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兴趣 情感 气氛——试论学生学习历史动因的培养

【作者】 张洪军

【机构】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马山中学


【正文】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习动力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既求知欲)。它是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以积极的情感主动而且心情愉快的去进行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以废寝忘食的气氛投入学习。
  认识兴趣有直接兴趣和间按兴趣之分,教学内容的新颖,引人入胜,教帅系统而又生动的讲解、学习的成就等等都可以引起学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而由于学生对学习的日的任务的理解,引起学生对学习的自觉性,这是对学习的间接兴趣,这两种兴趣的有机结合,可以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
  根据这种理论,设计我的历史课教学方法,千方百计的激发学生对历史课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逐步的加深对历史课的感情,调动他们对学习历史的积极气氛,我的具体做法大体有以下几方面:
  一、设悬疑、留悬念、观古迹、看实物,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渴望了解史实
  疑问能召唤思维,悬念能激发求知。在历史课的教学过程,置疑、悬念都能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给初一学生上的历史启始课,特别注意利用教材的特点,设置疑、留思念,激发学生渴望了解史实,把学生推向探索的道路,为他们今后爱读历史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掌握历史知识,首先需要形成有关的历史的人物、物品,物质环境以及历史时间。所以实物乃是最好的直观教具。实践证明,利用现存的或出土的历史文物。利用实物模型或复制品作为直观教具来配合历史教学,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带有收集论文素材的任务去参观,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可收到寓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对学生的智能培养的效果。
  二、说故事、演幻灯、引成语,用典故,调节积极情感,使学生忘我学习
  从学生的兴趣特点看,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十分爱听生动的历史故事。于是我常常把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材料,编成短小精悍,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用生动的形象性的语言描述,来唤起学生头脑中的早先形成的表象、或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把已有的表象重新改组、“再造”成为所需要循新表象,把已经不再重演的历史现象再现在学生面前,有的故事内容还可以描画成幻灯片。在放映幻灯片同时.配上形象性语言的讲解和配乐朗诵,借助音乐美术的感染力,使学生从感染上受到感动,当故事讲到人时,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当故事讲到事时,使学生如临其境,如在眼前,引人入胜的故事,可以使历史教学给学生以深刻的教益和美的享受,使学生听后有咀嚼的余地。对于某些学生已经熟悉的历史故事,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由学生代替老师来讲,更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成语是精炼,形象而又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用历史成语和典故来概括历史知识,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在历史教学中,常引用历史成语,来概花说明某个历史事件。例如用“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草行露宿”。来描述淝水之战的事件。引用适当的成语典故,概括历史事件,有助于学生掌握史实,有利于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对于现实生活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知识的现实意义,达到“古为今用”的日的,这样,学生就会感到学习历史知识能解决现实问题,是有用的知识。当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力量时.就会增强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三、多提问、少答疑,让学生开展自由讨论和交流,创设浓厚的学习气氛
  当今时代要求中学教育要培养智能型的人才。同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是设法把教学的主体——学生置于“发现者”、“探索者”的位置。让学生跟随历史教材的展现,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发现。所以我总是根据各章节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经过自己的讨论,去发现知识内在的联系,去分析历史发展的逻辑过程和因果关系。
  教学实践证明。尽管初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知识经验有限,但是通过对某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因果关系的分析,在老师指导下仍然可以作出正确的结论。初中历史教学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树立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历史按规律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上层建筑反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认真思维,展开讨论、交流看法。教师因势利导。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发散型的思维,使学生在提高智能水平的基础上去掌握知识。
  学习历史,要记忆大量的史料,进行大量有效的记忆活动,这是对学生心理活动的一个要求,如何指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方法整理史料,运用有效的方法识记史实。这是历史教学重要的一项工作。教师不仅要考虑如何给学生历史知识的教法,更要考虑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学法。要教会学生驾驭历史知识的本领,要尽可能的给学生发挥创造性的机会,有利于造就智能型的人才,这是时代的要求不容忽视。我常在单元复习之时,给学生布置写小纸整理史实的作业,要求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设计出自己最满意的图表。我先给学生看一些以图表串知识的模样,提出如何理线串点,以点带面的原则。要求学生最好不是按书本依样画葫芦,而是要“八仙过海”,在各自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学习小组里的交流、评比、筛选出小组的代表作,然后在班上“比武”通过层层的交流、修改、评议、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样做的结果。学生的创造评议能力得到了锻炼,智能得到了培养,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初中生是处于少年期,少年儿童神经系统是兴奋较抑制占优势,他们具有好强心理,对大人做的一些事也总想试一试。所以布置他们自己整理史料,是他们力所能及又乐于接受的工作。心理学告诉我们。“少年儿童的个性已在形成中,“”他们敏锐的吸取周围现实对他们的反应,并且产生了对某些事物的评价,具有较鲜明的爱和恨的情感体验。”所以他们敢于“比武”,乐于“评比”。这就给交流学习小结提供了心理基础。当然,在“交流”“比武”过程,教师要十分谨慎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要因为图表之欠缺,整理之不足,瞎指责,乱批评,损害学生的自尊心。那样将会极大的挫伤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多种多样的方法,教师必须根据不同课时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巧妙的把几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以便扬长避短与相互补充促进,以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