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作者】 司 娟
【机构】 新疆奇台县第四中学
【摘要】数学是现代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之一,它所体现的思想方法、逻辑推理、空间观念和实际应用价值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渗透到各个领域。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新的数学知识,提高思维能力,而且要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问题和处理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就从其现实意义,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进行阐述,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应用能力;新课标
【正文】
数学的思想方法、逻辑推理、空间观念和实际应用价值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渗透到各个领域。学生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要学会应用。只有学会应用,才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乐学会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这是每个数学教育工作者都应思考的问题。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的能力进行阐述,与大家共勉。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要让学生喜欢上数学,并形成能力,进而应用好数学,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新课的导入上应该多下功夫,精心设计导语,如在定理的教学中,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新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例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新课导入中,设计问题:甲、乙两村要在公路旁合建一个蓄水池,经费已有着落,但在选址上反思了分歧,甲村人希望建在a处,乙村人希望建在b处,同学们请你们给予调解一下,应建在何处,到两村距离都是一样的?”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教师因势利导地说,我们只有学好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进而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研究教学策略,自制与之配套的高质量教学软件,通过逼真的造型、丰富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活泼的形式来创设情境和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更好地掌握和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人的思维活动是由客观存在所引起的,是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开始的。”用真实、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入课题,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把学生情绪,课堂气氛调控到最佳状态,为新课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也形成学生学习数学的迫切性。
二、理论紧密联系实际,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上得来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数学广泛的应用性日趋凸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性、应用性、趣味性和谐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和提高中职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如在进行几何教学时,可以设计一些离学生生活比较近的问题:木房子为什么是三角形的?汽车的轮胎为什么是圆的?谁能说说理由;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揭示概念的提出、发现、抽象、概括的过程,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概念,理解它本身的价值。例如:绝对值概念抽象难以理解,新课导入时,设计在车站两辆出租车载乘客向相反方向行驶同样路程,收取相同的车费,说明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只考虑其距离而不考虑其方向的问题,直观形象地引出绝对值的几何定义,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绝对值的定义,并认识到学习它的必要性。这些问题贴近生活,一下子就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兴趣盎然的学习数学。久而久之,学生便产生了“数学是有用的”,“我要学习好数学”的心理,并形成内驱力。
三、利用“读一读”,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和应用
在新教材的编排中,穿插了一些供学生阅读的短文,即“读一读”栏目。其中的“关于代数的故事”、“有关几何的一些历史”、“关于中国古代的一次方程组”、“中国古代有关三角形的一些研究”等内容,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把握数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了解我国在数学上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巧用材料”、“完美的正方形”、“黄金分割”、“求平均数”等内容起着对课本知识引深拓广、消化应用等重要作用,是训练学生思维,培养数学意识的重要素材。
四、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数学应用意识,培养数学应用能力
生活是数学不竭的源泉,关注现实世界中数学的应用,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把“实际”与“知识”联系起来,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才是培养应用意识的终极目标,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当然,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不要期望讲几节数学应用专题课、一两次的解决问题就能奏效,它需要经历渗透、交叉、反复、螺旋上升、逐级递进、不断深化的过程,使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由不自觉、无目的状态,进而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应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知识的教学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特别是代数在三角、几何中的应用,图形在代数中的应用等等,只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应用意识就能得到培养。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大体验成功的频率,有效激发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学生“终身数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2][苏]斯托利亚尔.数学教育学.丁尔升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陈大伟《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数学的思想方法、逻辑推理、空间观念和实际应用价值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渗透到各个领域。学生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要学会应用。只有学会应用,才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乐学会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这是每个数学教育工作者都应思考的问题。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的能力进行阐述,与大家共勉。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要让学生喜欢上数学,并形成能力,进而应用好数学,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新课的导入上应该多下功夫,精心设计导语,如在定理的教学中,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新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例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新课导入中,设计问题:甲、乙两村要在公路旁合建一个蓄水池,经费已有着落,但在选址上反思了分歧,甲村人希望建在a处,乙村人希望建在b处,同学们请你们给予调解一下,应建在何处,到两村距离都是一样的?”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教师因势利导地说,我们只有学好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进而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研究教学策略,自制与之配套的高质量教学软件,通过逼真的造型、丰富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活泼的形式来创设情境和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更好地掌握和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人的思维活动是由客观存在所引起的,是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开始的。”用真实、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入课题,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把学生情绪,课堂气氛调控到最佳状态,为新课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也形成学生学习数学的迫切性。
二、理论紧密联系实际,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上得来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数学广泛的应用性日趋凸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性、应用性、趣味性和谐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和提高中职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如在进行几何教学时,可以设计一些离学生生活比较近的问题:木房子为什么是三角形的?汽车的轮胎为什么是圆的?谁能说说理由;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揭示概念的提出、发现、抽象、概括的过程,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概念,理解它本身的价值。例如:绝对值概念抽象难以理解,新课导入时,设计在车站两辆出租车载乘客向相反方向行驶同样路程,收取相同的车费,说明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只考虑其距离而不考虑其方向的问题,直观形象地引出绝对值的几何定义,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绝对值的定义,并认识到学习它的必要性。这些问题贴近生活,一下子就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兴趣盎然的学习数学。久而久之,学生便产生了“数学是有用的”,“我要学习好数学”的心理,并形成内驱力。
三、利用“读一读”,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和应用
在新教材的编排中,穿插了一些供学生阅读的短文,即“读一读”栏目。其中的“关于代数的故事”、“有关几何的一些历史”、“关于中国古代的一次方程组”、“中国古代有关三角形的一些研究”等内容,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把握数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了解我国在数学上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巧用材料”、“完美的正方形”、“黄金分割”、“求平均数”等内容起着对课本知识引深拓广、消化应用等重要作用,是训练学生思维,培养数学意识的重要素材。
四、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数学应用意识,培养数学应用能力
生活是数学不竭的源泉,关注现实世界中数学的应用,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把“实际”与“知识”联系起来,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才是培养应用意识的终极目标,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当然,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不要期望讲几节数学应用专题课、一两次的解决问题就能奏效,它需要经历渗透、交叉、反复、螺旋上升、逐级递进、不断深化的过程,使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由不自觉、无目的状态,进而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应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知识的教学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特别是代数在三角、几何中的应用,图形在代数中的应用等等,只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应用意识就能得到培养。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大体验成功的频率,有效激发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学生“终身数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2][苏]斯托利亚尔.数学教育学.丁尔升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陈大伟《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