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辛弃疾的多面人生

【作者】 霍丽思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花园乡初级中学


【正文】一、叹——整顿乾坤“英雄志”
  (一)自古英雄出少年
  辛弃疾出生时,金人已据中原长达十三年,他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及冠,在家乡山东济南揭竿而起,两千余壮士望风而来。辛弃疾拉起这支队伍投入抗金将领耿京的部下。此后耿京被叛徒所杀,辛弃疾率五十骑夜袭万人之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至建康斩首,时年方23岁。当年周瑜大败曹操80万水军时,也不过如此方刚血气之龄。淳熙七年(1180),40岁的辛弃疾在湖南任上创建“江上诸军之冠”的“飞将军”,威震江南,大有当年“岳家军”之虎威。金人闻之股栗。如此“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彼周公瑾、谢安石事业,侯固饶为之”。[1]“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念奴娇·双陆和陈仁和韵》),“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边。燕兵夜娖银胡 ,汉箭朝飞金仆姑”(《鹧鹄天》),这都是他戎马生涯的写照。他上马是能征善战之勇将,下马是治国安民之栋梁。两篇著名奏章:《美芹十论》、《九议》,更彰显了他的文才。刘克庄赞他“文墨议论尤英伟磊落,乾道、绍熙奏篇及所进《美芹十论》、上虞雍公《九议》,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2]陆游赞其才:“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3]
  青年的辛弃疾,是沙场点兵的将帅,横槊赋诗的英雄,气势豪迈,虎啸风生,“闻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菩萨蛮·题江西造口壁》);“朝又暮,消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马革裹尸当自誓,峨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这些喷薄欲出的英雄气概,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既有军人风采又有儒士风度,还有辛弃疾自己的影子。
  (二)生不逢时世事艰
  然而就是这样的英豪在南宋那个时代里,满身的才华无处伸展,倍受打击。按理,辛弃疾押解叛徒张安国至建康正法后,对这样一位赤胆忠心、智勇双全的英雄,南宋朝廷应该委以重任,以图收复失地,重振国威,但南宋朝廷对这样一位爱国将领却并不信任。“他23岁南归之初,只被任命为小小的江阴通判。六年后官职虽逐步升迁,但都是在地方任职,而且每任时间都不长。从29岁到42岁,13年间调换14任官职,使他无法在职位上有大的建树和作为。”[4]平戎之策换来东家种树之书,英雄无用武之地。一腔忠心换来朝廷的满腹疑虑,辛弃疾是何等的尴尬与愤懑。无奈,辛弃疾只得像屈原那样叩问苍天,把满腔悲愤发泄笔端。其中将英雄失路之悲切展示的最为动人的,是登临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春,作者应叶衡之聘,由滁州知府改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建康这个地方,对辛弃疾来说,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当年他首次南下晋见高宗是在这个地方;他将擒获的叛徒张安国献于南宋朝廷斩首的也是在这个地方;而后又在此地方任通判之职。这次旧地重游,作者感触良深:当年满怀收复失地的愿望来南宋,并期望能有一番大的作为。但十二个年头过去了,至今统一无望,自己的满腹经纶抱负也难以施展。登上熟悉的赏心亭,远眺仍陷于敌手的北国河山,词人心中郁愤之情油然而生。这一首充满英雄矢志悲慨之情的千古绝唱也就由此产生。词的上片写景,下片言情。故国沦陷之愁恨,流落江南之飘零,时不我待之紧迫,知音难觅之孤独全都融入词中。辛弃疾每每登临,均难以见到故国的另一半河山,即便见到也非自己的。故屡屡登临,又屡屡告诫自己莫登临。但身不登临,心也登临。此种无奈,谁能领会?“英雄无泪,枭雄无情”,这并非是说英雄就不流泪,英雄落泪,血气为之。“丈夫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男儿之泪,皆爱国泪、正义泪、英雄泪。从这一点就可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墨来写的,而是用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能清清楚楚的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的哭诉,一次次的表白,总也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身影,让我们更能感受到他欲报国杀敌的拳拳之心,体会到这个英雄词人的愁苦之情。
  二、 惜——江山万里“英雄梦”
  (一)悲情英雄泪
  辛弃疾“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42岁的壮年,即被弹劾罢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除了有两年出任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闲居。作为一个热血男儿,在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离开杀敌报国的战场,这是英雄自己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民族和国家的悲哀。辛弃疾常常一面尽情赏玩山水田园风光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杀敌报国的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和振奋,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他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一代志士的赋闲居家,既是悲哀的,也是幸运的。可悲的是他‘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清平乐·独宿博山王式庵》)的落拓,幸运的是赋闲后的词人开拓了词作新天地。”[5]
