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刍议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先学后教,以教导学”

【作者】 李 琴

【机构】 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中学校

【摘要】有效教学即为有效的教和有效的学,有效教学的最终目标都是在学上。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应在确立学生主体性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达到“以教促学”,最终实现通过有效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教学;有效教学;实施
【正文】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教学”也成为生物学教学的热点,成为生物学教师课堂教学的追求。高中生物学教学实现有效教学,要求教师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积极进行实践与思考。可以将有效教学理解为有效的教和有效的学,但教是为了促进学,正如陶行知所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此有效教学的最终目标都是在学上。考量学习的有效性,有三个方面,即学习速度、学习结果、学习体验。基于此,生物学教师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帮助学生愉快地学会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不能靠延长学习时间来实现,所以,须有节约时间的意识;学习结果主要表现在从不知到知、从知之少到知之多、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对于学习结果不能只关注学生习得的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于学习体验,在教学中往往会关注学习速度和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体验,但对学生来说,只有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才能够养成学习习惯,才能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因此,为学生创设一个能体验到学习乐趣的教学情境则是生物学教师值得思考和关注的问题,让学生在愉快的生物学学习体验中,学会知识,提升能力,才是生物学教学所追求的。
  1、先学后教——凸显学生主体性
  皮亚杰认为:“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新构建,而不是草率地仁慈地给他。”有效教学是促使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没有学生的有效参与,教学的有效性就无从谈起。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实现有效教学最为重要的环节。
  1.1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创设有价值的课堂情境,才能让学生动起来、教材活起来,从“闷课”走向“活课”。教学实践表明,正是由于课堂情境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由此造成学生或是对老师言听计从,不敢违抗;或是出现学习态度消极、情绪对抗。因此,只有通过创建一个有意义的、真正能够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和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课堂情境,才能激发他们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可将科技或社会热点问题融入教学,也可将贴近生活的问题引入到教学中,以此吸引学生。例如,在学习“呼吸作用”时,带酸奶和米酒到教室里,去掉原有包装,放在杯子里,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嗅觉来猜,然后,引导学生进入酸奶米酒生产过程的微观世界;在学习“基因工程”时,给学生展示“荧光小猪”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学生急于想知道它们的研发机理这一契机,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1.2归还主动权,提供学生参与机会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学习亦然,主动性,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首要特性,只有学习的责任真正从教师转移到学生,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效学习。在课堂上,可将学生的参与状态作为其学习主动性的考量标准,要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参与学习,就要把课堂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例如把讲解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不仅参与学,也参与教;把思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让学生主动地思考,而不是在教师设定的范围内思考;把问题的形成过程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提问,问概念、问原理、问实验、问思路,由学生提出问题,由学生回答,再产生新的问题。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但归还主动权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就不管不问了,教师要精心设计,巧搭平台,引导学生讲、思、问。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时,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请他们讲述解开光合作用之谜的历史,讲述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和条件等;在学习“有丝分裂”时,可先和学生一起了解有丝分裂的定义,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为什么有丝分裂前后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变,纺锤体在有丝分裂中起什么作用?再让学生提出与有丝分裂有关的问题,……这样的问、答,让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
  2、以教导学——体现教师的引领作用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他们自身水平的限制,如果没有教师引导、点拨,会使他们的认知水平仍在原有水平上徘徊,教师的正确引领是保证学生学习有效性的前提。
  2.1教在当教处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两种发展水平的思想,生物学教学应主要立足于现有发展区,针对最近发展区展开,这样的教学才会促进发展。通过教学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把不会的变成会的,把不能的转化为能的,这种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有效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感到困惑的实际问题入手,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宗旨。生物学教师在课堂中不应仅是讲解者,更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信息的重组者,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去捕捉、发现和重组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各种信息,把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转化为教学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定位生物学课堂教学。对于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就能习得的知识,不必教,而对于学生存在困惑的地方、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教师一定要教,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科学学习方法的示范和渗透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科学运用知识的能力,以期待实现“教是为了不教”。例如,在学“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时,可采用给学生提供资料,让学生通过资料中的内容分析得出有关细胞膜的成分、成分的分布及膜的模型等知识,对于这些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内容,由学生自己学,但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要教学生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实验技术对科学发展的促进等知识背后的原理和科学思维。这种教是有后劲的,是一种长效的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2教在当教时  
  教师的教要选对时机,例如在学生出现“愤”、“悱”状态时,教师的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教才是有效的教,才是能促进学生学的教。例如,在学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时,提出: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在胚芽鞘两侧分布不均,其背光侧多于向光侧,而茎的背光侧生长速度则快于向光侧,茎表现出向光弯曲生长……在学生理解这一问题后,展示植物茎背地生长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原因,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归纳得出结论,当学生出现困惑时适当点拨引导,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发展其思维;在学习“动物激素调节”时,先播放春天鸟类鸣叫求偶的记录片,由此提出问题:为什么春天大多数鸟类会繁殖?这与春天有什么关系?在学生急于知道原因的时候,及时抓住时机,与学生共同分析光照促进鸟类繁殖的机理,然后提问:这个原理可帮助我们提高鸡的产蛋率吗?(及时学以致用)然后提出:人们给牛注射促性腺激素来促进其超数排卵,为什么?为什么不注射性激素?(让学生处于“愤、悱”状态,这正是教的绝好时机)这时展示负反馈调节的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负反馈调节的机理,这样的教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们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通过实施“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不但帮助学生愉快地学会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更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提升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