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初探
【作者】 曲 萍
【机构】 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建设小学
【正文】什么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指教师引导学生热爱珍惜自身的自然生命并通过有目标有步骤的教育过程,对个体生命进行系统化的生命意识的教育。通过这个过程,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唯一性和不可重复性,创造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的意蕴,释放生命的能量,追寻生命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引导年幼的学生从小珍惜时光、热爱生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面对着一个个鲜活、幼稚、可爱、单纯的生命,教师有义务和责任在语文课堂上帮助他们从小开始探求生命的意义,珍惜宝贵的生命,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热爱生命不仅仅是热爱自己的生命,还包括他人的生命和世界上其他的生命形式,比如动物、植物,甚至扩展到我们人类生存的共同家园。热爱地球、保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是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是一种责任。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呢?
一、认识生命,“敬畏”生命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篇目都是内涵丰富、文质兼美的生命教育佳作,比如《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 生命》《花的勇气》《夜莺的歌声》《地震中的父与子》《桥》《斑羚飞渡》等等。生命是神圣的,也是脆弱的。正是因为它的神圣和脆弱,我们才更应该加以珍视和眷恋。《生命?生命》是人教版教材第八册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即将进入青少年时期,渐渐地会开始思索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应该怎样塑造自己,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问题,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对生命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命现象和空泛的生命道理这一层面,因此,有关生命的话题学生是渴望了解的,进行生命的思考是学生心灵成长的需要。《生命?生命》这篇课文通过三个小故事从不同的方面来谈对生命的认识,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让学生体验自我生命的存在。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起到指导作用。
“敬畏”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情感。“敬”有警戒和不怠慢之意,“畏”有害怕、敬服之意。生命是大自然中最美妙、最伟大的东西,所以理应教导学生对它产生敬畏的情感。这种敬畏不是迷信,而是一种值得培养的、高尚的社会情感。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不只属于人类,它,属于所有的生灵,在生命面前,没有高低贵贱可分,都是平等的,都只有一次。人类既然是万灵之长,那么就应该对所有的生命抱一份敬畏之情,对所有的生灵怀一颗同情之心,对所有的生物含一片庇护之意,与动物建立一种朋友似的感情,“以示人类永恒的爱心和对生命无限的珍惜”。教育最高的境界就是要培植每一个人对生命的敏感、对生命的珍视,包括对生命的敬畏。
二、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每一个人既要热爱自己的生命,也要热爱他人的生命。只有热爱自己生命的人,才懂得对他人生命的热爱。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种珍爱生命的意识要从低年级抓起。每个人只有一条生命,我们要珍惜生命,爱护生命,保护生命。要让学生认识到,属于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旦逝去,便再也无法追回。不像花谢了可以再开,树砍了可以长出新枝那样简单。人的生命如同那薄薄的蝉翼,经不起什么风吹雨打,它是脆弱的,却又如此的坚强。生命是不可逆转的,也是不可替换的。?保护自己的生命是每一个人的天职。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给我们的,它是无比宝贵的。有了生命的存在,才能成就我们一个个五彩的梦。
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正是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体现了父亲与儿子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在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他的同学。在歌颂伟大父爱的同时,我们更深一层地看到了:正是因为爱和信念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儿子和他的同伴,14条鲜活的生命在挖掘了38小时后终于获救。教学中我向学生提问:是什么让孩子能在废墟中活了下来?学生纷纷发言:是他顽强的毅力,是父亲给予他希望……从这个故事中让学生体会到,有自信、有毅力的人就能在死神面前活下来。它交给学生的不仅是爱,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命的认可,抓住每一点生存的希望,保住自己的生命,让自己存活下来,这才是最重要的。借此机会我又让学生说说在汶川大地震中同样感人的事,进一步让我和学生一起感悟大爱无私的人间真情,感受在危难中,怎样更好的保护好自己的生命,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继续绽放光彩。?最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三、欣赏生命,创造生命价值
生命教育的目标,从基础层面来说是教人珍爱生命,更高的层次则在于教学生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从而提升生命的价值和质量。这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生命不仅仅意味着肉体的存在,而且是一种意识观念的载体,其价值并不在于寿命的延长和外表的美丽,而在于心灵的善良、人格的健全。因此,教育的使命就在于使个体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从而最终实现自我。通俗地说,就是要让学生感性地领略到“活着真好”,应该“坚韧而快乐地活着”,还要争取“活出点意义来”。而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教育来达到的。例如《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容貌,更在于心灵和人格,让学生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居里夫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为人类做贡献。
总之,在语文教育中不断渗透生命教育,无论是对于学生个体身心的发展,还是对于整个社会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教育是基于生命的教育。教育是培植生命的事业。教育的价值,在于真诚地关爱每一个生命的发展。生命无限,语文教育要创造条件,激发生命的灵动与飞扬,从而使每个生命都能够创造性地、富有个性地发展,让生命之花在语文学习中尽情绽放。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引导年幼的学生从小珍惜时光、热爱生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面对着一个个鲜活、幼稚、可爱、单纯的生命,教师有义务和责任在语文课堂上帮助他们从小开始探求生命的意义,珍惜宝贵的生命,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热爱生命不仅仅是热爱自己的生命,还包括他人的生命和世界上其他的生命形式,比如动物、植物,甚至扩展到我们人类生存的共同家园。热爱地球、保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是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是一种责任。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呢?
