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挖掘文本价值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唐爱明
【机构】 广西桂林市全州县建设完小
【摘要】顾名思义,细读就是仔细地阅读。文本细读之“细读”,根本含义是立足于文本的充分阅读,就是要对文本所蕴涵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地发掘。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通过细致、反复地阅读,注重细节的解读和结构的分析,对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作出“丰沛的阐释”。【关键词】文本细读;文本价值
【正文】
文本细读,充分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有赖于教师丰润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教材解读和精心的教学预设。而精心的教学预设,必须在备课上花功夫,尤其要在文本咀嚼细读上下功夫。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潜心细读文本,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文本价值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采用多重视角进行文本细读,挖掘文本价值
文本细读,是一种文本研读的方式,也是一种文本阅读的态度。“文本细读,不是死抓住文本不放,要学会打开细读的视角”。文本是我们教学的凭借和依据。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细读文本时得到的应该是通过我们的细读让文本呈现应有的多种状态,使我们能够通过多种视角来解读文本,挖掘文本价值。
1、要立足于读者的角度,活在文本中。这就是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进入文本时的姿态。在读者的眼中,文本是独立的、生动的、鲜活的精神世界,需要读者用自己的心灵和智慧去激活、点燃。细读文本不能人云亦云,必须在揣摩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解读,重新把握教材的教育价值取向,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心声。
2、要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学在文本中。文本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学生,文本的阅读学习是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凭借。学生的阅读心理重直觉把握,重感性体验。教学的成功要建筑在对学生的理解上,教师就需要拥有一双学生的眼睛。这就为教师解读文本开辟了一个新奇的天地。用学生的眼睛看教材,是一种真诚的教师情怀;用学生的眼睛看教材的教师是一个感情真实的心性意义的“学生”。
3、要立足于教师的角度,教在文本中。作为教者的细读,是多种角色融合的细读。以读者的视角易于领悟文本的原始意义,以学生的视角易于了解学习对象的心理状态,但这些仍都不够,作为教者的细读,是一种专业解读。教师的细读更讲究准确与深入,同时还是一种“为他”式解读,一切皆是为着更好地扶助学生,考虑的是如何以其为凭借促成学生的言语发展、文化熏陶。要边读边考虑:作者所寓是否适于向学生揭示,应该领着学生求解到何种程度?文本进入教材,除却原先意义的价值,编者又赋予其何种担负?如何用最巧妙、最简捷的方式让学生最有效地理解、感悟文本?歌德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上的话,一只眼睛看纸的背面。”从文本中,不仅要读出文本的观点,也要读出他人的观点,更要读出自己的见解、体会,因此只有眼睛和头脑在场的细读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唯有开启了眼睛和头脑的“生命”在场的细读才是真正高效的。
二、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文本细读,挖掘文本价值
文本细读,教师应该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深入教材,反复研读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价值:读到表层的皮相一一淡去,读到文章的精义渐渐浮出,读到自己对文章精髓的理解,读出文章真滋味。那么,该用什么方法进行文本细读呢?
1、斟酌传神词句,感受语言神韵。“文本细读就是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文本细读的起点一定是文章的语言。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悉心体味,发掘内蕴是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具备的能力;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并且将自己解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揣摩细节描写,领会文本内涵。文本细读,充分挖掘文本价值,除了对文章的语言进行玩味、推敲,文本中的某些细节也是我们值得发掘的点。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慧心、好深思的文本细读者,就必须让学生学会关注细节。倘若教师能有效挖掘细节、表现细节,那“细节”将会成为精彩课堂最亮的闪光点!文学作品的动人魅力大多隐藏在细节里面,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细节,迅速进入语言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与作品融为一体,方能“使其言若出吾口,使其意若出吾心”,从而引领学生步入文学殿堂,在他们面前呈现一个精彩的世界。
3、抓住文章结构,品味巧妙构思。教育家叶圣陶曾讲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因文本细读,我们就不会像以往那样,抓住一句话,两个词,片言只语,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造成对文本的曲解或误读。进行有条理的文本细读,结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要点,把握文章结构的特点,层层剖析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才能品味出文学作品的匠心独运、精妙构思。在细读文本时,把握好文章的篇章结构,就会对文本有一个更具高度的宏观认识。一篇课文就是一个整体,它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每篇课文在其谋篇布局上都有一定的特点,它传达了作者在表达上的目的、意图。细读文本,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结构,才能理清文章的脉络,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才能深入品味文本谋篇的巧妙和构思的精妙。
4、借助背景资料,体味文章主旨。任何文本都是情境的产物,作者在文章中透露出来的心境和态度不容忽视,乃至作者为文的处境都会成为深入解读文本的通道。作家的写作常常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特定的历史时代、特定的创作环境、特定的写作心情……这一切,决定了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常常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得作者之用心”,这样的解读才会更为真实丰满而深刻的。
5、转换角色拓展,感悟文中真情。文本细读,发掘文本价值,教师还要善于迁移拓展,让学生感悟文本中的真情。转换角色拓展,就是结合文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也来谈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教师设计的体验活动能让学生对文本形象产生角色认同与移情体验,才能发挥他们自身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去深入文本;才能调动他们自己的所有人生经验,去认真体悟文本,放松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做最充分的交流和沟通,从而不仅让学生在角色变化带来的情感的变化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为文本的学习打下扎实的情感基础,达到了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目的;而且让文本在学生的语言中惊醒,在学生的情感中升华。
