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试论小学高段有效阅读教学策略
【作者】 罗素萍
【机构】 四川省开江县新宁镇第四小学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同时,阅读也是培养学生信息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方式。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学生经过前期的训练,初步具有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和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就需革新教学模式,让学生乐于阅读,在明确的目标引导下学会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获得独特的体会和感悟。【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段;有效阅读;教学策略
【正文】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感受,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因此,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还要注重让学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转变学习方式,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能应用方法进行自主阅读,在此基础上辅以个性化的练习,以此而让学生获得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这样才能循序渐进地提高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一、多管齐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的阅读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效率。而在传统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因教师以“如何教”为中心,故而较少关注学生的兴趣培养。而在新课改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是关键所在。
(一)创设和谐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在以往的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是“照本宣科”,而学生则是被动的听,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敢大胆地质疑或提问,要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感悟和体验只能形如空中楼阁。创设和谐课堂气氛,就是要转变教学角色,让教师从讲授者的角色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在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提出问题,以此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在《窃书记》的教学中,学生看题目即提出提出了问题“‘我’为什么要窃书呢?”教师由此问题而引导学生对“我”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进行阅读,由此而理解“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而让学生对所要阅读的文本产生兴趣,在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到文本中,从而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较多,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呈现图片,也可结合学生实际而采用话题形式进行,抑或以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如《草原》的教学中,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草原,要让学生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体会草原人民热情欢迎的情景无疑是纸上谈兵。此时教师可多媒体播放配有画面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然后再以问题“课文是从哪两部分来写草原的美?”来引导学生在初读中把握“风光美”和“人情美”,从而为学生理解草原之美奠定基础。
(三)提出阅读目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教师可在导入新课后向学生明确具体的阅读目标,以此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如《老人与海鸥》的教学中,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感。本课教学重点是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在此目标引导下学生自主阅读,教师通过导学案来进行反馈,从而促进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
二、改革模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就需转变以往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学优化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主动探究,从而获得知识构建和技能培养。
(一)提出问题引导,让学生学会探究
在阅读过程中,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根据重点词句来理解作品的内涵是关键,而学生在阅读中很难把握这一点,为此,教师就需以问题为手段,引导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理解作品内涵。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教师就可以问题“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情节,然后结合“: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这时候,火柴又灭了。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等句子来引导学生进行体会。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促进知识构建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自然会遇到一些问题,而此时就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学生讨论遇到问题时给予点拨和指导。如在《彩色的翅膀》的教学中,教师以问题”当下暴雨时,战士们是怎么做的?当刮大风时,战士们是怎么做的?当严重干旱时,战士们又是怎么做的?让学生体会到战士照料小瓜如何像抚养婴儿一样不容易,从而更进一步地使学生体会到战士爱海岛的思想感情。“来引导学生讨论后,就需及时总结:战士照料小瓜如何像抚养婴儿一样不容易,从而更进一步地使学生体会到战士爱海岛的思想感情,真正感受到战士对海岛对祖国的热爱。又如在《金色的脚印》的教学中讨论“老狐狸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小狐狸”时,教师播放了《狮子王》的一个片断,让学生感悟到:动物之间也像人类一样有着不可割舍的亲情,尤其是作为父母的老狐狸对自己的孩子小狐狸非常关心和爱护。动物如此,何况人呼?通过学生的探讨、教师的点拔,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体会到: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们要和动物和睦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丽!
三、方法引导,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阅读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问题能力的重要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能限于教材的束缚,相反要以教材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利用方法进行拓展,以此来拓展阅读面,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后归纳总结方法,然后再以活动方式来组织学生展开课外阅读。
(一)引导学生把握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记叙文为主,而很多学生虽然在课堂中能很好地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一旦自己去阅读作品,往往显得不知所措。原因是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没有学会应用课堂中所学的阅读方法,故而在课外阅读中也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片面感知,在解决问题中错误也就在所难免。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内阅读过程中学会如何进行阅读和分析。以记叙文阅读教学为例,记叙文中事件是关键,而在事件中所表现的人物特点和情感则是关键,而要理解这一点则需要在把握事件的基础上结合重点句子进行,为此,在阅读中,教师就需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概括一件事的内容,在概括事件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词汇来进行体会和感悟。如《将相和》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是三个独立而完整的故事,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临危受命,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面对秦王,他审时度势,机智勇敢地与秦王周旋,最终不辱使命,赵王封他为上大夫。这就很好地表现了蔺相如这个人物特点,要分析其人物特点就需根据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如“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一句表现了蔺相如的冷静和理直气壮。
(二)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在引导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后,教师要注重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来进行巩固。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教师要注重以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开展阅读周、阅读比赛,讲故事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阅读,在阅读中理解。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教师还需注意,因学生在阅读中对文本的选择还不具有目的性,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进行选择,尤其要注重结合课堂教学而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如《穷人》阅读教学后推荐相应的表现穷人“虽家贫,但心富”的小说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总之,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固守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而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课堂,以新的理念为指导,改革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学会合作阅读,在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后能进行课外阅读,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通过层次性的练习来促进学生个体不断发展,这样才能让阅读教学更加有效,稳步推进小学高段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杨舟:新课程背景下小语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导”[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2].周涛:新课标指导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王秋燕:高年段有效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3年22期。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感受,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因此,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还要注重让学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转变学习方式,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能应用方法进行自主阅读,在此基础上辅以个性化的练习,以此而让学生获得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这样才能循序渐进地提高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一、多管齐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的阅读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效率。而在传统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因教师以“如何教”为中心,故而较少关注学生的兴趣培养。而在新课改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是关键所在。
