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形势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也应重视阅读
【作者】 石 虚
【机构】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三里镇双罗小学
【摘要】数学有文本、有符号、有图表等,这些都需要较强的阅读能力才能正确解读。因此,数学教学也应开展阅读,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因此,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就成为我们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开展
【正文】
阅读是对文本的加工和理解过程,小学数学也涉及文本问题,如应用题、文字题、图表等,这些数学文本由数字、抽象符号以及语言词汇等构成。在目前,我们教师也意识到小学生阅读跟数学技能的水平很不对称。有的学生面对文字题、应用题时就“傻眼”了,难以应对。例如当学生直接计算两个数字的积或者商时,他们可以准确无误地完成;然而,把这两个数字放在文字题中时,他们就不知道是应该求积还是求商。事实上,很多学生对数学中的基本语言甚至关于解题要求都不能准确理解。如:“请问小明最少要看多少页才能超过小华?”有许多学生就不能正确理解问句中的关系词“最少……才能超过”。很显然,数学文本理解能力的不足已经制约了数学潜能的发挥。因此要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运用能力,就必须指导他们如何阅读数学文本,发展他们阅读能力。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一、在阅读中引入新知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往往经历“感知——理解——内化——应用”这样一个认识过程,而感知是其获取知识的第一步。面对新知识,不仅需要充分的知识基础作准备,还需要积极的心理状态作动力。在新知学习之前,如果我们能巧妙恰当地设计学生阅读,常常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冲突,从而产生对新知学习的“自我需要”。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教学时,有一题:修一条长30千米的公路,甲队独修10天可以完成,乙队独修15天可以完成,两队合修多少天完成?在学生获解后,教师将公路先后改为90千米和18千米,让学生阅读思考并计算。学生在计算出第二个变式题后,就会发现计算结果是相同的,自然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条件变了,计算结果却不变呢?工作总量与用的工作时间表示的工作效率有关吗?如果去掉“30千米”这个条件还能否解答?学生这个疑问就是产生了认知矛盾,这种矛盾引发了学生探究心理,激发了学生探究动力。这时我们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学生的思维就会非常活跃,因为新知学习已经成了其自身的需要,成了满足其“好奇”需求的追逐动力了。
二、在阅读中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持续学习的强劲动力,是推动学生探究学习的情感支撑。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独立思考,突破定式,积极思维,深入理解所学内容,从而在找到解决问题途径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学习带来的学习快乐。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在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后,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形式寻求求面积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熟悉的形状,从而得到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经过诱导和启发,学生很容易意识到这个熟悉的形状应该是三角形。那么应该怎样操作和计算呢?此时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通过阅读教材即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就会在阅读中找到方法,获得步骤,一种“发现新大陆”喜悦自然就会激发学生再阅读的学习兴趣。
三、在阅读中鼓励质疑
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谆谆教诲。而我们现行学生能做到边读边思的很少,没有质疑习惯是其常见现象。这就需要我们“教有疑”来引发学生质疑,让质疑成为学生听课、讨论、解题的学习内驱。当质疑成为学习内驱力后,学生才能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发挥出个体主体能力作用。我们知道,阅读过程通常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发进行的,需要一种不迷信、不盲从的独立思考的品质来支撑。因此,我们要注意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与怀疑精神,鼓励他们大胆质疑,然后围绕他们提出的质量较高的问题,引导他们阅读教材中的有关章节,并组织讨论,从而达到自我释疑的目的。
四、在阅读中领悟思想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我们知道,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数学方法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当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序时就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上升为数学思想。而学生习得这种数学思想,除了我们教学渗透外,最主要的方法还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在运用中去感悟。在学习新知识后,为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学习内容中所蕴含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从而使知识本身有更广泛的迁移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这类阅读指导一方面教师要有自觉渗透的意识,同时还要善于从平常的教学内容中提炼出对学生素质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基本思想方法,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如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后,要求学生带着如下问题去阅读教材:能被3整除的数与数字排列的顺序有无关系?会有什么关系?能被3整除的数与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差、积、商有没有关系?会有什么关系?通过这样的再阅读、再思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各种方法去研究问题,而不能只停留在一个方法上,只有在多思多做中感悟出来的思想和方法才能牢固地建构,形成认知结构内化于心。
总之,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良好方法,我们必须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本,要做到读文本、读图形、读数字、读算式。课本都是编者高度浓缩的教材,上面的每个纲节都不是多余的,都有各自作用,我们让学生阅读,就会帮助其更深入了学习知识,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而帮助学生有效提升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曹献忠,让轻松愉悦走进小学数学课堂[J].新课程学习,2011年。
