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者】 骆正翠
【机构】 四川省西昌市黄联关镇中心小学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学生能否主动地投入并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是衡量教学成败的关键。那么数学课堂教学,如何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关键词】创设情境;主动学习;培养创新
【正文】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是目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有多种多样,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开展竞赛、大胆创新,便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结合自己对小学教学实践的观察和尝试,谈谈对主动学习这个问题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教学活动安排在一定的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积极进行问题情境之中,自觉地思考问题,主动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教学“10的加减法”时,课前安排这样的情境:
电脑演示“小鸡吃食”的动画故事情节(有一个小朋友拿出两个食盘喂小鸡。出现了左盘4只,右盘6只),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这个画面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
这个问题提出以后,学生就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激发了学生想象和猜测的欲望。他们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一共有几只小鸡吃食?(6十4=10)
(2)左盘吃食的小鸡比右盘少几只?(6-4=2)
(3)一共有10只小鸡吃食,左盘4只,右盘有几只?(10-4=6)
其中,提出第1、2、3个问题的学生人数依次递减,也有极个别的学生提出其它问题,共提问题6个,有两个错误。
教师顺水推舟引入新课。这个情境问题的创设不仅包含了与数学知识内容有关的信息,还包括那些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事物背景。它能使学生发现生活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反映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这样一个道理,使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让学生在竞争过程中
课堂上创造竞争的环境,激励学生产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激情,将会调动学生身心的巨大潜能去克服困难,去积极思维,去大胆实践。如在计算教学中经常设计“争当速算标兵”、“夺红旗”、“开火车”、“数学接力赛”等游戏活动,学生对这些游戏特别感兴趣,并且在竞争中把个人与集体融合起来,形成了团结互助,共同提高的良好道德品质。在应用题教学中设计一些“解题能手”、“争当智慧星”、“评选火箭组”等竞赛活动,培养了学生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更鼓励了那些肯动脑筋、勤于思考、勇于攀登的奋斗精神。
在学习上不仅赛知识、技能,还要赛习惯、意志力,赛学习方法,赛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独创性,赛语言的表达是否流利、简洁、完整、准确。不把考试的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如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经历了艰苦努力,取得了进步,与考试分数第一名的同学同样得到肯定和赞扬。对取得同样高的分数的同学,还要评比谁的方法更优越、谁的解题思路更简捷。从而让学生朝着更高的标准努力。
三、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创新
创新能力的培养得从小学教学开始抓起,在教学中对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是指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创新意识,形成有利于创造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和获取尝试创造的初步方法,主动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过程是主动学习的真实体现。
小学生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什么都感到新奇,对什么都要问个“为什么?”而好奇心是创造的起源,正是独创思维的火花的闪现,教学时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如教师微笑的面庞,亲切的话语,信任的目光,平等的角色使学生如沐春风之中,感到安全,心情舒畅,学生便会有许许多多稀奇古怪的念头涌现,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教师加以鼓励、启发、诱导、呵护他们的好奇心,便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树立自信心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不怕说错。胆小、内向的孩子不利于创造,而勇敢、自信的性格是创造的重要条件,要让学生说自己所想到的,说自己所看到的;允许他们说错,说不完整的还可以补充,允许他们提出质疑。
在教学中,若遇到学生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不是随便指责,应及时鼓励并大加赞赏。在学生认识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后,有学生问:“老师,加法、乘法都有交换律、结合律,为什么除法没有呢?”老师肯定学生问得好,并启发:“你能自己演算试一试吗?”学生通过一番努力得出了其中的道理。学生由敢想到敢疑、敢说,发现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发,形成新的观点,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胆量,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尽量大的空间范围去思考问题,发挥潜在的智能,表现自己的才能。
如经常设计“给应用题提问题”、“自编应用题”、“一题多解”等题型。如教学乘法的一些简便算法一课时,有一题是25×16,大部分学生想到把其中的一个数拆成两个数要简便:
(1)25×l6=5×(5×l6)=5×80=400
(2)25×16=(25×4)×4=100×4=400
(3)25×16=(25×2)×8=50×8=400
可是这时突然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还有一种简便的方法是:
(4)25×l6=(5×4)×(5×4)=20×20=400
