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作者】 桂 丹
【机构】 吉林省通化市第十三中学
【正文】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但是,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常常会觉得枯燥、乏味,如何能真正解除文言文教学的乏味束缚,让学生“爱”上文言文呢?下面谈谈我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着力于有趣的活动设计以知“文”
初中文言文教学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语词、语用、语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学习生活中就存在大量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消除。因而,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前尽可能使学生找到学习文言文的“桥和路”,增强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和兴趣。另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要敢于大胆创新,在教学“新”、“活”方面多下功夫,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教法,生动形象地吸引学生,把学生的兴趣全部挖掘出来。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在第一课时(知文言)中,尝试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
1.利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历史故事来引入课文。
以《出师表》第一课时(知文言)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自然介入教学过程。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诸葛亮的人物故事后,对《出师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在学习背诵《出师表》时会感到亲切许多。
2.调动学生已有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储备来引入课文。
温故知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地理知识中的长江三峡导入《三峡》,用风景名胜中的“四大名楼”导入《岳阳楼记》,用经典成语“世外桃源”导入《桃花源记》等。
3.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下载相关资料导入课文。
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完善,我们可以从网上下载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文章配上古典音乐朗读,或采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与课文有关的音像、图画内容,创设情景。
4.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
让学生在预习时利用网络资源和相关书籍,查找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比如,在上《出师表》之前,安排学生在课外查找诸葛亮、《三国演义》、三国鼎立等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说。学生探求意识浓厚,争相回答,教学效果也很好。
二、“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读则殆”——要着力于诵读积累以悟“文”
朱熹曾说过:“学者观书,先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朗读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读放在重要位置,新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中第一课时(知文言)诵读释译环节中课文朗读和经典成诵就关注到这一点了,在朗读和背诵中,学生深刻感受到文章的形式美和语言美。如朗读《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时,文章中那些整齐的格式、优美的语言、明快的节奏和高远的立意,一定会使读者陶醉。而文章中的这种美唯有读出来才会有深切的感受。
再如教学《出师表》一课,文中大多为对称短句,且长短句结合,读来朗朗上口,其结构亦条理分明,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在教学中,我让小组分读前五段,再由自己范读后四段。当我用恳切的语气、语重心长的口吻进行朗读时,教室里静寂无声,当朗读到末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我的声音低缓,表情沉重,而全体学生亦久久沉浸其中,无不为诸葛亮忧国忧民之心所感动。诵读可以说是一种思想熏陶,一种精神享受,一种情操感染,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重视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学不积累,能力如何提高?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准备文言文积累本,把学过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的一些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的用法进行归类总结,逐渐使知识系统化,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让学生养成摘录的习惯,把一些名句、重点句做成卡片的形式,合作小组互考,加强记忆,学以致用。
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还有赖于第二课时品文言中类文链接环节的训练。集体备课时,同组老师共同研究与课文难度相当的,内容联系紧密的,主题相近的文言文。如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以《王冕求学》作为类文链接,进行比较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刻苦求学的重要性。既巩固了文言知识,同时又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标。
当然,要对文言世界有更清楚的认识,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行的,还要重视课外对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在大语文教育环境中继续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打通多种渠道,创设学习文言的言语环境。我们要指导学生不断地从课外学习文言经典,还要把课内学到的内容尽量运用到课外,要遵循“精读与博览结合,课内与课外沟通;精读学规律,博览增见识;课内打基础,课外增实力”的教学原则。平时,可以让学生多读文言小故事、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同时,在第三课时中,鼓励学生调动所学文言知识和写作技巧大胆尝试写文言,这样学生既不会感到厌倦,又学到并积累了文言知识。
总之“教有法而无定法”,以上所述只是我对文言文教学的一点肤浅认识。我觉得只要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可以在教学中大胆尝试。解除乏味的束缚,相信我们的学生定会“爱”上文言文。
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着力于有趣的活动设计以知“文”
初中文言文教学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语词、语用、语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学习生活中就存在大量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消除。因而,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前尽可能使学生找到学习文言文的“桥和路”,增强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和兴趣。另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要敢于大胆创新,在教学“新”、“活”方面多下功夫,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教法,生动形象地吸引学生,把学生的兴趣全部挖掘出来。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在第一课时(知文言)中,尝试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
1.利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历史故事来引入课文。
以《出师表》第一课时(知文言)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自然介入教学过程。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诸葛亮的人物故事后,对《出师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在学习背诵《出师表》时会感到亲切许多。
2.调动学生已有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储备来引入课文。
温故知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地理知识中的长江三峡导入《三峡》,用风景名胜中的“四大名楼”导入《岳阳楼记》,用经典成语“世外桃源”导入《桃花源记》等。
3.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下载相关资料导入课文。
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完善,我们可以从网上下载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文章配上古典音乐朗读,或采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与课文有关的音像、图画内容,创设情景。
4.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
让学生在预习时利用网络资源和相关书籍,查找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比如,在上《出师表》之前,安排学生在课外查找诸葛亮、《三国演义》、三国鼎立等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说。学生探求意识浓厚,争相回答,教学效果也很好。
二、“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读则殆”——要着力于诵读积累以悟“文”
朱熹曾说过:“学者观书,先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朗读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读放在重要位置,新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中第一课时(知文言)诵读释译环节中课文朗读和经典成诵就关注到这一点了,在朗读和背诵中,学生深刻感受到文章的形式美和语言美。如朗读《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时,文章中那些整齐的格式、优美的语言、明快的节奏和高远的立意,一定会使读者陶醉。而文章中的这种美唯有读出来才会有深切的感受。
再如教学《出师表》一课,文中大多为对称短句,且长短句结合,读来朗朗上口,其结构亦条理分明,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在教学中,我让小组分读前五段,再由自己范读后四段。当我用恳切的语气、语重心长的口吻进行朗读时,教室里静寂无声,当朗读到末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我的声音低缓,表情沉重,而全体学生亦久久沉浸其中,无不为诸葛亮忧国忧民之心所感动。诵读可以说是一种思想熏陶,一种精神享受,一种情操感染,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重视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学不积累,能力如何提高?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准备文言文积累本,把学过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的一些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的用法进行归类总结,逐渐使知识系统化,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让学生养成摘录的习惯,把一些名句、重点句做成卡片的形式,合作小组互考,加强记忆,学以致用。
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还有赖于第二课时品文言中类文链接环节的训练。集体备课时,同组老师共同研究与课文难度相当的,内容联系紧密的,主题相近的文言文。如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以《王冕求学》作为类文链接,进行比较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刻苦求学的重要性。既巩固了文言知识,同时又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标。
当然,要对文言世界有更清楚的认识,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行的,还要重视课外对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在大语文教育环境中继续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打通多种渠道,创设学习文言的言语环境。我们要指导学生不断地从课外学习文言经典,还要把课内学到的内容尽量运用到课外,要遵循“精读与博览结合,课内与课外沟通;精读学规律,博览增见识;课内打基础,课外增实力”的教学原则。平时,可以让学生多读文言小故事、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同时,在第三课时中,鼓励学生调动所学文言知识和写作技巧大胆尝试写文言,这样学生既不会感到厌倦,又学到并积累了文言知识。
总之“教有法而无定法”,以上所述只是我对文言文教学的一点肤浅认识。我觉得只要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可以在教学中大胆尝试。解除乏味的束缚,相信我们的学生定会“爱”上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