[2]张小兰,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新课程(小学),2014年。
[3]陈桂英,试谈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8年。
阅读是对文本的加工和理解过程,小学数学也涉及文本问题,如应用题、文字题、图表等,这些数学文本由数字、抽象符号以及语言词汇等构成。在目前,我们教师也意识到小学生阅读跟数学技能的水平很不对称。有的学生面对文字题、应用题时就“傻眼”了,难以应对。例如当学生直接计算两个数字的积或者商时,他们可以准确无误地完成;然而,把这两个数字放在文字题中时,他们就不知道是应该求积还是求商。事实上,很多学生对数学中的基本语言甚至关于解题要求都不能准确理解。如:“请问小明最少要看多少页才能超过小华?”有许多学生就不能正确理解问句中的关系词“最少……才能超过”。很显然,数学文本理解能力的不足已经制约了数学潜能的发挥。因此要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运用能力,就必须指导他们如何阅读数学文本,发展他们阅读能力。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一、在阅读中引入新知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往往经历“感知——理解——内化——应用”这样一个认识过程,而感知是其获取知识的第一步。面对新知识,不仅需要充分的知识基础作准备,还需要积极的心理状态作动力。在新知学习之前,如果我们能巧妙恰当地设计学生阅读,常常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冲突,从而产生对新知学习的“自我需要”。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教学时,有一题:修一条长30千米的公路,甲队独修10天可以完成,乙队独修15天可以完成,两队合修多少天完成?在学生获解后,教师将公路先后改为90千米和18千米,让学生阅读思考并计算。学生在计算出第二个变式题后,就会发现计算结果是相同的,自然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条件变了,计算结果却不变呢?工作总量与用的工作时间表示的工作效率有关吗?如果去掉“30千米”这个条件还能否解答?学生这个疑问就是产生了认知矛盾,这种矛盾引发了学生探究心理,激发了学生探究动力。这时我们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学生的思维就会非常活跃,因为新知学习已经成了其自身的需要,成了满足其“好奇”需求的追逐动力了。
二、在阅读中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持续学习的强劲动力,是推动学生探究学习的情感支撑。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独立思考,突破定式,积极思维,深入理解所学内容,从而在找到解决问题途径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学习带来的学习快乐。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在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后,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形式寻求求面积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熟悉的形状,从而得到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经过诱导和启发,学生很容易意识到这个熟悉的形状应该是三角形。那么应该怎样操作和计算呢?此时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通过阅读教材即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就会在阅读中找到方法,获得步骤,一种“发现新大陆”喜悦自然就会激发学生再阅读的学习兴趣。
三、在阅读中鼓励质疑
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谆谆教诲。而我们现行学生能做到边读边思的很少,没有质疑习惯是其常见现象。这就需要我们“教有疑”来引发学生质疑,让质疑成为学生听课、讨论、解题的学习内驱。当质疑成为学习内驱力后,学生才能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发挥出个体主体能力作用。我们知道,阅读过程通常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发进行的,需要一种不迷信、不盲从的独立思考的品质来支撑。因此,我们要注意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与怀疑精神,鼓励他们大胆质疑,然后围绕他们提出的质量较高的问题,引导他们阅读教材中的有关章节,并组织讨论,从而达到自我释疑的目的。
四、在阅读中领悟思想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我们知道,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数学方法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当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序时就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上升为数学思想。而学生习得这种数学思想,除了我们教学渗透外,最主要的方法还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在运用中去感悟。在学习新知识后,为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学习内容中所蕴含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从而使知识本身有更广泛的迁移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这类阅读指导一方面教师要有自觉渗透的意识,同时还要善于从平常的教学内容中提炼出对学生素质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基本思想方法,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如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后,要求学生带着如下问题去阅读教材:能被3整除的数与数字排列的顺序有无关系?会有什么关系?能被3整除的数与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差、积、商有没有关系?会有什么关系?通过这样的再阅读、再思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各种方法去研究问题,而不能只停留在一个方法上,只有在多思多做中感悟出来的思想和方法才能牢固地建构,形成认知结构内化于心。
总之,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良好方法,我们必须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本,要做到读文本、读图形、读数字、读算式。课本都是编者高度浓缩的教材,上面的每个纲节都不是多余的,都有各自作用,我们让学生阅读,就会帮助其更深入了学习知识,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而帮助学生有效提升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曹献忠,让轻松愉悦走进小学数学课堂[J].新课程学习,2011年。
[2]张小兰,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新课程(小学),2014年。
[3]陈桂英,试谈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