教师对这名学生的新发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生尝到了“创造”的乐趣和喜悦,今后学生便会更加积极地钻研问题,会提出更赋有创造性的观点。
总之,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为学生创设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是目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有多种多样,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开展竞赛、大胆创新,便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结合自己对小学教学实践的观察和尝试,谈谈对主动学习这个问题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教学活动安排在一定的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积极进行问题情境之中,自觉地思考问题,主动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教学“10的加减法”时,课前安排这样的情境:
电脑演示“小鸡吃食”的动画故事情节(有一个小朋友拿出两个食盘喂小鸡。出现了左盘4只,右盘6只),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这个画面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
这个问题提出以后,学生就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激发了学生想象和猜测的欲望。他们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一共有几只小鸡吃食?(6十4=10)
(2)左盘吃食的小鸡比右盘少几只?(6-4=2)
(3)一共有10只小鸡吃食,左盘4只,右盘有几只?(10-4=6)
其中,提出第1、2、3个问题的学生人数依次递减,也有极个别的学生提出其它问题,共提问题6个,有两个错误。
教师顺水推舟引入新课。这个情境问题的创设不仅包含了与数学知识内容有关的信息,还包括那些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事物背景。它能使学生发现生活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反映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这样一个道理,使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让学生在竞争过程中
课堂上创造竞争的环境,激励学生产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激情,将会调动学生身心的巨大潜能去克服困难,去积极思维,去大胆实践。如在计算教学中经常设计“争当速算标兵”、“夺红旗”、“开火车”、“数学接力赛”等游戏活动,学生对这些游戏特别感兴趣,并且在竞争中把个人与集体融合起来,形成了团结互助,共同提高的良好道德品质。在应用题教学中设计一些“解题能手”、“争当智慧星”、“评选火箭组”等竞赛活动,培养了学生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更鼓励了那些肯动脑筋、勤于思考、勇于攀登的奋斗精神。
在学习上不仅赛知识、技能,还要赛习惯、意志力,赛学习方法,赛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独创性,赛语言的表达是否流利、简洁、完整、准确。不把考试的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如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经历了艰苦努力,取得了进步,与考试分数第一名的同学同样得到肯定和赞扬。对取得同样高的分数的同学,还要评比谁的方法更优越、谁的解题思路更简捷。从而让学生朝着更高的标准努力。
三、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创新
创新能力的培养得从小学教学开始抓起,在教学中对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是指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创新意识,形成有利于创造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和获取尝试创造的初步方法,主动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过程是主动学习的真实体现。
小学生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什么都感到新奇,对什么都要问个“为什么?”而好奇心是创造的起源,正是独创思维的火花的闪现,教学时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如教师微笑的面庞,亲切的话语,信任的目光,平等的角色使学生如沐春风之中,感到安全,心情舒畅,学生便会有许许多多稀奇古怪的念头涌现,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教师加以鼓励、启发、诱导、呵护他们的好奇心,便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树立自信心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不怕说错。胆小、内向的孩子不利于创造,而勇敢、自信的性格是创造的重要条件,要让学生说自己所想到的,说自己所看到的;允许他们说错,说不完整的还可以补充,允许他们提出质疑。
在教学中,若遇到学生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不是随便指责,应及时鼓励并大加赞赏。在学生认识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后,有学生问:“老师,加法、乘法都有交换律、结合律,为什么除法没有呢?”老师肯定学生问得好,并启发:“你能自己演算试一试吗?”学生通过一番努力得出了其中的道理。学生由敢想到敢疑、敢说,发现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发,形成新的观点,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胆量,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尽量大的空间范围去思考问题,发挥潜在的智能,表现自己的才能。
如经常设计“给应用题提问题”、“自编应用题”、“一题多解”等题型。如教学乘法的一些简便算法一课时,有一题是25×16,大部分学生想到把其中的一个数拆成两个数要简便:
(1)25×l6=5×(5×l6)=5×80=400
(2)25×16=(25×4)×4=100×4=400
(3)25×16=(25×2)×8=50×8=400
可是这时突然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还有一种简便的方法是:
(4)25×l6=(5×4)×(5×4)=20×20=400
教师对这名学生的新发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生尝到了“创造”的乐趣和喜悦,今后学生便会更加积极地钻研问题,会提出更赋有创造性的观点。
总之,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为学生创设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