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作者】 冉雪芹
【机构】 四川省宣汉县育才石岭小学
【摘要】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有兴趣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要促使小学生主动学习语文,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关键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正文】
所谓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有兴趣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要促使小学生主动学习语文,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课前导入要有“趣”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老师在上课之前能否把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入到课堂上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往的导入方法——诸如“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XX课”的导入方法已不在是新课改中流行的教学用语,它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反而会浪费教学时间,同样也不可能把学生松散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因此,要想向课堂要质量,教师课前的导入十分的重要。我认为: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学会“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比如:故事导入法、漫画导入法、歌曲导入法、实例导入法、小品导入法、游戏导入法、谈话导入法、影视导入法等,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和不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最恰当的导入方法,把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入到课堂上来。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曾说:“亲其师,信其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用自己渊博的知识来征服学生,在学生心目树立良好的形像,要让自己的学生“崇拜”自己,把自己作为心目中的神,教师要做到此点,必须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用丰富的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其实,就现代教育观点看,“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须拥有滔滔长江水”。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师生情感相投,才会使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融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热爱。一句过激的言词,一个不信任的眼神,都是不和谐的音符。抓住闪光点,及时表扬与鼓励,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兴奋、乐学、愿学的最佳求知状态,才能获取最佳学习效果。教育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成功的教学艺术在于用真情感染学生。如果学生对老师没有感情,对老师所教的学科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那么肯定学不好这个学科。因此,教师要多对学生实施“微笑教学”,用真情感染学生。
三、把语文课上成“游戏”课
小学生对玩游戏的兴趣很大,只要是提到玩游戏,大部分小学生都兴致勃勃,纷纷举手想一试伸手。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应用现代多媒体,把语文课的教学内容转化成游戏。
在教学生字时,教师在三尺讲台上,凭着一张嘴、一支粉笔来讲解生字是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的。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爱玩游戏的特点,把生字教学这一部分内容,利用多媒休课件,把生字的笔顺设成拼图游戏,这样一来,让学生在玩拼图游戏的过程中,认清和理解字形、字义,逐渐从无意识记转化为有意识记。例如:教师在教学“米”、“喜”等字时,让学生拼图中理解“米”表示八十八,“喜”表示七十七。
很多实验证明:在同等条件下,有意识记的效果比无意识记的效果更显著。有意识记目的明确,任务具体,方法灵活,并伴随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意志努力,因此它是一种主动而又自觉进行的识记活动。人们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主要靠有意识记。为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应用现代多媒体设备,把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意性引入到语文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有意识记。
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玩”,在“玩”中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赋,小学生对什么东西都很好奇,都想伸手“玩一玩”,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玩”起来,在“玩”中得到真理,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教师在教学“修改病句”这一问题时,可以设这样一个游戏,同学们喜欢当医生吗?让学生举手回答,教师可选择喜欢当医生的学生来扮演医生的角色,让没有举手的同学充当病人,“玩”一个医生给病人看病的小游戏。让其他的学生注意医生给病人看病的过程——先诊断病情,再对症下药,下药还要观察一下对药物有没有反映。在“玩”完这个游戏后,师可以启发学生们,句子和人一样,也会生病,大家愿不愿意当一个“句子”小医生?然后,让学生根据医生给病人医病的过程说出修改病句的步骤:先读句子,弄清病因;再根据病因对症下药,修改病句;最后再读一下句子,看看是否保留了原意,也就是检查一下句子这个“病人”是否药物过敏。这样一来,从学生在“玩”我是小医生这个游戏中学到了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玩”中学到了知识,在“玩”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曾有位心理学爱作过这样一个实验,他用同样的水装了三杯,一杯水放在一边不管它,另外一杯水他经常骂它,最后一杯水他经常表扬它,一个月后,他拿出三杯水来检验表明:他置之不理的一杯水变臭,他经常骂的一杯水没有变味,他表扬的一杯水也变甜。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表明自己的观点后,教师都要适时适当地肯定学生的发言,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多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表扬和鼓励比批评和指责能更有效的激发孩子积极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孩子产生成就感,对事物有更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后者却只会挫败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孩子受到的表扬越多,对自己的期望就越高,学习就越努力,相反,受到的表扬越少,孩子随之产生的自我期望和努力就越低。
小学生是需要不断鼓励的,尤其是学习成绩差且成功体验少的孩子,他们应该得到与成绩较好的孩子相同的待遇,甚至应该得到比成绩较好的孩子更高的待遇。因为对这些孩子来说,这不仅仅是表扬,更是一种公正和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他们较为看重来自外界的承认或认同,当学习和行为上取得小小的进步时,他们需要得到老师、家长或同学的关注、认可和欣赏。积极的鼓励(包括正确评价、适当的表扬)是对孩子学习成绩和态度的一种肯定的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自尊心。在孩子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家长应当积极地关注、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对他们的每一个进步、优点进行及时的鼓励和强化。
