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评价案例分析与反思
【作者】 张 琳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示范幼儿园
【正文】 一、案例背景
我班历经三年的课题研究即将结束,从小班刚入园时,孩子们笔都不会握,到如今大班能随手愉快自信地绘画出一幅幅佳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包括线条的多样化,色彩的丰富性,画面的丰满性等表现形式,在与孩子们一同成长的过程中,我对幼儿美术活动的评价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有了自己新的感触。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指出“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得到被肯定。”而幼儿的艺术活动是极富个性的,有的作品只有他们自己才能理解,老师应少用“对、错”“像不像”来评价幼儿创造的结果。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人类的进步,是知识的源泉。因此,教育如果不能培养孩子自己开拓生活的原动力,它就失去了意义。”新《纲要》指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表达他们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倾向。”因此,老师在评价幼儿绘画作品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幼儿的求新思想。教师积极有效的评价对幼儿创造性思维会起到激励作用,也是对幼儿创造行为做出的最好回应。
二、案例描述和分析
(一)画妈妈事件
结合三八节,美术活动的内容是要求幼儿画自己的妈妈,在教学过程中,我在黑板上示范基本要领,幼儿们听的很投入,在我范画好后,我要求幼儿画自己的妈妈。幼儿们很快地拿出钩线笔和油画棒开始绘画,我班很多小朋友都画得很认真,把自己的妈妈“打扮”得很漂亮,我很为自己此次活动的成功感到高兴,因为幼儿都按老师的要求画了很“漂亮”的妈妈。正当我洋洋得意地巡回看幼儿的作品的时候,我看到石宇彤小朋友在“妈妈”的脸上画了许许多多的黑色小点点,这时我的脑子都没“转弯”,一句话直接冒了出来:“你看你,在画什么呀?你看看别人是怎么画的,漂亮妈妈被你画得一点也不好看。”当说完时,我突然发现石宇彤小朋友一脸的委屈,眼里有隐隐的泪水,我立刻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老师太不专业了,这句话说得很不恰当,赶紧给她道歉,并问她为什么要在妈妈的脸上点黑点点?她说:“我妈妈脸上有好多雀斑,她的皮肤太白了。”听了孩子的话,我打开了思绪。
(分析:在幼儿绘画过程中,教师绝不要指责孩子画得好不好,像不像,更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他们,若是这样,只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甚至使他们丧失继续画画的勇气。在上述的案例中,当石宇彤小朋友的作品与老师的要求不符合时,老师应该站在孩子的思想角度去聆听童声,解读作品,与孩子交流的语言要讲求艺术性。因为幼儿美术作品来自于独特的幼儿个体,来自于个体的生活经验,来自于个体创作时的心理状态,来自于个体表达某种需求的愿望。而这一幅“长雀斑的妈妈”正是幼儿生活经验在画中的个性表现。)
(二)老师,我觉得我画得好
一节绘画“直升飞机”的美术活动结束了,我又像往常一样,一张一张地评价幼儿的作品。这时,我拿出何睿研小朋友的作品,一个劲地表扬她画的好看:“瞧,飞机基本造型优美大方,画面整洁。”夸了她的作品后,我看见邓力炜的飞机作品,画面黑漆漆的,就把两张画拿起来对比:“你们看,哪一幅好看?”孩子们都说前一张好看。我让邓力炜也来评一评,他站起来不服气的说:“老师,我觉得我的好看,我画了跳伞的特种部队,是晚上在执行任务。”我仔细一看,画面上除了飞机,在“黑色笼罩下”,还有许多小伞兵,于是,我表扬他想象力丰富,敢于大胆的创意,同时也要求他涂色时细致一点。邓力炜小朋友听了高兴地给同桌说:“看,老师表扬我了。”
(分析:在评价幼儿作品的过程中,不要将幼儿的作品与其他同伴比较:“瞧瞧你画的不如某某小朋友好。”这样只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我们应该把幼儿的自身作为重点作“纵向比较”,肯定他的进步,也就是说,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时,要看看他是不是比以前进步了。如绘画的态度,创造力等方面综合去评价。正视幼儿的个体差异,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让优秀的孩子有更高的要求和目标,让暂时落后的幼儿也满怀希望,树立自信,促进他们经过自己的能努力去获得相应的发展,显示“自我”的存在价值。)
三、案例反思和体会
在美术活动中,有艺术的评价不仅可以引起幼儿对绘画的兴趣,还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那么怎样才能有艺术地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呢?
