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和谐自然育人 以生为本教书——《剥开教育的责任》一书对德育工作之启示
【作者】 洪 光
【机构】 江苏省盐城市第三小学
【正文】说不清是工作太累还是什么原因,今年放暑假后老是全身无力没精神。一天上网在京东商城购物,看到有《剥开教育的责任》一书销售,怀着好奇的心里买本看看。当我打开邮包,翻开《剥开教育的责任》,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就像在诉说自己,那么形象,那么生动。读完了,再读它,心不再那么纠结,人不再那么无力。想想我们的小学教育搞到今天,不能说失败,但也不可以说很成功。学生天天学语文,生活当中不会做主人。这个责任到底该谁来承担?有人推卸给高考制度,有人推卸给独生子女制度,有的推卸给社会体制……就是没有人承担责任,却有无数的人信誓旦旦“我是负责任的。”仔细想想,我们教师的确是负负责任的,但负了什么责任,是真责任还是“伪责任”?我们天天在认真教书,但有没有注重德育,科学育人;天天在追求教师的专业成长,但有没有想过只有凭良心工作才能真正的担负起教育的责任。
当今社会的很多问题,与社会责任的缺失密切相关,教育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教育比起其他,所承载的社会责任更大,是责任之上的责任。社会责任意识的确立与普及,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种价值判断。由于当下教育正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与挑战,时代声声呼唤着教育的社会责任。因此,教育本身社会责任的回归、解析与重构,是值得人们高度关注的话题。我原以为这是一本说教“责任”的书籍,但是我错了。读着读着,我欲罢不能,被书中诗意的语言、简洁的插画、深刻的哲思、生动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一口气,连读几遍,我把它悉心珍藏起来,有待经常翻阅,反复咀嚼。蓦然间,我那时常迷失的双眼渐渐被擦亮……
这是一幅高远绮丽的画卷。全书文字清新淡雅,娓娓道来,让人时常被散文化的笔触深深感染。文中说“常青藤总是向着天空的方向伸长,一直进入云端。”学生和教师又何尝不是常青藤呢?不断地向上、向上、再向上。
这是一首振聋发聩的哲理诗。“教育充满细节,每一个细节都是生命的零件”,我们要精心呵护生命的零件;“教育者要施行教育、研究教育,也要接受教育”,身为教师的我们也是受教育者;“说到底,教育的责任,就是教师的良心”,唤醒了每一位教师的良知;“一个都不能少,这才是理想的教育”,把爱的光芒播撒到每一个角落;“教育者有责任让教育成为一种享受”,享受教育生活的每一次馈赠……
这是一台细致入微的显微镜。教育的细节常常被我们忽视,这本书带我们发现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吹落灰尘,教育的责任渐渐清晰起来。可能是试卷上的小小提示语,可能是课堂上一次发言的激励点评,可能是教师的一个鼓励眼神,可能是一处文本的创新解读……书中的小例子、小故事,就那样真实地发生着,有正面的浓墨重彩,也有反面的直言不讳,让我们于细微处见真情,于细节处明真谛。
这是一部客观公正的扫描仪。本书从最客观的角度还原了一个个教育场景,讲述了一个个教育故事。这些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历历在目。故事内容涵盖古今中外,从纵深的角度剖析了教育现状。原来,我们司空见惯的教育行为有这么多弊病;原来,我们在“爱”与“责任”的名义下,还做了一些“伪责任”的事情。家庭作业究竟是谁的责任?抄写生字、词的作业合适吗?我们需要“狼性教育”吗?放假真是“假放”吗?过度的“关心”真的会给学生带来了无形的枷锁吗?全书的真实性和可读性,会让我们不断地追问。
