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巧用心理效应,进行有效提问
【作者】 王 娟
【机构】 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绍基学校
【正文】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调节教学进程,缓解课堂气氛,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必须要对课堂提问进行精心设计。而在创设问题情境、进行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巧用生活中常见的心理效应,将会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一、提问有“法”——利用鸡尾酒会效应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经历:在人声嘈杂的联欢会上,如果哪个角落突然传来你的名字,你马上就会警觉起来,有时候你还能听到某个熟人似乎也来到晚会了,你的耳朵似乎能过滤声音,总是能听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种现象被称为鸡尾酒会效应。这种在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鸡尾酒会效应,在课堂提问中同样也非常重要,它提醒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方式使自己提出的问题成为学生的注意中心,而不是成为学生交头接耳时的注意背景。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讲究提问方式,做到提问有“法”。
精心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上课伊始,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还处于分散阶段,要想成为学生注意的中心,就必须精心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学习即生活,对于思想品德课堂尤其如此。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生活中的兴趣所在,除了关注社会热点及重大事件外,还要从学生的身边取材,选取符合教学内容的材料来设置问题。
提问方式多样化。要想整堂课都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还要注意提问方式的多样化,使课堂提问真正成为一门艺术。首先,设置的问题类型应该多样化。思想品德课堂中常用的问题类型有:选择式问题、反问式问题、开放型问题、引导型问题、推测型问题、装傻型问题等。在课堂提问中不断变换问题的类型远比一直使用单一类型的问题有效得多。其次,在选择学生进行回答时,也要注意使用不同的艺术。一般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选择学生进行回答:随机点名式、好差兼顾式、小组推选式、举手回答式及集体回答式。各种方式交错使用,不但能较好地达成教学效果,还能使课堂提问面向全体,使所有学生在教师提问后都能集中注意力,对问题进行深刻全面的思考。学生的名字是他们最敏感的信号之一,因此在课堂提问时除了要讲究提问方法之外,还要尽可能地记住学生的名字,了解学生的特点,这样产生的鸡尾酒会效应将更加显著,课堂提问也会变得更加有效突出,这也是班主任在自己班级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较集中的原因之一。
二、提问有“度”——避免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是指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现象。要想让课堂提问更加有效,一定要注意避免超限效应的出现。因此,在进行课堂提问时,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做到适时有度,对提问频率及提问时机进行适当把握。
提问频率的把握。整堂课一讲到底被认为是“填鸭式”教学,是不足取的。而频繁的提问却往往借着“讨论式”的幌子而被人们容忍。事实上,提问过多不仅烦琐费时,而且往往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大回答问题的肓日性,甚至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导致超限效应的发生,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范岡内。试想一下,如果针对某个学生还算感兴趣的情境,教师说“接下来我有两个问题需要大家进行讨论”,学生可能会认真讨论并且积极参与,但如果当教师宣布“接下来我有十个问题需要大家来解决”,学生估计马上就失去了讨论的兴趣。
同时,对问题频率的把握除了问题数量不能太多太滥以外,还要注意在提出一个问题后,根据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也能使学生对问题考虑得更全面。
三、提问有“生成”——利用头脑风暴效应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运用头脑风暴效应进行课堂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在实施时一定要注意提问有“生成”,即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生成新的疑惑或问题,只有当学生能因为教师的问题而生成新的问题时,他们的思维才会变得更加活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的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能促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当然,提问有“生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精心预设,还要随机应变处理动态生成问题,妥善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两者的关系。
记得在讲述“关爱父母学会孝敬”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对夫妇带着他们的孩子去旅行,在乘坐高山缆车的时候,缆车运行到中途时,突然坠落,在接近死亡的一瞬间,父母用力将孩子高高地托起,孩子得救了,而他们却永远离开了深爱的孩子。并配上了歌手韩红根据这个真实的故事创作的一首歌《天亮了》。提问时我问了一个开放性问题:“在这悲伤的歌声中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顿时,整个课堂显得格外安静,空气似乎凝结,大家都沉浸其中,形成了情感上的共鸣。大家都为这伟大的父爱、母爱而感动!而这正是我要的效果。突然,一个男生大声问道:“老师,这缆车的质量为什么这么差?经营者为什么这么不负责任?否则,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了!”他的回答与质疑,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都开始“化悲愤为力量”,寻找悲剧发生的原因,谴责经营者的欺诈行业、唯利是图,然后又讨论到做人的原则问题。学生的讨论似乎偏离了我预设的轨道,但对于学生的回答,我没有过多的评价,只是适时地问了一句:“这些道理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刚开始还叽叽喳喳的,过一会竟然全都安静下来了,因为他们全都想到了平时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教育。虽然这一意外的“头脑风暴”占用了课堂不少时间,但经过适时引导后学生的思维不但又回到了主题,而且体会更加深刻。因而在后一环节“说说我的父母”,许多学生都回忆起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表示父母对子女的爱太伟大、太无私了,要好好地孝敬父母。整堂课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课后调查发现学生对这节课的印象非常深刻,并且认同度很高。
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精辟地指出:“教育要心理学化。”实践也证明,心理效应在促进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中有着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除了上述三种心理效应外,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其他的心理效应,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规律,巧用各种心理效应,将其与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大胆创新,精心设计提问、讲究提问艺术,在思想品德课中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创造!
