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运用阅读教学平台培养学生语感

【作者】 才让本

【机构】 青海省同德县巴沟乡卡力岗寄宿制学校

【摘要】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不可推脱的教育重任。我们要借助语文中最常用的阅读平台,让学生在反复朗读、感知理解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得良好语感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感;培养  
【正文】
  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无思维直接参与作用的半意识的直接感知、感悟能力。这是人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能力。语文作为奠基教育学科,是没有任何理由可推脱的,不论是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呼唤“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言学家吕叔湘的期盼“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还是当今语文教育著名学者王尚文的强烈呐喊“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语感素质”,都体说明了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性。因此,培养学生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担当地一项教育重任。实践中,我们要充分借助学生语文实践的阅读载体,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发展语感,提升语感能力。
  一、引导学生多读多记——积淀语感 
  学者王尚文的研究还告诉我们:语感的培养是学生作为言语主体自觉积极地参与言语实践的过程,在语感外化(说写活动)与内化(听读活动)的实践中不断获得积淀发展的。是的,任何能力发展都是在反复训练得到发展和培养的,语感也不例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最常平台,它要求重视语言积累,熟读成诵。而这两项要求,既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良好手段。因此,抓住阅读教学中的多读多记,我们就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目的。我们知道,有感性的积累才有理性的妙悟,多读、熟读不仅有助于正确理解,有助于感受形象、语言的美,还可以帮助我们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运用时得心应手,意到笔随。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诗文更应要求儿童熟读成诵,这是一条为前人所证明的积累语言和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语感能力的培养在儿童时代尤为重要,正如郭沫若所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因此,借助阅读平台,特别又是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语感,注重加强学生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搭建感情朗读平台——训练语感 
  感情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训练方法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不仅能体验到文章语言文字的节奏、情绪色彩、内在韵律、情味气势等,还能加深文章理解,发展学生语感。因此,我们要搭建感情朗读训练平台,让学生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中得到语感培养。当然朗读是在老师的指导点拨下进行。通过朗读,展开想象,激起学生对语言文字鲜明的“内心视像”,一边读,一边在脑中浮现画面,引导学生正确地感知语言文字,促成其“内心视像”的形成。特别对那些难于言传的词句,更要通过朗读来意会,感受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如《可爱的草塘》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象置身于大海中一样,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这段文字写得很美,应以一种惊叹、抒情的语调去朗读,朗读时要特别注意轻重缓急。第一句突出草塘之大之美,如置身于海洋的感受。第二句写的浪花(绿色的草浪)的颜色和动态变化,要读出动感,前缓后急。且边读边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情感:又大又美的绿色海浪,微风中,碧浪涌动,向远方延伸,这是一幅多么美妙令人神往的画啊,置身此景中,赞叹之情有之,喜爱之情有之。可见,通过有感情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形象、情感、色彩和内在意蕴直接敏锐的感知力,学生一旦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力,其朗读水平也就会大大提高,所以朗读与语感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三、培养直觉感知能力——发展语感 
  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敏锐而迅速的感知领悟能力。这种能力主要靠直觉,有的甚至完全讲不出语法结构知识,无任何判断依据,光凭感觉就能得到寻找到答案的,这种感觉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感。因此,要培养学生语感,我们就可以以培养学生语言直觉为手段来发展学生语感,特别是引导学生透过纸背理解文本含义的训练方法更有效果。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其表层意义很好理解,但是要真正读懂这句话,把握其所蕴涵的深刻含义及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我们就得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品词析句才行了。于是,就需要我们启发、相机点拨,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剖析。“天空”本来是一望无际广阔高远的,给人一种心胸开阔、自由舒展的感受。而此句中的“天空”一词,前面用了三个方位短语加以修饰、限制,使得这天空是有形的,是被可怕的高墙围住的很小的一块。这里的,“高墙”更深一层的意思就是指封建制度,封建社会中那些束缚人们自由的条条框框。作者生活在封建家庭里,生活在高墙之中,不能接触到外面广阔的世界,如井底之蛙,只能坐井观天。所以,这三个词一步一步形象地写出了他们当时的生活环境很狭窄,知识很少。教师应启发学生联系上文或结合背景资料体会到,在此有“我”对闰土的赞美,对高墙外自由生活的向往,也有对自己生活环境的厌恶和不满。这看似简单明白的一句话,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味。这样的句子很多,我们要借助这样的平台,引导学生在理解感悟中多思考,努力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顿悟力,从而达到激活学生语感,进一步发展语感的目的。 
  总之,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学科,培养其语感是我们语文教学不可推脱的教育重任。因为语感是通向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使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用不尽。因此,作为担当小学语文教学的我们,要把培养学生语感的责任落实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反复训练的语言实践,让学生得到语感培养的同时发展语文素养,提升语文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丁迪蒙,论朗读在语言文学学习中的作用[J].上海大学学报,2013年
  [2]刘思芳,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J].科技创新导报,2014年
  [3]钱维亚,普通话语音·朗读·说话训练教程[J].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