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者】 莫金梅
【机构】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三里镇双罗小学
【摘要】新概念下的作文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于表达,使学生具有实用的写作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旨在培养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心。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没有浓厚的兴趣就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说过:“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对我后来发生的影响,就是我有强烈的多样的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达尔文小时候是个平庸的孩子,但由于他热爱大自然,并以最大的热情去学习,搜集标本进行野外观察,因此对人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作文也不例外,作文能力的培养也先培养学生的兴趣。从看图说话中培养写作兴趣;博览群书培养写作兴趣;品读分享培养写作兴趣;指导选材培养写作兴趣和引导修改培养写作兴趣。坚持常抓常练,持之以恒,切实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下面我就怎样引导学生感兴趣的参入课堂作文谈谈自己的看法。【关键词】培养说的欲望;博览群书;品读分享;指导选材;引导修改;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正文】
一、从看图说话中培养写作兴趣
看图说话是为学生以后的写作做准备的,充分上好说话课,能培养学生说的欲望,提高写作兴趣。一幅静止的画面要让学生说得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内容丰富感人,教师要善于质疑,让学生在质疑中读懂图意。比如质疑学生:图中有些什么景物和人物?景物和人物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在说什么?说话时带着什么表情和心情?在说图意时,要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来说,可以由近到远或由远到近的方式来说,也可以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的方式来说。学生会说了,说得好了,就为学生以后的写作打下了基础。
二、博览群书培养写作兴趣
学生的生活阅历是有限的,引导他们博览群书,能让它成为快乐的源头。除了现实生活中的极少部分学生能亲身经历外,对生活的认识还得靠学生进行大量的、广泛的阅读。同时,通过这些阅读还能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加深对生活的认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等等都说得非常明白。对于习作来说,读书当然不是写作之“源”,但我们从许多优秀作品的阅读中,能获得思想上的教益和写作技巧上的借鉴。我引导学生看《童话故事》。《作文同步训练》等书籍,让他们互相交流,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把自己看的好书介绍给周围的朋友。这样大量的阅读和交流,可以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世界,了解周围的人和事,开阔视野,从中感受语言文字之美妙。这样,学生再写作文,便不会觉得痛苦了。
三、品读分享培养写作兴趣
好文章有人愿意品读对写作者来说是一种幸福。教师把学生写得好的作文在全班分享,学生会感到自豪。教师只有一次又一次让孩子体验到成功,才能激励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去拼搏奋斗。教师美美地品读学生作文,学生能再次获得写作的幸福和快乐。教师评价指导学生的写作特色,学生会知道自己写作的优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更加自信的写好今后的作文。
四、指导选材培养写作兴趣
学生写作时常发现因找不到合适的素材,只能随便写一个,结果往往写出来就离题很远了,怎样围绕题目找素材呢?当学生看不懂题目的意思时,让学生先不要着急,静下心多读读题目,然后想想这个题目到底是要求写人,还是写事,还是写议论文。再为自己的作文简单搭个框架,列出围绕题目可以写的材料,在检查材料有没有表达出题目的意思,是否偏题,慢慢的就会发现题意浮现出来了。平时可以让学生多分析题目,了解各种作文题目,到了写作文的时候学生就不会觉得看不懂题目了。
有了题目怎么围绕中心选材,就像有了篮球框和靶子,怎么投得中,射得准,这可不是一天的功夫。教师在习作中可以这样教学生:假如要写“我的妈妈”,学生要怎么选材?首先要让学生在大脑中回放自己妈妈的形象和生活中和妈妈有关的事。当然,事会有很多,最起码不止一件。那么,就要让学生在其中选出最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如果这件事又比较好玩,又较有意思就更棒了。
五、引导修改培养写作兴趣
修改是整个写作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环节,是提高文章质量的重要手段。人们常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因学生刚写出来的文章,常常会有不妥之处,甚至有的只能算是半成品,要经过认真修改之后,才会更加完美,成为佳作。所以,要想写出好的作文,或者说要想真正学会写作文就必须重视文章的修改。“善作不如善改”,“文章不厌百回改”,是深得写作真谛的经验之谈。修改文章的方法,一是自己修改。自己修改重点是对文章进行检查、改换错别字、删去罗嗦内容,增加充实文章的内容等;第二个方法是实行互评互改,即由学生把自己作文写好并检查自改后,组织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评讲,把自己的文章初稿拿给别人看,或读给别人听,请别人提出修改意见,取长补短,这样既能使学生从相互修改作文中有所收获,也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和创造性。
