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转变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发展

【作者】 周洪兴

【机构】 四川省西昌市第一小学

【摘要】数学课一般分为新授课和练习课两种课型。传统的教学立足于教会学生掌握和运用教学结论,每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尽可能多的题目类型,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把握一些解题的方法,因此,上课前精心备例题,上课时讲究精讲多练,多侧重于练习课的教学;新课程教学则要求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要最大的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活动主动去发现数学的计算定律或者学习方法,并最终获得数学知识的积累。这就要求我们运用得当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在数学课上获得知识的同时收获快乐。
【关键词】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合作教学;反思总结
【正文】
  课堂是实施数学教学的主要途经,因此新课程改革必然是教学理念的改革与教学策略的革新。教师是新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是否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并将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每一节数学课中,由于教学内容不同,采用的教学策略、方法也有可能不同。但不管怎样,总有一些基本的教学策略、方法,并且这些策略、方法是在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基础上形成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实践了以下教学策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学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信息进行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而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并有利于经过学习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受到更有价值的教育。因此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应研究学习情境创设的策略,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主动参与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第四册“没有括号的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教学中,课前让家长带学生到超市进行一次购物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讨论:如果你是售货员,顾客买6个面包、每个2元,付给你20元钱够吗?你怎么解决?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学到的知识基础上,用分步计算.2×6=12(元) 20-12=8(元)解决了这个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20—2×6.并进行一些练习如  2×3+27、  5×6-10 、 50+7×3.  100-5×7。同时引导学生与前面学过的算式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通过分组讨论得出:一个算式中有乘法有加减法,不论乘在前在后,都是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二、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也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后,拓展练习时提供给学生这样一组信息:“学校大队部组织夏令营活动,报名参加的同学和老师共有214人,可租的车有两种,一辆大客车可坐40人,每辆租金500元,一辆中巴可坐20人,每辆租金300元。”请每个同学设计租车方案,比一比哪一种方案合理、省钱?并说说为什么?又如:三年级(1)班有39人去春游,可是要过一条河,每条船限乘4人,怎样租船才够?这样的练习既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三年级“位置与方向”一课,运用了互动教学策略让学生感受方向,形成空间观念。在师生互动: 师与学生的对话方式多样,可以是提问式对话,即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可以是答问式对话,让学生提问老师来回答;还可以是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在对话中,老师边指导、边释疑,并加以适当的鼓励,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在本课中,初次认识东南北面时,出示了书上的(主题场景图)让学生说出上面建筑物的方位,学生发现超市无法用以往学习的东、南、西、北这样的方位词来描述方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具体的方位,让学生观看教室里的南面墙壁上挂的小学生守则,西北面的课程表。让学生说说教室的各个方位有什么东西。与环境互动的活动,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
  三、合作教学策略及实施方法
  合作策略是指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尤其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同合作,达到某一预期的教学目标。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除互相探讨交流外,还可采用分组竞赛、竞答、游戏、实验等形式,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培养协作精神。小组学习活动是合作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对合作教学的评价应以小组为主、个人为辅,以过程为主、结果为辅。
  以尝试练习,巩固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尝试练习,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过程中,通过长方形的特征的研究,学生获得了研究的方法和结论,对正方形的特征的研究就是让学生尝试练习、及时巩固方法的过程。老师通过提出问题:“能用刚才的方法研究正方形吗?”让学生独立自主运用这样的方去研究正方形,找到正方形的特征。
  四、反思总结、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及时给与恰当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反思。对解题方法进行反思,对解答结果进行反思,通过反思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活动中出现的偏差,并在总结过程中得以提升。使学生在反思、调整、总结、提升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数学思考能力,不断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规律,获得更丰富的新经验。例如: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学生在课堂上自发地探索出“凑十法、点数法、算减想加”等,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老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帮助学生梳理“凑十法”,并用图式的方法展示“凑十”的过程,使学生对凑十法印象深刻,这对于刚刚接触进位加法的孩子来说,无疑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我常常想,是什么动力让我们彻夜不眠的读完一本书?又是哪一部电视剧打动了我们,让我们至今仍然不能忘怀?是什么力量让学生为玩一种游戏而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大概是因为一种艺术美,一下就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从而长时间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我想作为一名老师,运用适当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创造出这种艺术美,让学生在数学课上获得这种“艺术美”,是我们小学数学老师需要进一步探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