  只不过,这个时候辛弃疾的词作已是含泪而作:“追亡事,今不见,但见山川满目泪沾衣”(《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说剑论诗余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顿感哀”(《水调歌头·汤朝美司谏见和,用韵为谢》)。然而辛弃疾终究是个英雄人物,他的“愁”和“泪”不是一个文人自怨自艾的悲情,而充满了一种悲凉沉郁、失意愤懑的气氛。他面对忧患现实的痛苦越深,越会激发出一股悲壮和崇高的理想,更坚定他那建功立业、抗金报国的英雄意识:“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即使是仕途失意,落魄闲居,辛弃疾仍怀着一股忧患意识,忧思着故国江山,报国之心坚定如铁,使命感强烈而执着。”[6]就这样,他横刀跃马登上词坛拓展出了一类呼啸生风、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
  (二)豪壮英雄词
  辛弃疾词的内容大多与战争和军事有关,相应的使词的意象群也出现了一个大转弯:刀、枪、剑、铁马、将军、骑兵等屡屡出现,构成了词史上罕见的军事景观,使词中女性的柔婉美让位于血性男儿的力度美和崇高美。他把爱国抱负和满腔忧愤倾注于词作,形成了雄奇豪壮、苍凉沉郁的风格,被后人称为“金戈铁马的大词豪”。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辛弃疾与来看望自己的好友陈同甫“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共饮,长歌互答,极论世事”(《祭陈同甫文》)。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靡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三、(一)对国家民族的忧患意识
  正如前面所说辛弃疾生活在金兵入侵、山河破碎、国势危难,民族矛盾尖锐的南宋时代,他出生于北方沦陷区的济南,自幼便过着亡国奴的生活,深受爱国主义和忧患思想的熏陶。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可以说他的民族忧患意识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一生都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都为在为民族的统一而呐喊和奋斗。
  “辛弃疾是一个包含爱国激情的壮士,也是一个有着非凡才能的政治家,深厚的国耻、破碎的河山都让他内心充满了对民族社会前途的忧患意识。”[8]然而辛弃疾生不逢时,当朝统治者面对内忧外患,仍然不思统一,苟且偷生、屈辱求和。而辛弃疾自负文韬武略,有着极强的使命感,终生都怀着强烈的英雄使命情怀,忧患意识也伴随了他的一生。如《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 虎踞龙蟠何处是? 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 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 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宋孝宗乾道四年,辛弃疾任建康通判,当时他南归已经七个年头,而他期望的抗金复国事业却毫无进展,而且还遭到朝中议和派的排挤打击。词人登建康赏心亭时,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便写下此作,呈送建康行宫留守史致道。在词中,辛弃疾吊古伤今、寓情于景,为半壁江山的沦陷而忧心如焚,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议和派排斥爱国志士的激愤,感情悲凉沉郁,强烈的忧患意识寓于浓厚的愁苦主题中。“闲愁千斛”四字道出了词人身怀深切的愁苦之感,表现了他身居闲置未被重用报国杀敌的深切忧虑。“柳外斜阳”把“兴亡满目”的景象渲染到极点,刻画出一种国势衰微国难当头的氛围。最后两句,寓意深远,写词人眺望江面,波浪翻滚,狂风怒号,同时也暗指对时局险恶的忧虑。
  (二)壮志未酬的个体生命苦闷意识
  除此之外“辛弃疾的悲苦还来自他壮志未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个体生命苦闷意识。”[9]纵观辛弃疾的一生,可以发现他非是一个传统意义的士大夫,他不仅有着丰富的才学见识,更有着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胆识和能力,作为一个怀有满腔抱负和满腹经纶的爱国志士,他的文韬武略换来的却是大半生无所作为、报国无门的闲愁和苦闷。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诩的辛弃疾,原本希望将自己的雄才伟略投入到抗金报国、收复中原的事业中去,而南宋当权者运用无能,甘心向金朝俯首称臣,屈辱求和,使得英雄志士报国无门,无用武之地。与此同时辛弃疾也屡受求和派的排挤轻视,他虽有官职,却是地方的闲职,未能上前线施展才华杀敌报国。因此,辛弃疾词中到处充满了忧愁苦闷。在其表达忧愁的词作中,尤以《摸鱼儿》最为典型和深切:
  “更能消几番风雨? 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40岁由湖北转任湖南转运副史时,其同僚为他饯别时所作。自绍兴三十二年南渡归宋以来十多年中,他的抗击金军、恢复中原的主张,始终没有被南宋朝廷所采纳。多处任闲职,未受重用的辛弃疾,此次又被调往离前线更远的湖南,他胸中的悲苦忧愁涌上心头。上片主要写春意阑珊,将春拟人化,写了惜春、留春、怨春的感情变化,词人惜的是美好的年华,怨的是时光匆匆、时不我待,春光白白流逝。抒发了自己年华被虚度、才能被闲置的感伤和愁苦。下片用汉朝陈皇后失宠的典故,喻指自己的失意。这首词将词人英雄生命等闲虚度的失落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表现地淋漓尽致。“闲愁最苦”四字最为精妙,将全词也是将所有辛词中的愁苦推向高潮。词人虽已任地方官吏,但这并不是他的志趣所在,他心中向往的是驰骋沙场,因此这对他来说,这样的闲愁才是人生最痛彻的苦闷,是最无法舒解的悲恸。
  辛弃疾词中的苦闷并不仅仅指是个体生命的苦闷,对于国势衰微和统治者昏庸的愁苦情结更是将辛弃疾词思想境界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是区别于以往些愁词作的本质所在。对民族社会的忧患意识和壮志未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意识造成了辛弃疾词深厚浓重的愁苦。辛弃疾词中的深重的忧愁折射了他深切的爱国情怀和英雄主义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