所谓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有兴趣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要促使小学生主动学习语文,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课前导入要有“趣”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老师在上课之前能否把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入到课堂上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往的导入方法——诸如“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XX课”的导入方法已不在是新课改中流行的教学用语,它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反而会浪费教学时间,同样也不可能把学生松散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因此,要想向课堂要质量,教师课前的导入十分的重要。我认为: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学会“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比如:故事导入法、漫画导入法、歌曲导入法、实例导入法、小品导入法、游戏导入法、谈话导入法、影视导入法等,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和不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最恰当的导入方法,把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入到课堂上来。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曾说:“亲其师,信其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用自己渊博的知识来征服学生,在学生心目树立良好的形像,要让自己的学生“崇拜”自己,把自己作为心目中的神,教师要做到此点,必须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用丰富的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其实,就现代教育观点看,“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须拥有滔滔长江水”。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师生情感相投,才会使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融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热爱。一句过激的言词,一个不信任的眼神,都是不和谐的音符。抓住闪光点,及时表扬与鼓励,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兴奋、乐学、愿学的最佳求知状态,才能获取最佳学习效果。教育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成功的教学艺术在于用真情感染学生。如果学生对老师没有感情,对老师所教的学科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那么肯定学不好这个学科。因此,教师要多对学生实施“微笑教学”,用真情感染学生。
三、把语文课上成“游戏”课
小学生对玩游戏的兴趣很大,只要是提到玩游戏,大部分小学生都兴致勃勃,纷纷举手想一试伸手。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应用现代多媒体,把语文课的教学内容转化成游戏。
在教学生字时,教师在三尺讲台上,凭着一张嘴、一支粉笔来讲解生字是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的。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爱玩游戏的特点,把生字教学这一部分内容,利用多媒休课件,把生字的笔顺设成拼图游戏,这样一来,让学生在玩拼图游戏的过程中,认清和理解字形、字义,逐渐从无意识记转化为有意识记。例如:教师在教学“米”、“喜”等字时,让学生拼图中理解“米”表示八十八,“喜”表示七十七。
很多实验证明:在同等条件下,有意识记的效果比无意识记的效果更显著。有意识记目的明确,任务具体,方法灵活,并伴随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意志努力,因此它是一种主动而又自觉进行的识记活动。人们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主要靠有意识记。为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应用现代多媒体设备,把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意性引入到语文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有意识记。
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玩”,在“玩”中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赋,小学生对什么东西都很好奇,都想伸手“玩一玩”,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玩”起来,在“玩”中得到真理,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教师在教学“修改病句”这一问题时,可以设这样一个游戏,同学们喜欢当医生吗?让学生举手回答,教师可选择喜欢当医生的学生来扮演医生的角色,让没有举手的同学充当病人,“玩”一个医生给病人看病的小游戏。让其他的学生注意医生给病人看病的过程——先诊断病情,再对症下药,下药还要观察一下对药物有没有反映。在“玩”完这个游戏后,师可以启发学生们,句子和人一样,也会生病,大家愿不愿意当一个“句子”小医生?然后,让学生根据医生给病人医病的过程说出修改病句的步骤:先读句子,弄清病因;再根据病因对症下药,修改病句;最后再读一下句子,看看是否保留了原意,也就是检查一下句子这个“病人”是否药物过敏。这样一来,从学生在“玩”我是小医生这个游戏中学到了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玩”中学到了知识,在“玩”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曾有位心理学爱作过这样一个实验,他用同样的水装了三杯,一杯水放在一边不管它,另外一杯水他经常骂它,最后一杯水他经常表扬它,一个月后,他拿出三杯水来检验表明:他置之不理的一杯水变臭,他经常骂的一杯水没有变味,他表扬的一杯水也变甜。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表明自己的观点后,教师都要适时适当地肯定学生的发言,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多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表扬和鼓励比批评和指责能更有效的激发孩子积极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孩子产生成就感,对事物有更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后者却只会挫败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孩子受到的表扬越多,对自己的期望就越高,学习就越努力,相反,受到的表扬越少,孩子随之产生的自我期望和努力就越低。
小学生是需要不断鼓励的,尤其是学习成绩差且成功体验少的孩子,他们应该得到与成绩较好的孩子相同的待遇,甚至应该得到比成绩较好的孩子更高的待遇。因为对这些孩子来说,这不仅仅是表扬,更是一种公正和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他们较为看重来自外界的承认或认同,当学习和行为上取得小小的进步时,他们需要得到老师、家长或同学的关注、认可和欣赏。积极的鼓励(包括正确评价、适当的表扬)是对孩子学习成绩和态度的一种肯定的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自尊心。在孩子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家长应当积极地关注、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对他们的每一个进步、优点进行及时的鼓励和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