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作者】 黎日汉
【机构】 广西贵港市平南镇中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在各地已实施多年,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是新课标的重点,也是我们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关键词】转变观念,课堂教学,兴趣,实验教学,问题意识,思维品质
【正文】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新一轮课改的主题之一。新课程标准下化学教学,不仅需要培养学生动的手能力而且更需要变换思维角度,以创新教育的精神为指导多给学生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充分调动其内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罗杰斯教育观点认为:教学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具有内在的潜能并能主动的发展其自身的潜能。因此,当代教学论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将学生的认知活动与非智力因素(兴趣、情感、动机等)的影响紧密联系起来。
1、通过多媒体与实验相结合,创设情境,引导课堂。
例如,我在上“保护水资源”这节课时,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用多媒体播放“水污染”的录像,接下来展示图片,这些图片是前几天我让学生对周围的水质状况调查时拍下的实录,从而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河水污染的严重,激发他们探究被污染的河水的成分。
2、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引导课堂。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的学科,化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把要学习的问题置于生活之中,就能萌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向往。例如:在讲解《金属的性质》这一课题时,我先让学生回忆各自家庭中常用的一些金属材料,并让他们交流家庭中的使用情况,这样使学生兴趣大增,之后就提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用途”,“是物质的什么性质从而决定了物质有这么多的用途呢?”学生进行猜想。教师在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后,让每个学生就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在巡回检查和指导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位学生特别认真,实验更投入。
3、通过设问创设情境,引导课堂,培养创新。
问题情景对教学过程起到引导、定向、调节、和控制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讲“水的净化”一课时,我用三种水:我们学校旁的三井河的河水、自来水和纯净水。设问:我们怎样将河水转变成自来水,再把自来水转变为纯净水呢?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了解静置、吸附、过滤、蒸馏的净水步骤。
二、转变教学观念,精细组织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性,教学的整个过程都被控制在预设的程序中。这种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具有不可低估的创造性,教师的职责是要把学生这种创造性最大限度的发掘出来,而不是将学生的行为完全禁锢在教师预想的范围内,束缚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以下做法:
1.采用小组模式,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分析,让学生走上讲台,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进行学习,在学习中,相互探讨、启发,并在实践中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是先选择一个恰当的课题,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最后,选择一个适当的时间,进行组间交流,让学生走上讲台,或演讲或讨论或演示,相互启发,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学必有疑,有疑必有思,有思考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地认识变为探索性地求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明千千万,关键在于问。对于教师来说培养学生自觉的、强烈的问题意识,应该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中心。学生能否提出问题关键在于教师。首先,教师必须保护学生固有的创新求异的本能和欲望,不能教条地机械地用同一个标准,同一个模式去衡量他们,规范和框定他们的创造活力,应当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大胆设想,敢想敢做,甚至“异想天开”探索不拘常规的方法,允许出错,给他们创造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和氛围提供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和环境。这样才能使其充满“?”,创新能力才能水到渠成,呼之欲出。其次,教师要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做问题的示范,敢超常规,敢于标新立异,问题具有引发性,有“抛砖引玉”的功能。
3.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维能力是中学化学教学要求的各种能力的核心,它和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等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化学事实,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逐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从而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加深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三、重视实验,研究实验,发展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化学知识,获得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训练科学方法及其它科目的学习有重要意义。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包括实验的探索和实验的创造性。新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新教材的显著特点是:实验课时比例增大,实验内容增多,实验类型增加。教师应深刻领会大纲精神,挖掘实验内涵。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引导学生观察现象获得感性认识,再引导它们运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等方法来认识实质,掌握规律,完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引导他们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一些实验设计和解答实验习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索精神,为创新意识铺路架桥。
当然,教师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动手能力是一项全面的、系统的工程,找到一种能被广大师生所接受、离现行课堂教学距离较近且能相互交融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新一轮课改的主题之一。新课程标准下化学教学,不仅需要培养学生动的手能力而且更需要变换思维角度,以创新教育的精神为指导多给学生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充分调动其内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罗杰斯教育观点认为:教学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具有内在的潜能并能主动的发展其自身的潜能。因此,当代教学论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将学生的认知活动与非智力因素(兴趣、情感、动机等)的影响紧密联系起来。
1、通过多媒体与实验相结合,创设情境,引导课堂。
例如,我在上“保护水资源”这节课时,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用多媒体播放“水污染”的录像,接下来展示图片,这些图片是前几天我让学生对周围的水质状况调查时拍下的实录,从而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河水污染的严重,激发他们探究被污染的河水的成分。
2、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引导课堂。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的学科,化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把要学习的问题置于生活之中,就能萌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向往。例如:在讲解《金属的性质》这一课题时,我先让学生回忆各自家庭中常用的一些金属材料,并让他们交流家庭中的使用情况,这样使学生兴趣大增,之后就提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用途”,“是物质的什么性质从而决定了物质有这么多的用途呢?”学生进行猜想。教师在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后,让每个学生就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在巡回检查和指导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位学生特别认真,实验更投入。
3、通过设问创设情境,引导课堂,培养创新。
问题情景对教学过程起到引导、定向、调节、和控制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讲“水的净化”一课时,我用三种水:我们学校旁的三井河的河水、自来水和纯净水。设问:我们怎样将河水转变成自来水,再把自来水转变为纯净水呢?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了解静置、吸附、过滤、蒸馏的净水步骤。
二、转变教学观念,精细组织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性,教学的整个过程都被控制在预设的程序中。这种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具有不可低估的创造性,教师的职责是要把学生这种创造性最大限度的发掘出来,而不是将学生的行为完全禁锢在教师预想的范围内,束缚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以下做法:
1.采用小组模式,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分析,让学生走上讲台,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进行学习,在学习中,相互探讨、启发,并在实践中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是先选择一个恰当的课题,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最后,选择一个适当的时间,进行组间交流,让学生走上讲台,或演讲或讨论或演示,相互启发,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学必有疑,有疑必有思,有思考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地认识变为探索性地求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明千千万,关键在于问。对于教师来说培养学生自觉的、强烈的问题意识,应该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中心。学生能否提出问题关键在于教师。首先,教师必须保护学生固有的创新求异的本能和欲望,不能教条地机械地用同一个标准,同一个模式去衡量他们,规范和框定他们的创造活力,应当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大胆设想,敢想敢做,甚至“异想天开”探索不拘常规的方法,允许出错,给他们创造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和氛围提供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和环境。这样才能使其充满“?”,创新能力才能水到渠成,呼之欲出。其次,教师要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做问题的示范,敢超常规,敢于标新立异,问题具有引发性,有“抛砖引玉”的功能。
3.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维能力是中学化学教学要求的各种能力的核心,它和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等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化学事实,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逐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从而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加深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三、重视实验,研究实验,发展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化学知识,获得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训练科学方法及其它科目的学习有重要意义。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包括实验的探索和实验的创造性。新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新教材的显著特点是:实验课时比例增大,实验内容增多,实验类型增加。教师应深刻领会大纲精神,挖掘实验内涵。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引导学生观察现象获得感性认识,再引导它们运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等方法来认识实质,掌握规律,完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引导他们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一些实验设计和解答实验习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索精神,为创新意识铺路架桥。
当然,教师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动手能力是一项全面的、系统的工程,找到一种能被广大师生所接受、离现行课堂教学距离较近且能相互交融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