绝纶的图形是自然的造化还是建筑师们的创新与构思? 通过实例的电脑展示,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创造一种探索的情景。在学习中,只有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内在动机,才能使他们以强烈的求知欲和饱满的热情来学习新知识。这样才能构建真实、简单、有效的数学课堂。
我们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水杯,其中居然就存有这么多的秘密,生活中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立体图形,里面不是有更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探索?生活中处处都是知识,无论是我们平时喝水时用的水杯,还是写字用的钢笔,无论是叮当作响的碗碟,还是默然无声的家具。只要勤于思考,就总能够从中获得许多的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