(一)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正如新《纲要》中所讲,在评价活动中孩子最需要的是老师的鼓励、肯定,在老师的肯定中,能使孩子充满动力和信心,而如果得不到老师得肯定的话将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挫。我们对孩子的评价以促进幼儿发展为目的,公正合理地对孩子作画时的行为习惯、构图创新、用色搭配、与人合作的态度等各方面素质进行评价。在相同的年龄阶段的孩子智力发展不可能都一般无二。有的孩子接受能力强,学得就快;有的孩子接受能力慢,相对来说也就学得差一些。因此在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时,应个别孩子个别对待。在《纲要》中也提到“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统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的比较。”因此,在评价活动中正视幼儿的个体差异,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让优秀的孩子有更高的要求和目标,让暂时落后的幼儿也满怀希望,树立自信,促进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相应的发展,显示“自我”的存在价值。
(二)幼儿评价的主体地位。
以往的教育中,对幼儿的评价似乎是教师的专利,忽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使幼儿重回到,机械接受的老路上。以幼儿为评价的主体,能激发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与成人之间,由于生活经验、思维方式的不同,使幼儿的思维与成人有很大区别,所以,在绘画过程中,也会表现出一些异于常人的作品。作为教师,在此应积极的给予帮助、支持,才能使得幼儿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的确,在评价中,一些教师往往比较重视技巧发面,对孩子们有个性、创意的东西往往忽略了,比如在上述的案例中,邓力炜小朋友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就充分表达了他独立的思想和情感。因此,为了充分调动其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我们创造了多种机会。如:“你认为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在自我评价中学会发现自己,赏析自己,表现自己,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三)评价贯穿于活动全过程
按通常惯例课程的设计中,评价是最后进行的,而在短短的几分钟里不可能对每副作品一一作出评价,只能对个别突出的作品进行评价,这会使得大多数的孩子得不到老师的指导。因此,在幼儿的美术活动过程中,老师就可以开始进行个别评价,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老师的指导。同时《纲要》中强调,“评价应自然的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进行。”在上述案例中,我们应该以欣赏的眼光去评价幼儿的作品,有时候老师一个甜甜的微笑,肯定的点点头,轻轻的抚摸孩子的头等动作也是无声的评价。总之在美术教学中,让评价伴随整个教育过程中,会使得每个孩子都能不同程度上得到老师的认可肯定后,幼儿一定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评价孩子的美术作品的目的在于,了解孩子发展的特征及作品中所反映的孩子其他身心发展的特质,对以往的教育作出反思,教师需谨慎地进行评价,调整教育中存在的不恰当之处,以使孩子得到最优化的发展。
我班历经三年的课题研究即将结束,从小班刚入园时,孩子们笔都不会握,到如今大班能随手愉快自信地绘画出一幅幅佳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包括线条的多样化,色彩的丰富性,画面的丰满性等表现形式,在与孩子们一同成长的过程中,我对幼儿美术活动的评价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有了自己新的感触。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指出“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得到被肯定。”而幼儿的艺术活动是极富个性的,有的作品只有他们自己才能理解,老师应少用“对、错”“像不像”来评价幼儿创造的结果。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人类的进步,是知识的源泉。因此,教育如果不能培养孩子自己开拓生活的原动力,它就失去了意义。”新《纲要》指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表达他们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倾向。”因此,老师在评价幼儿绘画作品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幼儿的求新思想。教师积极有效的评价对幼儿创造性思维会起到激励作用,也是对幼儿创造行为做出的最好回应。
二、案例描述和分析
(一)画妈妈事件
结合三八节,美术活动的内容是要求幼儿画自己的妈妈,在教学过程中,我在黑板上示范基本要领,幼儿们听的很投入,在我范画好后,我要求幼儿画自己的妈妈。幼儿们很快地拿出钩线笔和油画棒开始绘画,我班很多小朋友都画得很认真,把自己的妈妈“打扮”得很漂亮,我很为自己此次活动的成功感到高兴,因为幼儿都按老师的要求画了很“漂亮”的妈妈。正当我洋洋得意地巡回看幼儿的作品的时候,我看到石宇彤小朋友在“妈妈”的脸上画了许许多多的黑色小点点,这时我的脑子都没“转弯”,一句话直接冒了出来:“你看你,在画什么呀?你看看别人是怎么画的,漂亮妈妈被你画得一点也不好看。”当说完时,我突然发现石宇彤小朋友一脸的委屈,眼里有隐隐的泪水,我立刻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老师太不专业了,这句话说得很不恰当,赶紧给她道歉,并问她为什么要在妈妈的脸上点黑点点?她说:“我妈妈脸上有好多雀斑,她的皮肤太白了。”听了孩子的话,我打开了思绪。
