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教学“读”占鳌头
【作者】 谢 钰
【机构】 湖南省祁阳县龙山街道龙山完全小学
【摘要】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毋庸置疑,读书是学生学习语言、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读书,喜爱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阅读;多元引导;提高效益
【正文】
诚如张田若先生所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语言积累的过程。”那么该如何做到正确有效的阅读教学,笔者从以几方面试谈自己的看法。
一、“读”好预习,提高学习效率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预习这项规定必须是学生实做的工作”,由此可见预习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换言之,语文教学其实就是在无形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教师不再是一味地授之以鱼,而应该转换为授之以渔。本学年笔者任教三年级的语文,第二学期上接低年级,下连高年级,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具有过渡性的特点。这学段的学生基本上克服了在刚接触到阅读课文学习时的困难,懂得了预习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如“一读文章写什么,二读画出生字词,三想四查通词意,不懂之处加标记。”等。教师无需再从读书的姿势到读书的要求逐步指导,学生也养成“不懂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诚然,对于文本的阅读,中年级的学生能够自己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也能简单地对课文内容或故事情节或对人物的初步印象进行简单的描述,但是对整篇课文的概括和提炼能力及质疑能力还有待提高。基于以上问题,为有效地让学生摆脱一种无目的、无条理的混乱状态,我根据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不同要求做出如下预习要求。
1、精读课文。⑴、摘录课文中你认为要提醒大家的生字,抄写生字并给生字组词。⑵、读懂这篇课文是写什么的文章。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⑶、用“?”表示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⑷、阅读《小学语文同步阅读》、《小学语文词语手册》里跟本课有关的内容,也可以上网查找与文章内容相关的知识相关的知识。
2、略读课文。⑴、把课文读通顺。⑵、读懂这篇课文是写什么的文章。试着回答学习提示中的问题。⑶、阅读“资料袋”,查找其它跟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
在预习过程中,若做到充分的读,广泛的读,对于语文学习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读”好插图,提高学习能力
插图在语文教材中具有形象、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充分利用插图这一生动的教材,培养学生理解、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笔者认为结合插图理解课文是课文插图最明显的作用,首先教师可利用插图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如我在教学《惊弓之鸟》时,先指导学生看图:这幅插图共有多少人?从他们的衣着可以看出他们是什么时代的人?在这里干什么?为什么手里握有弓却没见到弦?这只大雁和他们有什么关系?课文题目叫《惊弓之鸟》,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呢?由于学生都有好奇心强的心理,可以较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课文内容上来,也为掌握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再次,观察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一幅图上的事物,只有展开联想才能真正体现作者作画的意图和情感。如观察《可贵的沉默》一画,从孩子们欢呼雀跃,高举的小手,可以联想到孩子们这时脑袋瓜一定在搜索着过生日时的画面;从孩子们那满脸像犯了错误的神色之中,可以联想到孩子们这时的愧疚之情,以及在思考如何得知父母生日的画面。这两幅图的对比体会出孩子们不仅感受到了爱,还懂得如何去爱别人。因此,让学生在细致观察和欣赏的基础上,再认真反复地体会作者作画的意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丰富的情感。做到以上几点,再加上那郎朗的读书声,那将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读”好文本,提高语文素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读文本,就是让学生在朗读中潜移默化,领悟文本的思想内容,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会情感,并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主地进行阅读。
首先,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应摒弃“喧宾夺主”朗读形式,即在课堂上,学生未开口朗读,教师就绘声绘色地读起课文。指导学生朗读时,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就应该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中,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背后所蕴涵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品析自己喜欢的词句。除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满怀感情地读,读出文句中的情感、意境等。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才能随着作者的心里路程心领神会。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其次,“放任自流”的朗读方式也不可取。让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等等。教师一说完类似的话,学生立即顾自低头读起课文来。所有的孩子都在轻声读课文,千篇一律。试想这固然是一种张扬个性的读书好方法,可学生还未掌握几种读书方式时,便毫无目的地跟着感觉走,其教学效果肯定不佳。
最后,不可让朗读时间“昙花一现”。不要让朗读流于一种形式。为了让学生对朗读有兴趣,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时,可根据不同的内容,做到花样百出。童话可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散文可采用配乐朗读的方式设情境;对话多的文章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练口才;介绍事物的文章,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理解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交融的氛围,让学生朗读时全心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同时通过领读、范读、赛读、演读、自由读等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这在无形之中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且给予学生朗读时间上的保证。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这阅读三部曲,以“读”为本,方法到位,定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吕碧霞. 创新教学策略为小学语文阅读加油助力[J].语文天地,2015(12).