一、提问有“法”——利用鸡尾酒会效应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经历:在人声嘈杂的联欢会上,如果哪个角落突然传来你的名字,你马上就会警觉起来,有时候你还能听到某个熟人似乎也来到晚会了,你的耳朵似乎能过滤声音,总是能听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种现象被称为鸡尾酒会效应。这种在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鸡尾酒会效应,在课堂提问中同样也非常重要,它提醒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方式使自己提出的问题成为学生的注意中心,而不是成为学生交头接耳时的注意背景。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讲究提问方式,做到提问有“法”。
精心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上课伊始,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还处于分散阶段,要想成为学生注意的中心,就必须精心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学习即生活,对于思想品德课堂尤其如此。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生活中的兴趣所在,除了关注社会热点及重大事件外,还要从学生的身边取材,选取符合教学内容的材料来设置问题。
提问方式多样化。要想整堂课都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还要注意提问方式的多样化,使课堂提问真正成为一门艺术。首先,设置的问题类型应该多样化。思想品德课堂中常用的问题类型有:选择式问题、反问式问题、开放型问题、引导型问题、推测型问题、装傻型问题等。在课堂提问中不断变换问题的类型远比一直使用单一类型的问题有效得多。其次,在选择学生进行回答时,也要注意使用不同的艺术。一般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选择学生进行回答:随机点名式、好差兼顾式、小组推选式、举手回答式及集体回答式。各种方式交错使用,不但能较好地达成教学效果,还能使课堂提问面向全体,使所有学生在教师提问后都能集中注意力,对问题进行深刻全面的思考。学生的名字是他们最敏感的信号之一,因此在课堂提问时除了要讲究提问方法之外,还要尽可能地记住学生的名字,了解学生的特点,这样产生的鸡尾酒会效应将更加显著,课堂提问也会变得更加有效突出,这也是班主任在自己班级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较集中的原因之一。
二、提问有“度”——避免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是指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现象。要想让课堂提问更加有效,一定要注意避免超限效应的出现。因此,在进行课堂提问时,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做到适时有度,对提问频率及提问时机进行适当把握。
提问频率的把握。整堂课一讲到底被认为是“填鸭式”教学,是不足取的。而频繁的提问却往往借着“讨论式”的幌子而被人们容忍。事实上,提问过多不仅烦琐费时,而且往往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大回答问题的肓日性,甚至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导致超限效应的发生,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范岡内。试想一下,如果针对某个学生还算感兴趣的情境,教师说“接下来我有两个问题需要大家进行讨论”,学生可能会认真讨论并且积极参与,但如果当教师宣布“接下来我有十个问题需要大家来解决”,学生估计马上就失去了讨论的兴趣。
同时,对问题频率的把握除了问题数量不能太多太滥以外,还要注意在提出一个问题后,根据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也能使学生对问题考虑得更全面。
三、提问有“生成”——利用头脑风暴效应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运用头脑风暴效应进行课堂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在实施时一定要注意提问有“生成”,即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生成新的疑惑或问题,只有当学生能因为教师的问题而生成新的问题时,他们的思维才会变得更加活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的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能促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当然,提问有“生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精心预设,还要随机应变处理动态生成问题,妥善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两者的关系。
记得在讲述“关爱父母学会孝敬”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对夫妇带着他们的孩子去旅行,在乘坐高山缆车的时候,缆车运行到中途时,突然坠落,在接近死亡的一瞬间,父母用力将孩子高高地托起,孩子得救了,而他们却永远离开了深爱的孩子。并配上了歌手韩红根据这个真实的故事创作的一首歌《天亮了》。提问时我问了一个开放性问题:“在这悲伤的歌声中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顿时,整个课堂显得格外安静,空气似乎凝结,大家都沉浸其中,形成了情感上的共鸣。大家都为这伟大的父爱、母爱而感动!而这正是我要的效果。突然,一个男生大声问道:“老师,这缆车的质量为什么这么差?经营者为什么这么不负责任?否则,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了!”他的回答与质疑,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都开始“化悲愤为力量”,寻找悲剧发生的原因,谴责经营者的欺诈行业、唯利是图,然后又讨论到做人的原则问题。学生的讨论似乎偏离了我预设的轨道,但对于学生的回答,我没有过多的评价,只是适时地问了一句:“这些道理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刚开始还叽叽喳喳的,过一会竟然全都安静下来了,因为他们全都想到了平时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教育。虽然这一意外的“头脑风暴”占用了课堂不少时间,但经过适时引导后学生的思维不但又回到了主题,而且体会更加深刻。因而在后一环节“说说我的父母”,许多学生都回忆起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表示父母对子女的爱太伟大、太无私了,要好好地孝敬父母。整堂课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课后调查发现学生对这节课的印象非常深刻,并且认同度很高。
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精辟地指出:“教育要心理学化。”实践也证明,心理效应在促进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中有着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除了上述三种心理效应外,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其他的心理效应,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规律,巧用各种心理效应,将其与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大胆创新,精心设计提问、讲究提问艺术,在思想品德课中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