(一)创设和谐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在以往的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是“照本宣科”,而学生则是被动的听,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敢大胆地质疑或提问,要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感悟和体验只能形如空中楼阁。创设和谐课堂气氛,就是要转变教学角色,让教师从讲授者的角色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在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提出问题,以此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在《窃书记》的教学中,学生看题目即提出提出了问题“‘我’为什么要窃书呢?”教师由此问题而引导学生对“我”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进行阅读,由此而理解“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而让学生对所要阅读的文本产生兴趣,在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到文本中,从而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较多,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呈现图片,也可结合学生实际而采用话题形式进行,抑或以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如《草原》的教学中,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草原,要让学生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体会草原人民热情欢迎的情景无疑是纸上谈兵。此时教师可多媒体播放配有画面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然后再以问题“课文是从哪两部分来写草原的美?”来引导学生在初读中把握“风光美”和“人情美”,从而为学生理解草原之美奠定基础。
(三)提出阅读目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教师可在导入新课后向学生明确具体的阅读目标,以此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如《老人与海鸥》的教学中,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感。本课教学重点是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在此目标引导下学生自主阅读,教师通过导学案来进行反馈,从而促进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
二、改革模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就需转变以往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学优化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主动探究,从而获得知识构建和技能培养。
(一)提出问题引导,让学生学会探究
在阅读过程中,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根据重点词句来理解作品的内涵是关键,而学生在阅读中很难把握这一点,为此,教师就需以问题为手段,引导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理解作品内涵。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教师就可以问题“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情节,然后结合“: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这时候,火柴又灭了。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等句子来引导学生进行体会。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促进知识构建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自然会遇到一些问题,而此时就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学生讨论遇到问题时给予点拨和指导。如在《彩色的翅膀》的教学中,教师以问题”当下暴雨时,战士们是怎么做的?当刮大风时,战士们是怎么做的?当严重干旱时,战士们又是怎么做的?让学生体会到战士照料小瓜如何像抚养婴儿一样不容易,从而更进一步地使学生体会到战士爱海岛的思想感情。“来引导学生讨论后,就需及时总结:战士照料小瓜如何像抚养婴儿一样不容易,从而更进一步地使学生体会到战士爱海岛的思想感情,真正感受到战士对海岛对祖国的热爱。又如在《金色的脚印》的教学中讨论“老狐狸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小狐狸”时,教师播放了《狮子王》的一个片断,让学生感悟到:动物之间也像人类一样有着不可割舍的亲情,尤其是作为父母的老狐狸对自己的孩子小狐狸非常关心和爱护。动物如此,何况人呼?通过学生的探讨、教师的点拔,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体会到: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们要和动物和睦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丽!
三、方法引导,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阅读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问题能力的重要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能限于教材的束缚,相反要以教材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利用方法进行拓展,以此来拓展阅读面,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后归纳总结方法,然后再以活动方式来组织学生展开课外阅读。
(一)引导学生把握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记叙文为主,而很多学生虽然在课堂中能很好地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一旦自己去阅读作品,往往显得不知所措。原因是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没有学会应用课堂中所学的阅读方法,故而在课外阅读中也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片面感知,在解决问题中错误也就在所难免。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内阅读过程中学会如何进行阅读和分析。以记叙文阅读教学为例,记叙文中事件是关键,而在事件中所表现的人物特点和情感则是关键,而要理解这一点则需要在把握事件的基础上结合重点句子进行,为此,在阅读中,教师就需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概括一件事的内容,在概括事件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词汇来进行体会和感悟。如《将相和》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是三个独立而完整的故事,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临危受命,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面对秦王,他审时度势,机智勇敢地与秦王周旋,最终不辱使命,赵王封他为上大夫。这就很好地表现了蔺相如这个人物特点,要分析其人物特点就需根据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如“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一句表现了蔺相如的冷静和理直气壮。
(二)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在引导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后,教师要注重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来进行巩固。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教师要注重以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开展阅读周、阅读比赛,讲故事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阅读,在阅读中理解。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教师还需注意,因学生在阅读中对文本的选择还不具有目的性,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进行选择,尤其要注重结合课堂教学而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如《穷人》阅读教学后推荐相应的表现穷人“虽家贫,但心富”的小说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总之,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固守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而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课堂,以新的理念为指导,改革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学会合作阅读,在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后能进行课外阅读,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通过层次性的练习来促进学生个体不断发展,这样才能让阅读教学更加有效,稳步推进小学高段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杨舟:新课程背景下小语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导”[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2].周涛:新课标指导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王秋燕:高年段有效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3年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