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物理教学方式与有效教学

【作者】 任 俊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三中

【摘要】有效的物理教学设计,应当注意什么?如何评价一堂物理课教学设计是否合理?以及如何表达课堂的高效性?笔者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提出了初步的初中物理教学方式与有效教学的一点浅见。
【关键词】有效课堂;导学案;合作与交流
【正文】
  一、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目标明确
  新的物理课程提倡三维教学目标的教学,从整个的教育过程来讲,每一堂课的教学都要注意这三维目标的落实。但是具体到每一节课中,由于每节课的内容、目的等不同,因此每节课在这三维目标所体现的程度也会不同,有些课可能知识和技能的目标所占的比例大些,有些课可能过程和方法的目标所占的比例则会大些。一个好的设计者首先要明确这堂课重点的目标是什么,其次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达到这一目标。比如关于“速度”课标中是这样要求的:“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仅就课标在知识层面的要求来看,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会在路程、时间、速度三个物理量中,由两个量求出第三个量,就可以说是达到了这一单元的基本目标。但是不同的学校的老师,面对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 
  有的教师结合体育课让全班学生比一比谁的百米速度最快,然后在课堂上问学生:“咱班谁跑百米最快呀?”学生回答是某一个学生。教师进一步问:“为什么说他最快?有多快呀?”学生回答:“他用的时间最短,百米才用了13秒!”教师由此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种情况下是如何比较快慢的呀?”学生很容易得出“是在路程一定的情况下,比谁用的时间少”教师进一步提问“还有没有别的比较方法呢?”学生就会得出“同样的时间,比谁跑的远”“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应该用时间除以路程或用路程除以时间”等一些结论。由此可见,不同的教学目标,就会有不同的教学设计。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并注意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始终围绕这些目标开展教学,不偏离主线。
  2.要充分考虑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
  在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教育不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而同时要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方法、经历必要的过程,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就要充分的考虑这些因素。
  3.要注意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在科学探究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循循渐进的原则。这里所说的“材”应该指以下三个方面:(1)学生已经掌握或知道的知识内容;(2)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或者说认知能力;(3)将要实施的教学内容。在科学探究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已经掌握或知道的知识内容和将要实施的教学内容,抓住知识序;根据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和学生认知时的心理特点,抓住学生的认知序;然后根据这两个序整合成一个教学序。只有这样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才是最有效的。例如,有一位教师在讲授《光的折射》时,在讲台上演示了光的折射现象后,然后提出问题要学生猜想折射光线的传播方向,这种教学顺序的设计就不恰当。 
  4.可以实施不同的科学探究方法
  学习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对于某些内容,教师可以按历史的发展展开教学,使学生从前辈大师的工作中体会科学探究。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
  科学探究的过程还可以是师生讨论的过程。例如,课文中的一些想想议议的教学。还有课文中重点标出来“探究”的章节所介绍的一些方法。
  新课程强调科学探究的教学,指的是与直接将知识“填给”学生的做法相对的自主探究的思想、探究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教学中常用的“讲授式”、“讨论式”、“指导式”等教学方法,都可以设计成科学探究式的教学。
  二、关于“高效课堂” 
  “循环大课堂”教学模式――“高效课堂”模式之一 
  1.“三步六段”。即课前、课中、课后三步,课中分“六段”安排学习。
  (1)课前:教师由备课改为写导学案;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师生由此构成相同的经历,有备而来。
  (2)课中:按“六段”进行教学。
  ①重申目标,学习目标的再明确,教师要板书教学目标。要求具体、明晰、明了,要求一节课一个目标。
  ②学情调查,第一是收导学案(可抽查3~5个);第二是看导学案,第三是学生课前5分钟站立交流时巡视了解。主要是为了解决互动的针对性问题。
  ③问题汇总,对几十个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
  ④精讲点拨,根据问题再讲解,不必要步步都讲。直击问题,少讲不一定是精讲,多讲肯定不是精讲。点拨不是点评学生。是要站在学生之内,在关键时刻点关键问题。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⑤当堂检测,检测可以是多种形式的,书面的、口头的……。
  ⑥课堂小结,教师必须进行小结。否则,学生只能是捧着散乱的珍珠离开课堂。
  (3)课后:老师要做好课后反思。学生要做好课后的堂堂清事情。对解决不了的问题、疑惑,首先要求教于同伴,其次才是求教于老师。 
  2.“35+10”
  35分钟。以收取导学案为标志,检查是否用双色笔,是否做。而后发给学生,一两周后学生装订成册。今后复习时学生重点看自己的导学案中红色笔的内容,那是错误订正的地方。
  10分钟。明确目标,明天做什么?指示方法,教给学生的学习途径,点破难点,告诉学生难点所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产生相同经历;可以深入学习小组,培养“爆破手”。这是点火预热期,学习的第一态,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并对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回家预习,进入学习的第二态。第二天上课,学生有备而来,呈现三种状态:
  “!”状态,通过预习,自己成功解决了问题。
  “。”状态,通过预习,自己解决了问题有待验证。
  “?”状态,通过预习产生困惑、问题状态,有待于在课堂上通过质疑、对抗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