读了本书,我要特别关注什么是真责任,要像剥橘子一样,将责任的外皮剥开。只有明确什么是真责任,才能搞真教育,也才能搞好真正的素质教育!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义不容辞的责任。浮躁、功利、应试式的教育总会催生出许多宏词高调的“伪命题”,比如几乎风行天下的“为了孩子的一切”,便以貌似绝对的真理和正确,戴着崇高的素质教育“责任”的高帽,似乎要施行和展示比全能政府还要行政“全控”的能耐。今天学校教育和老师如山的责任、如履薄冰的苦痛,似乎都可以从此句口号中找到根由。有的教师给学生布置许多作业,他以为这样学生的成绩就好了;有的家长给孩子报许多辅导班,他以为这样孩子就会全面发展了;有的教师上公开课,有意忽视某些学生,他以为这样公开课就完美了;有的家长包办孩子的一切,不让孩子经历任何风雨,他以为这样孩子就能茁壮成长了:教育中存在着许多似是而非的目的意识与责任感。在教育中,没有正确的目标,付出再多的努力也只是南辕北辙。
那么,“理想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教育,如果再加个定语我,更具有个人的理想主义色彩,是乌托邦是不可能的可能。即便如此,我还是愿意去,去不知羞耻的畅想一番。学校应是孩子的天堂,是乐园,是培养华夏民族龙子龙孙的摇篮,是将来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上要分的一杯羹的人。教育是孩子自己成长的实践活动,要给孩子自由尊重理解包容,让他们“恶”作剧,让他们“疯”。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也纵容他们偶尔“摔跤打架”,一个没有打过架的男孩子,你指望他将来能成为顶天立地,天不怕地不怕铮铮铁骨的男子汉,现实么;一个在温室里长大的柔柔弱弱乖宝宝,你让他将来保家卫国抛头颅洒热血,能有此担当么。对孩子,我们的条条框框,合理的不合理的愿意或不愿意的,必须得做。实践能力、大胆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孩子身上已经被扼杀殆尽。手无缚鸡之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三好生”,学校里俯拾皆是。在这条错误的路上我们已经走的很远了,素质教育一时还拉不回“教育”这个“浪子”,我们不能再在铁屋子里“沉睡”,外面很热闹、很精彩。近年来省市每年都组织教师走出国门,去参观、去学习,然而把过去的这些强大的陈旧革命掉,谈何容易。如果没有壮士割腕、荆轲刺秦的悲壮无谓,或许仍然是理想。依旧是镜中月水中花。现在做企业的都谈企业文化,最该讲文化的教育却不谈文化。一所学校的文化是怎么样的,将决定这所学校的品位与发展。然而,纵观周边县市,学校的文化建设几乎是一样苍白。学校文化就像一个人的精神追求气质状态,学校没有文化,领导没有梦想,教师没有目标,学校也就没有希望,不过在一日三餐中平庸地流逝。混旧了教学楼,混老的年轻的教师,混大了懵懂的孩子,混过了一任任领导。谈理想,是个奢侈的命题。但作为一个普通有点良知、有点想法的教师,又是那么的解渴那么的清凉。但愿教育行政领导和我们一起真心“剥开教育的责任”,真情找回梦想之光,透过浓重云层,一绺哪怕一绺,照进素质教育的现实。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2008年学业有成后,随即投入到教师的行业中,在佳木斯市第十九中担任语文教师。虽然没有教师编制,但她从来没有消极工作。担任班主任后她的心思完全放在了学生身上。带班两年多起早贪黑,甚至连饭菜也会让给没来得及吃饭的学生们。很多学生每天来不及吃早饭。她就拿出每个月为数不多的工资买来面包、饼干给来不及吃饭的学生”。学生张佳岩说,张丽莉是一个关爱学生的好老师,她对学生的关怀无微不至。为了让班里的同学在冬天里能够喝到热水,她自己出钱为班级买电水壶烧水,由于电水壶放在黑板的旁边,粉笔灰很容易掉到里面,张丽莉怕学生喝不干净的水,还细心地用一块小毛巾盖住了壶嘴。张佳岩刚上初一的时候不是很听话,张丽莉每个月找她谈一次话,劝她集中精力学习。学生家长赵亚波说,她儿子是张丽莉班上的学生,她家是低保家庭,丈夫去世了,一个人领着儿子生活,十分辛苦。听说低保家庭好像可以减免学费,就去班上找张丽莉问这件事,张丽莉在得知她家的情况后,便每个月都给她儿子一百块钱,从孩子上初一时起就一直坚持,就连寒暑假,张丽莉都会把钱准备好了,在放假前给她儿子。她儿子做手术,张丽莉还买了水果送到医院来看孩子。她现在身体也不好,患有肾病综合症,张丽莉知道后,经常询问她的病情,并且安慰她。在80后张丽莉老师的心里不是职称,而是学生;不是编制,而是责任。