(分析:在幼儿绘画过程中,教师绝不要指责孩子画得好不好,像不像,更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他们,若是这样,只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甚至使他们丧失继续画画的勇气。在上述的案例中,当石宇彤小朋友的作品与老师的要求不符合时,老师应该站在孩子的思想角度去聆听童声,解读作品,与孩子交流的语言要讲求艺术性。因为幼儿美术作品来自于独特的幼儿个体,来自于个体的生活经验,来自于个体创作时的心理状态,来自于个体表达某种需求的愿望。而这一幅“长雀斑的妈妈”正是幼儿生活经验在画中的个性表现。)
(二)老师,我觉得我画得好
一节绘画“直升飞机”的美术活动结束了,我又像往常一样,一张一张地评价幼儿的作品。这时,我拿出何睿研小朋友的作品,一个劲地表扬她画的好看:“瞧,飞机基本造型优美大方,画面整洁。”夸了她的作品后,我看见邓力炜的飞机作品,画面黑漆漆的,就把两张画拿起来对比:“你们看,哪一幅好看?”孩子们都说前一张好看。我让邓力炜也来评一评,他站起来不服气的说:“老师,我觉得我的好看,我画了跳伞的特种部队,是晚上在执行任务。”我仔细一看,画面上除了飞机,在“黑色笼罩下”,还有许多小伞兵,于是,我表扬他想象力丰富,敢于大胆的创意,同时也要求他涂色时细致一点。邓力炜小朋友听了高兴地给同桌说:“看,老师表扬我了。”
(分析:在评价幼儿作品的过程中,不要将幼儿的作品与其他同伴比较:“瞧瞧你画的不如某某小朋友好。”这样只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我们应该把幼儿的自身作为重点作“纵向比较”,肯定他的进步,也就是说,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时,要看看他是不是比以前进步了。如绘画的态度,创造力等方面综合去评价。正视幼儿的个体差异,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让优秀的孩子有更高的要求和目标,让暂时落后的幼儿也满怀希望,树立自信,促进他们经过自己的能努力去获得相应的发展,显示“自我”的存在价值。)
三、案例反思和体会
在美术活动中,有艺术的评价不仅可以引起幼儿对绘画的兴趣,还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那么怎样才能有艺术地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呢?
(一)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正如新《纲要》中所讲,在评价活动中孩子最需要的是老师的鼓励、肯定,在老师的肯定中,能使孩子充满动力和信心,而如果得不到老师得肯定的话将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挫。我们对孩子的评价以促进幼儿发展为目的,公正合理地对孩子作画时的行为习惯、构图创新、用色搭配、与人合作的态度等各方面素质进行评价。在相同的年龄阶段的孩子智力发展不可能都一般无二。有的孩子接受能力强,学得就快;有的孩子接受能力慢,相对来说也就学得差一些。因此在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时,应个别孩子个别对待。在《纲要》中也提到“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统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的比较。”因此,在评价活动中正视幼儿的个体差异,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让优秀的孩子有更高的要求和目标,让暂时落后的幼儿也满怀希望,树立自信,促进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相应的发展,显示“自我”的存在价值。
(二)幼儿评价的主体地位。
以往的教育中,对幼儿的评价似乎是教师的专利,忽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使幼儿重回到,机械接受的老路上。以幼儿为评价的主体,能激发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与成人之间,由于生活经验、思维方式的不同,使幼儿的思维与成人有很大区别,所以,在绘画过程中,也会表现出一些异于常人的作品。作为教师,在此应积极的给予帮助、支持,才能使得幼儿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的确,在评价中,一些教师往往比较重视技巧发面,对孩子们有个性、创意的东西往往忽略了,比如在上述的案例中,邓力炜小朋友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就充分表达了他独立的思想和情感。因此,为了充分调动其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我们创造了多种机会。如:“你认为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在自我评价中学会发现自己,赏析自己,表现自己,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三)评价贯穿于活动全过程
按通常惯例课程的设计中,评价是最后进行的,而在短短的几分钟里不可能对每副作品一一作出评价,只能对个别突出的作品进行评价,这会使得大多数的孩子得不到老师的指导。因此,在幼儿的美术活动过程中,老师就可以开始进行个别评价,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老师的指导。同时《纲要》中强调,“评价应自然的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进行。”在上述案例中,我们应该以欣赏的眼光去评价幼儿的作品,有时候老师一个甜甜的微笑,肯定的点点头,轻轻的抚摸孩子的头等动作也是无声的评价。总之在美术教学中,让评价伴随整个教育过程中,会使得每个孩子都能不同程度上得到老师的认可肯定后,幼儿一定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评价孩子的美术作品的目的在于,了解孩子发展的特征及作品中所反映的孩子其他身心发展的特质,对以往的教育作出反思,教师需谨慎地进行评价,调整教育中存在的不恰当之处,以使孩子得到最优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