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作者】 牟 霞

【机构】 四川省宣汉县第二中学

【摘要】: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体现人文性这一特征。作为教师要理解人文精神及其人文教育的内涵,并将之运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使学生对人文精神进行理解和感悟,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本文通过对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概念分析,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提出几点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教育;研究策略
【正文】
  语文顾名思义是传授语言文学知识的一门课程。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语文教材选文应强化人文性,中学语文选文时要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即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教育应有机地体现在语文教材中。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上对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呼声也日渐增多。它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同时对社会物质文明的建设也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采取相应策略加强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人文精神与语文教育的关系
  人文精神,其实就是对人类的一种普遍的自我关怀。其主要表现在对人的价值、尊严以及命运的关心、维护和追求,以及对人类流传下来的所有精神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是对人类全面发展理想人格的一种塑造和肯定。从本质上说,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人的反思,它要求关怀人生的终极意义,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人文精神是以人为本:展示人的个性,塑造人的心灵,贴近人的生活。人是出发点,也是归宿。“语文”是人类文化精粹的聚合,“教育”是对这种文化精粹的释放与传递,它面临的是所有的教育个体。从此可言,当前的语文教育,即是对教育个体的人文重构。
  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是学生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积淀以及一定的现实生活背景和体验的前提下,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其通过自我反思而在头脑中产生的一系列的情感。具体体现三个方面:首先,是对自然界的关怀,要提倡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其次是要对社会予以关怀,要将在社会生活中人的尊严、地位以及权利当作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再次是对人生的关怀,这方面主要是指对是非观念、责任感、审美观以及正义感和同情心等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关注态度。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策略
  1、教师要树立人文语文观
  传统的语文教学一直把工具性作为教学的目标。比如,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会把全部的把精力放在文言文虚实词的运用,特殊句式的变化,以及文言文的翻译上面,而忽略了这些传统文章本身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的性质明确规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时,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文语文观,要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及目的、语文教材建设、语文教学评价与考核等方面重新建构基本价值体系,同时,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人文修养,培养教师实施文化教育、陶冶人文精神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人文精神教育真正融合于语文课堂。
  2、深度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将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进行挖掘,认真梳理和探究教材中的育人点。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尽管是由一篇篇语文课文构成的,是语文知识和语言知识的组合,但是在字里行间缺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尽可能的将课文中的人文意蕴和人文教育观念的知识内容进行融合,并对其中的内涵进行充分地把握,并进行合理的整合。例如在进行诗歌的教学中,在讲授杜甫的诗歌时,讲师要引导学生将诗歌中蕴含的那种强烈的人文关怀呈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境界,并从中受到启发和熏陶。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教材中有的课文内容因为与学生的生活时代相差遥远,内容比较深奥,里面蕴含的人文精神不是很明显,这时就需要语文教师认真专研教材,挖掘课文中较为深层次的思想。
  3、联系生活实际,采集各种信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学生的日常生活,都可以拿来作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学主要依赖主体自身的积淀而不是由他人的灌输来获取知识,因而人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信息社会给传统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课堂不再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唯一途径,大量网络信息资源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和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从中选取一些有丰富情感性和人文性的内容让学生讨论,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而且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关爱生活、关爱生命、关爱他人。例如钓鱼岛之争,南海裁决等新闻事件会促使他们自主的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更详实的史料,增强民族危机感;看看电影电视、做做社会调查、搞搞研究性学习等,无不于语文学习有所裨益。语文课程是学习母语的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处于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永远充满了活力。
  总之,只有树立科学的人文教学观,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真生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培养学生学生积极进取、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明的精神,形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情感和人生态度,全面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卫素娟. 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0(23)
  [2]罗小娟. 人文精神与语文教育的融合及渗透[J]. 语文建设. 2015(09)
  [3]金玉梅. 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 考试周刊. 20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