[2]庄丰收.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6(08).
诚如张田若先生所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语言积累的过程。”那么该如何做到正确有效的阅读教学,笔者从以几方面试谈自己的看法。
一、“读”好预习,提高学习效率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预习这项规定必须是学生实做的工作”,由此可见预习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换言之,语文教学其实就是在无形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教师不再是一味地授之以鱼,而应该转换为授之以渔。本学年笔者任教三年级的语文,第二学期上接低年级,下连高年级,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具有过渡性的特点。这学段的学生基本上克服了在刚接触到阅读课文学习时的困难,懂得了预习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如“一读文章写什么,二读画出生字词,三想四查通词意,不懂之处加标记。”等。教师无需再从读书的姿势到读书的要求逐步指导,学生也养成“不懂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诚然,对于文本的阅读,中年级的学生能够自己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也能简单地对课文内容或故事情节或对人物的初步印象进行简单的描述,但是对整篇课文的概括和提炼能力及质疑能力还有待提高。基于以上问题,为有效地让学生摆脱一种无目的、无条理的混乱状态,我根据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不同要求做出如下预习要求。
1、精读课文。⑴、摘录课文中你认为要提醒大家的生字,抄写生字并给生字组词。⑵、读懂这篇课文是写什么的文章。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⑶、用“?”表示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⑷、阅读《小学语文同步阅读》、《小学语文词语手册》里跟本课有关的内容,也可以上网查找与文章内容相关的知识相关的知识。
2、略读课文。⑴、把课文读通顺。⑵、读懂这篇课文是写什么的文章。试着回答学习提示中的问题。⑶、阅读“资料袋”,查找其它跟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
在预习过程中,若做到充分的读,广泛的读,对于语文学习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读”好插图,提高学习能力
插图在语文教材中具有形象、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充分利用插图这一生动的教材,培养学生理解、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笔者认为结合插图理解课文是课文插图最明显的作用,首先教师可利用插图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如我在教学《惊弓之鸟》时,先指导学生看图:这幅插图共有多少人?从他们的衣着可以看出他们是什么时代的人?在这里干什么?为什么手里握有弓却没见到弦?这只大雁和他们有什么关系?课文题目叫《惊弓之鸟》,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呢?由于学生都有好奇心强的心理,可以较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课文内容上来,也为掌握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再次,观察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一幅图上的事物,只有展开联想才能真正体现作者作画的意图和情感。如观察《可贵的沉默》一画,从孩子们欢呼雀跃,高举的小手,可以联想到孩子们这时脑袋瓜一定在搜索着过生日时的画面;从孩子们那满脸像犯了错误的神色之中,可以联想到孩子们这时的愧疚之情,以及在思考如何得知父母生日的画面。这两幅图的对比体会出孩子们不仅感受到了爱,还懂得如何去爱别人。因此,让学生在细致观察和欣赏的基础上,再认真反复地体会作者作画的意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丰富的情感。做到以上几点,再加上那郎朗的读书声,那将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读”好文本,提高语文素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读文本,就是让学生在朗读中潜移默化,领悟文本的思想内容,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会情感,并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主地进行阅读。
首先,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应摒弃“喧宾夺主”朗读形式,即在课堂上,学生未开口朗读,教师就绘声绘色地读起课文。指导学生朗读时,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就应该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中,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背后所蕴涵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品析自己喜欢的词句。除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满怀感情地读,读出文句中的情感、意境等。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才能随着作者的心里路程心领神会。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其次,“放任自流”的朗读方式也不可取。让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等等。教师一说完类似的话,学生立即顾自低头读起课文来。所有的孩子都在轻声读课文,千篇一律。试想这固然是一种张扬个性的读书好方法,可学生还未掌握几种读书方式时,便毫无目的地跟着感觉走,其教学效果肯定不佳。
最后,不可让朗读时间“昙花一现”。不要让朗读流于一种形式。为了让学生对朗读有兴趣,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时,可根据不同的内容,做到花样百出。童话可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散文可采用配乐朗读的方式设情境;对话多的文章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练口才;介绍事物的文章,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理解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交融的氛围,让学生朗读时全心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同时通过领读、范读、赛读、演读、自由读等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这在无形之中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且给予学生朗读时间上的保证。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这阅读三部曲,以“读”为本,方法到位,定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吕碧霞. 创新教学策略为小学语文阅读加油助力[J].语文天地,2015(12).
[2]庄丰收.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