教育究竟是什么?学校究竟应该干什么?老师究竟应该怎么做?身在教育“庐山”中的我们这些教育人,还真的认识、理解这些我们本该十分清楚的教育本源问题吗?《剥开教育的责任》一书,择取一些特定的视角,很好地分析和回答了这些问题。我要从《剥开教育的责任》一书中发现自己教育学生过程中的不当,而加以改正。教书就是以生为本,育人就是和谐自然。今后的我,要从唯成绩、唯名次的功利教育的怪圈中彻底走出来,自己解放自己、大胆解放学生,凭良心工作,就一定能真正担负起真教育的真责任。
当今社会的很多问题,与社会责任的缺失密切相关,教育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教育比起其他,所承载的社会责任更大,是责任之上的责任。社会责任意识的确立与普及,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种价值判断。由于当下教育正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与挑战,时代声声呼唤着教育的社会责任。因此,教育本身社会责任的回归、解析与重构,是值得人们高度关注的话题。我原以为这是一本说教“责任”的书籍,但是我错了。读着读着,我欲罢不能,被书中诗意的语言、简洁的插画、深刻的哲思、生动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一口气,连读几遍,我把它悉心珍藏起来,有待经常翻阅,反复咀嚼。蓦然间,我那时常迷失的双眼渐渐被擦亮……
这是一幅高远绮丽的画卷。全书文字清新淡雅,娓娓道来,让人时常被散文化的笔触深深感染。文中说“常青藤总是向着天空的方向伸长,一直进入云端。”学生和教师又何尝不是常青藤呢?不断地向上、向上、再向上。
这是一首振聋发聩的哲理诗。“教育充满细节,每一个细节都是生命的零件”,我们要精心呵护生命的零件;“教育者要施行教育、研究教育,也要接受教育”,身为教师的我们也是受教育者;“说到底,教育的责任,就是教师的良心”,唤醒了每一位教师的良知;“一个都不能少,这才是理想的教育”,把爱的光芒播撒到每一个角落;“教育者有责任让教育成为一种享受”,享受教育生活的每一次馈赠……
这是一台细致入微的显微镜。教育的细节常常被我们忽视,这本书带我们发现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吹落灰尘,教育的责任渐渐清晰起来。可能是试卷上的小小提示语,可能是课堂上一次发言的激励点评,可能是教师的一个鼓励眼神,可能是一处文本的创新解读……书中的小例子、小故事,就那样真实地发生着,有正面的浓墨重彩,也有反面的直言不讳,让我们于细微处见真情,于细节处明真谛。
这是一部客观公正的扫描仪。本书从最客观的角度还原了一个个教育场景,讲述了一个个教育故事。这些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历历在目。故事内容涵盖古今中外,从纵深的角度剖析了教育现状。原来,我们司空见惯的教育行为有这么多弊病;原来,我们在“爱”与“责任”的名义下,还做了一些“伪责任”的事情。家庭作业究竟是谁的责任?抄写生字、词的作业合适吗?我们需要“狼性教育”吗?放假真是“假放”吗?过度的“关心”真的会给学生带来了无形的枷锁吗?全书的真实性和可读性,会让我们不断地追问。
读了本书,我要特别关注什么是真责任,要像剥橘子一样,将责任的外皮剥开。只有明确什么是真责任,才能搞真教育,也才能搞好真正的素质教育!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义不容辞的责任。浮躁、功利、应试式的教育总会催生出许多宏词高调的“伪命题”,比如几乎风行天下的“为了孩子的一切”,便以貌似绝对的真理和正确,戴着崇高的素质教育“责任”的高帽,似乎要施行和展示比全能政府还要行政“全控”的能耐。今天学校教育和老师如山的责任、如履薄冰的苦痛,似乎都可以从此句口号中找到根由。有的教师给学生布置许多作业,他以为这样学生的成绩就好了;有的家长给孩子报许多辅导班,他以为这样孩子就会全面发展了;有的教师上公开课,有意忽视某些学生,他以为这样公开课就完美了;有的家长包办孩子的一切,不让孩子经历任何风雨,他以为这样孩子就能茁壮成长了:教育中存在着许多似是而非的目的意识与责任感。在教育中,没有正确的目标,付出再多的努力也只是南辕北辙。
