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例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阅读的创设

【作者】 马 强

【机构】 山东泰安肥城市王瓜店街道办事处蒋庄社区学校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加强审美鉴赏活动,关注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认知感悟能力,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本文从学生阅读时的体验美、感悟美、欣赏美、理解美和创造美等方面探讨审美阅读的具体操作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审美鉴赏;品味想象
【正文】
  初中语文新教材突破了学科知识体系,构建了全方位的开放的语文综合实践系统。从阅读文章的选择到诵读欣赏、口语交际、名著推荐与阅读、综合实践活动和专题的设计安排,都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时代气息,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这就需要我们有新的课程观、学生观,特别是就“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一教学目标来说,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加强阅读教学的审美过程,增加审美鉴赏活动,强调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认知感悟能力,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
  一、自由朗诵,体验美
  “言为心声”,新教材中许多作品都是作者心灵的结晶。优美的朗诵能调动朗读者的视觉、听觉、情感和思维等诸多因素,使文章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立体思维,多方面感知教材。正如朱作仁教授所说:“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叶圣陶先生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品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委婉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感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因此,在朗读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点拨指导: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通过语势的缓急、语调的抑扬、语气的强弱、停顿的长短等方面的变化,以及适当地运用气音、颤音、拖音、拟声等特殊技巧,准确充分地传情达意。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如痴入迷的朗读,学生就会主动地入神地揣摩、品味作品的情韵,学生的情感就会不自觉的进入作品的意境,于是,学生的主观情感与作品的客观情感融为一体。这样,学生的内因大门打开了,主体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调动起来了,那么,教师的讲解、课文的知识等外部的东西,就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东西,转化为学生的主体素质。特别是那些情文并茂的诗文,蕴含着浓郁的情、丰富的理,教师指导的好,通过自由朗读把学生引入作品的优美意境中,就会产生令人兴奋不已的效果。
  二、生生对话,感悟美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特别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和交往状态。而阅读不是对几条抽象干瘪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的记忆,而是一种对话过程。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尊重作者的立场观点,进人作者世界。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创作意图和表达方式,由表及里,细心地去体味、沉吟,并从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通过反复自由朗读后,有学生提出质疑:如何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中的“欲”和“恐”这两个词。教师及时肯定这个问题提得有价值,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小组间互相合作。其他同学从苏轼当时所处的环境去分析。学生A:作者看到皎洁的月光,想到月宫的美好,“欲乘风归去”,但又想到月宫的清冷,“高处不胜寒”,所以较矛盾;学生B:当时作者政治上不得志,处处遭受排挤,所处环境恶劣,幻想超脱现实;学生C:中秋之夜作者想到自己的家庭遭遇,想念弟弟子由,月圆人不圆,无法割舍人间亲情:学生D:“欲”、“恐”体现作者的矛盾心理,为下文作铺垫。通过生生平等对话,他们基本达成共识,认为这两个词体现了作者矛盾的心理。教师又及时抓住“矛盾”这一解说,提出另一问题: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悲观的还是积极乐观的?请结合具体的词句来思考。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结合“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词句.逐渐领悟到作者由埋怨—自解自叹—互相祝福的心理变化。在生生平等对话、教师及时引导点拨下,诗人旷达的胸怀、乐观的情致及全词美好的境界都表现的淋漓尽致,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词的形象美和意境美,在课堂上便能自主品读直至当堂背诵。所以,教师能否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课堂气氛,并且适时点拨,让他们积极思维、平等对话,这是学生能否自主感悟教材美的关键。
  三、放飞想象,创造美
  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审美活动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功能。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甚至称它是“人类一切功能中的女皇陛下。”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自由联想、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例如,可以让学生借助想象进行续写,如写假想类想象作文: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七颗钻石》中有一个情节: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如果小姑娘这时候做了一个梦,她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这是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依据,调动自己的主观情感,正确把握审美对象的特征,鼓励学生放飞想象。有的学生“梦见”:一条清澈的河流,唱着欢快的歌曲,万物复苏……有的“梦见”自己遇见了一位仙人,仙人告诉她……也有的是一个“恶梦”:历尽艰辛找到了水,可是母亲已经渴死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肯定学生个体思维空间的存在,鼓励学生开放思维,形成个体思维空间的碰撞和交融。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品质便会得到实实在在的优化,创新的潜能也得到有效的发掘。
  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人格健全,个性良好。新教材赋予我们更多的审美客体,我们应该认真挖掘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因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恰到好处地架设审美这座桥梁,创造出积极向上的境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大脑去发现美、领悟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张婷.初中语文教学审美化教学策略[J].语文知识,2015(04).
  [2]谭朝林.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意境的创设[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