一、认识生命,“敬畏”生命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篇目都是内涵丰富、文质兼美的生命教育佳作,比如《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 生命》《花的勇气》《夜莺的歌声》《地震中的父与子》《桥》《斑羚飞渡》等等。生命是神圣的,也是脆弱的。正是因为它的神圣和脆弱,我们才更应该加以珍视和眷恋。《生命?生命》是人教版教材第八册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即将进入青少年时期,渐渐地会开始思索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应该怎样塑造自己,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问题,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对生命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命现象和空泛的生命道理这一层面,因此,有关生命的话题学生是渴望了解的,进行生命的思考是学生心灵成长的需要。《生命?生命》这篇课文通过三个小故事从不同的方面来谈对生命的认识,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让学生体验自我生命的存在。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起到指导作用。
“敬畏”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情感。“敬”有警戒和不怠慢之意,“畏”有害怕、敬服之意。生命是大自然中最美妙、最伟大的东西,所以理应教导学生对它产生敬畏的情感。这种敬畏不是迷信,而是一种值得培养的、高尚的社会情感。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不只属于人类,它,属于所有的生灵,在生命面前,没有高低贵贱可分,都是平等的,都只有一次。人类既然是万灵之长,那么就应该对所有的生命抱一份敬畏之情,对所有的生灵怀一颗同情之心,对所有的生物含一片庇护之意,与动物建立一种朋友似的感情,“以示人类永恒的爱心和对生命无限的珍惜”。教育最高的境界就是要培植每一个人对生命的敏感、对生命的珍视,包括对生命的敬畏。
二、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每一个人既要热爱自己的生命,也要热爱他人的生命。只有热爱自己生命的人,才懂得对他人生命的热爱。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种珍爱生命的意识要从低年级抓起。每个人只有一条生命,我们要珍惜生命,爱护生命,保护生命。要让学生认识到,属于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旦逝去,便再也无法追回。不像花谢了可以再开,树砍了可以长出新枝那样简单。人的生命如同那薄薄的蝉翼,经不起什么风吹雨打,它是脆弱的,却又如此的坚强。生命是不可逆转的,也是不可替换的。?保护自己的生命是每一个人的天职。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给我们的,它是无比宝贵的。有了生命的存在,才能成就我们一个个五彩的梦。
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正是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体现了父亲与儿子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在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他的同学。在歌颂伟大父爱的同时,我们更深一层地看到了:正是因为爱和信念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儿子和他的同伴,14条鲜活的生命在挖掘了38小时后终于获救。教学中我向学生提问:是什么让孩子能在废墟中活了下来?学生纷纷发言:是他顽强的毅力,是父亲给予他希望……从这个故事中让学生体会到,有自信、有毅力的人就能在死神面前活下来。它交给学生的不仅是爱,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命的认可,抓住每一点生存的希望,保住自己的生命,让自己存活下来,这才是最重要的。借此机会我又让学生说说在汶川大地震中同样感人的事,进一步让我和学生一起感悟大爱无私的人间真情,感受在危难中,怎样更好的保护好自己的生命,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继续绽放光彩。?最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三、欣赏生命,创造生命价值
生命教育的目标,从基础层面来说是教人珍爱生命,更高的层次则在于教学生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从而提升生命的价值和质量。这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生命不仅仅意味着肉体的存在,而且是一种意识观念的载体,其价值并不在于寿命的延长和外表的美丽,而在于心灵的善良、人格的健全。因此,教育的使命就在于使个体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从而最终实现自我。通俗地说,就是要让学生感性地领略到“活着真好”,应该“坚韧而快乐地活着”,还要争取“活出点意义来”。而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教育来达到的。例如《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容貌,更在于心灵和人格,让学生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居里夫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为人类做贡献。
总之,在语文教育中不断渗透生命教育,无论是对于学生个体身心的发展,还是对于整个社会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教育是基于生命的教育。教育是培植生命的事业。教育的价值,在于真诚地关爱每一个生命的发展。生命无限,语文教育要创造条件,激发生命的灵动与飞扬,从而使每个生命都能够创造性地、富有个性地发展,让生命之花在语文学习中尽情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