那么,“理想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教育,如果再加个定语我,更具有个人的理想主义色彩,是乌托邦是不可能的可能。即便如此,我还是愿意去,去不知羞耻的畅想一番。学校应是孩子的天堂,是乐园,是培养华夏民族龙子龙孙的摇篮,是将来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上要分的一杯羹的人。教育是孩子自己成长的实践活动,要给孩子自由尊重理解包容,让他们“恶”作剧,让他们“疯”。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也纵容他们偶尔“摔跤打架”,一个没有打过架的男孩子,你指望他将来能成为顶天立地,天不怕地不怕铮铮铁骨的男子汉,现实么;一个在温室里长大的柔柔弱弱乖宝宝,你让他将来保家卫国抛头颅洒热血,能有此担当么。对孩子,我们的条条框框,合理的不合理的愿意或不愿意的,必须得做。实践能力、大胆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孩子身上已经被扼杀殆尽。手无缚鸡之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三好生”,学校里俯拾皆是。在这条错误的路上我们已经走的很远了,素质教育一时还拉不回“教育”这个“浪子”,我们不能再在铁屋子里“沉睡”,外面很热闹、很精彩。近年来省市每年都组织教师走出国门,去参观、去学习,然而把过去的这些强大的陈旧革命掉,谈何容易。如果没有壮士割腕、荆轲刺秦的悲壮无谓,或许仍然是理想。依旧是镜中月水中花。现在做企业的都谈企业文化,最该讲文化的教育却不谈文化。一所学校的文化是怎么样的,将决定这所学校的品位与发展。然而,纵观周边县市,学校的文化建设几乎是一样苍白。学校文化就像一个人的精神追求气质状态,学校没有文化,领导没有梦想,教师没有目标,学校也就没有希望,不过在一日三餐中平庸地流逝。混旧了教学楼,混老的年轻的教师,混大了懵懂的孩子,混过了一任任领导。谈理想,是个奢侈的命题。但作为一个普通有点良知、有点想法的教师,又是那么的解渴那么的清凉。但愿教育行政领导和我们一起真心“剥开教育的责任”,真情找回梦想之光,透过浓重云层,一绺哪怕一绺,照进素质教育的现实。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2008年学业有成后,随即投入到教师的行业中,在佳木斯市第十九中担任语文教师。虽然没有教师编制,但她从来没有消极工作。担任班主任后她的心思完全放在了学生身上。带班两年多起早贪黑,甚至连饭菜也会让给没来得及吃饭的学生们。很多学生每天来不及吃早饭。她就拿出每个月为数不多的工资买来面包、饼干给来不及吃饭的学生”。学生张佳岩说,张丽莉是一个关爱学生的好老师,她对学生的关怀无微不至。为了让班里的同学在冬天里能够喝到热水,她自己出钱为班级买电水壶烧水,由于电水壶放在黑板的旁边,粉笔灰很容易掉到里面,张丽莉怕学生喝不干净的水,还细心地用一块小毛巾盖住了壶嘴。张佳岩刚上初一的时候不是很听话,张丽莉每个月找她谈一次话,劝她集中精力学习。学生家长赵亚波说,她儿子是张丽莉班上的学生,她家是低保家庭,丈夫去世了,一个人领着儿子生活,十分辛苦。听说低保家庭好像可以减免学费,就去班上找张丽莉问这件事,张丽莉在得知她家的情况后,便每个月都给她儿子一百块钱,从孩子上初一时起就一直坚持,就连寒暑假,张丽莉都会把钱准备好了,在放假前给她儿子。她儿子做手术,张丽莉还买了水果送到医院来看孩子。她现在身体也不好,患有肾病综合症,张丽莉知道后,经常询问她的病情,并且安慰她。在80后张丽莉老师的心里不是职称,而是学生;不是编制,而是责任。
教育究竟是什么?学校究竟应该干什么?老师究竟应该怎么做?身在教育“庐山”中的我们这些教育人,还真的认识、理解这些我们本该十分清楚的教育本源问题吗?《剥开教育的责任》一书,择取一些特定的视角,很好地分析和回答了这些问题。我要从《剥开教育的责任》一书中发现自己教育学生过程中的不当,而加以改正。教书就是以生为本,育人就是和谐自然。今后的我,要从唯成绩、唯名次的功利教育的怪圈中彻底走出来,自己解放自己、大胆解放学生,凭良心工作,就一定能真正担负起真教育的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