总之,“文本细读就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音,就是逐字逐句地摸索别人的行文思路,就是慢走细赏去邂逅经典和精彩”。在细读文本的实践中,我们会慢慢积累起敏感的细读感知能力,形成独具特色的细读体验和细读方法,找到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最佳方法。就这样一路细读下去,充分发掘文本价值,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构建起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最终也将迎来属于我们的春天,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芳香。
文本细读,充分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有赖于教师丰润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教材解读和精心的教学预设。而精心的教学预设,必须在备课上花功夫,尤其要在文本咀嚼细读上下功夫。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潜心细读文本,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文本价值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采用多重视角进行文本细读,挖掘文本价值
文本细读,是一种文本研读的方式,也是一种文本阅读的态度。“文本细读,不是死抓住文本不放,要学会打开细读的视角”。文本是我们教学的凭借和依据。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细读文本时得到的应该是通过我们的细读让文本呈现应有的多种状态,使我们能够通过多种视角来解读文本,挖掘文本价值。
1、要立足于读者的角度,活在文本中。这就是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进入文本时的姿态。在读者的眼中,文本是独立的、生动的、鲜活的精神世界,需要读者用自己的心灵和智慧去激活、点燃。细读文本不能人云亦云,必须在揣摩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解读,重新把握教材的教育价值取向,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心声。
2、要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学在文本中。文本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学生,文本的阅读学习是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凭借。学生的阅读心理重直觉把握,重感性体验。教学的成功要建筑在对学生的理解上,教师就需要拥有一双学生的眼睛。这就为教师解读文本开辟了一个新奇的天地。用学生的眼睛看教材,是一种真诚的教师情怀;用学生的眼睛看教材的教师是一个感情真实的心性意义的“学生”。
3、要立足于教师的角度,教在文本中。作为教者的细读,是多种角色融合的细读。以读者的视角易于领悟文本的原始意义,以学生的视角易于了解学习对象的心理状态,但这些仍都不够,作为教者的细读,是一种专业解读。教师的细读更讲究准确与深入,同时还是一种“为他”式解读,一切皆是为着更好地扶助学生,考虑的是如何以其为凭借促成学生的言语发展、文化熏陶。要边读边考虑:作者所寓是否适于向学生揭示,应该领着学生求解到何种程度?文本进入教材,除却原先意义的价值,编者又赋予其何种担负?如何用最巧妙、最简捷的方式让学生最有效地理解、感悟文本?歌德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上的话,一只眼睛看纸的背面。”从文本中,不仅要读出文本的观点,也要读出他人的观点,更要读出自己的见解、体会,因此只有眼睛和头脑在场的细读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唯有开启了眼睛和头脑的“生命”在场的细读才是真正高效的。
二、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文本细读,挖掘文本价值
文本细读,教师应该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深入教材,反复研读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价值:读到表层的皮相一一淡去,读到文章的精义渐渐浮出,读到自己对文章精髓的理解,读出文章真滋味。那么,该用什么方法进行文本细读呢?
1、斟酌传神词句,感受语言神韵。“文本细读就是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文本细读的起点一定是文章的语言。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悉心体味,发掘内蕴是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具备的能力;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并且将自己解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揣摩细节描写,领会文本内涵。文本细读,充分挖掘文本价值,除了对文章的语言进行玩味、推敲,文本中的某些细节也是我们值得发掘的点。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慧心、好深思的文本细读者,就必须让学生学会关注细节。倘若教师能有效挖掘细节、表现细节,那“细节”将会成为精彩课堂最亮的闪光点!文学作品的动人魅力大多隐藏在细节里面,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细节,迅速进入语言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与作品融为一体,方能“使其言若出吾口,使其意若出吾心”,从而引领学生步入文学殿堂,在他们面前呈现一个精彩的世界。
3、抓住文章结构,品味巧妙构思。教育家叶圣陶曾讲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因文本细读,我们就不会像以往那样,抓住一句话,两个词,片言只语,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造成对文本的曲解或误读。进行有条理的文本细读,结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要点,把握文章结构的特点,层层剖析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才能品味出文学作品的匠心独运、精妙构思。在细读文本时,把握好文章的篇章结构,就会对文本有一个更具高度的宏观认识。一篇课文就是一个整体,它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每篇课文在其谋篇布局上都有一定的特点,它传达了作者在表达上的目的、意图。细读文本,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结构,才能理清文章的脉络,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才能深入品味文本谋篇的巧妙和构思的精妙。
4、借助背景资料,体味文章主旨。任何文本都是情境的产物,作者在文章中透露出来的心境和态度不容忽视,乃至作者为文的处境都会成为深入解读文本的通道。作家的写作常常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特定的历史时代、特定的创作环境、特定的写作心情……这一切,决定了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常常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得作者之用心”,这样的解读才会更为真实丰满而深刻的。
5、转换角色拓展,感悟文中真情。文本细读,发掘文本价值,教师还要善于迁移拓展,让学生感悟文本中的真情。转换角色拓展,就是结合文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也来谈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教师设计的体验活动能让学生对文本形象产生角色认同与移情体验,才能发挥他们自身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去深入文本;才能调动他们自己的所有人生经验,去认真体悟文本,放松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做最充分的交流和沟通,从而不仅让学生在角色变化带来的情感的变化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为文本的学习打下扎实的情感基础,达到了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目的;而且让文本在学生的语言中惊醒,在学生的情感中升华。
总之,“文本细读就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音,就是逐字逐句地摸索别人的行文思路,就是慢走细赏去邂逅经典和精彩”。在细读文本的实践中,我们会慢慢积累起敏感的细读感知能力,形成独具特色的细读体验和细读方法,找到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最佳方法。就这样一路细读下去,充分发掘文本价值,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构建起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最终也将迎来属于我们的春天,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