培养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坚持常抓常练,持之以恒,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师用书》(第211-212页)
[2]《中国当代教育科研与实践》(2005年下 第250-252页)
[3]《阅读与写作》(2006年第8期 第20-21页)
[4]《中国少年文摘》(阅读写作版 2011年08期 第27-29页)
一、从看图说话中培养写作兴趣
看图说话是为学生以后的写作做准备的,充分上好说话课,能培养学生说的欲望,提高写作兴趣。一幅静止的画面要让学生说得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内容丰富感人,教师要善于质疑,让学生在质疑中读懂图意。比如质疑学生:图中有些什么景物和人物?景物和人物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在说什么?说话时带着什么表情和心情?在说图意时,要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来说,可以由近到远或由远到近的方式来说,也可以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的方式来说。学生会说了,说得好了,就为学生以后的写作打下了基础。
二、博览群书培养写作兴趣
学生的生活阅历是有限的,引导他们博览群书,能让它成为快乐的源头。除了现实生活中的极少部分学生能亲身经历外,对生活的认识还得靠学生进行大量的、广泛的阅读。同时,通过这些阅读还能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加深对生活的认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等等都说得非常明白。对于习作来说,读书当然不是写作之“源”,但我们从许多优秀作品的阅读中,能获得思想上的教益和写作技巧上的借鉴。我引导学生看《童话故事》。《作文同步训练》等书籍,让他们互相交流,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把自己看的好书介绍给周围的朋友。这样大量的阅读和交流,可以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世界,了解周围的人和事,开阔视野,从中感受语言文字之美妙。这样,学生再写作文,便不会觉得痛苦了。
三、品读分享培养写作兴趣
好文章有人愿意品读对写作者来说是一种幸福。教师把学生写得好的作文在全班分享,学生会感到自豪。教师只有一次又一次让孩子体验到成功,才能激励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去拼搏奋斗。教师美美地品读学生作文,学生能再次获得写作的幸福和快乐。教师评价指导学生的写作特色,学生会知道自己写作的优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更加自信的写好今后的作文。
四、指导选材培养写作兴趣
学生写作时常发现因找不到合适的素材,只能随便写一个,结果往往写出来就离题很远了,怎样围绕题目找素材呢?当学生看不懂题目的意思时,让学生先不要着急,静下心多读读题目,然后想想这个题目到底是要求写人,还是写事,还是写议论文。再为自己的作文简单搭个框架,列出围绕题目可以写的材料,在检查材料有没有表达出题目的意思,是否偏题,慢慢的就会发现题意浮现出来了。平时可以让学生多分析题目,了解各种作文题目,到了写作文的时候学生就不会觉得看不懂题目了。
有了题目怎么围绕中心选材,就像有了篮球框和靶子,怎么投得中,射得准,这可不是一天的功夫。教师在习作中可以这样教学生:假如要写“我的妈妈”,学生要怎么选材?首先要让学生在大脑中回放自己妈妈的形象和生活中和妈妈有关的事。当然,事会有很多,最起码不止一件。那么,就要让学生在其中选出最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如果这件事又比较好玩,又较有意思就更棒了。
五、引导修改培养写作兴趣
修改是整个写作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环节,是提高文章质量的重要手段。人们常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因学生刚写出来的文章,常常会有不妥之处,甚至有的只能算是半成品,要经过认真修改之后,才会更加完美,成为佳作。所以,要想写出好的作文,或者说要想真正学会写作文就必须重视文章的修改。“善作不如善改”,“文章不厌百回改”,是深得写作真谛的经验之谈。修改文章的方法,一是自己修改。自己修改重点是对文章进行检查、改换错别字、删去罗嗦内容,增加充实文章的内容等;第二个方法是实行互评互改,即由学生把自己作文写好并检查自改后,组织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评讲,把自己的文章初稿拿给别人看,或读给别人听,请别人提出修改意见,取长补短,这样既能使学生从相互修改作文中有所收获,也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和创造性。
培养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坚持常抓常练,持之以恒,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师用书》(第211-212页)
[2]《中国当代教育科研与实践》(2005年下 第250-252页)
[3]《阅读与写作》(2006年第8期 第20-21页)
[4]《中国少年文摘》(阅读写作版 2011年08期 第27-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