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试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
【作者】 1、赵 薇 2、左 燕
【机构】 1.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岩脚镇木贡小学; 2.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岩脚镇胡家寨小学
【正文】《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提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要求与思路:“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何谓课程资源?指的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课程资源的分类方法很多,笔者今天要阐述的是按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而分的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凡是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课程资源。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
就当前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而言,教材是最基本的、必备的课程资源。但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我们应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
我们农村小学教师认识到:农村是一个广阔而又狭隘的天地。其广阔在于大自然的山川、河流、四季草木的变化;其狭隘在于农村学生不能亲身体会都市生活,更不可能体会到现代化的进程。他们亲自参加生产劳动而不知幼儿园里学的什么,幼儿园是什么样!他们只知道乡村坑坑洼洼的泥路而不知斑马线是什么样的、起什么作用,……
基于对农村教育、农村学生的分析、思考,笔者认为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发和利用。
一、让课程走进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前农村的教学多半是照本宣科、呆板,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了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语文教育脱离生活,是传统语文教育的根本症结所在。它人为地割裂了语文与生活的天然联系,造成了语文教育内容的封闭和狭隘,教学过程的机械和呆板、教学目的的单一和浅俗。现代课程理念认为,学生自己学到的和教育者试图带给他们的一切,都是课程;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及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音像资料、网络资料、风俗习惯、文史故事、时事新闻、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等。并且,学生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一员,他们首先接触的是生活世界,而不是科学世界。因此,学校教育不能和生活脱节,如果学校教育远离了生活这个大课堂,就意味着失去了课程的另一半世界。
语文学习更是和生活息息相通,天然地和生活联系在一起。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语文跟别的科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所以,语文教育理应回归和顺应它与生活的联系,向广阔的生活开放,教师还要有意识地以语文课堂为轴心,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向生活的相关领域拓展,让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做到课内学习与课外生活紧密结合,使语文教学形成一个辐射型的整体网络结构。语文学习如果脱离了生活,就会因过于抽象与理性而变得枯燥乏味和空洞无物,与儿童个性发展相违背。如果语文学习与儿童生活相结合,就会变得生动有趣,极易牵动学生的心灵,学习的效果不言而喻。
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让课堂走进生活呢?
1.创设生活化的情景,使语文学习回归生活
人类语言的源泉是生活,儿童入学前学会说话,都是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学会的。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激活生活体验的过程。同时,生活的体验又能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语文学习的内容,生活的体验越丰富,对语文学习内容的解读就越深刻。因此,教师教学中应尽量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景,使语文学习回归生活,无论听、说、读、写,都应如此。
2.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增加学生体验生活的机会
(1)课向生活开放。教材内容来源于生活,课本是生活的记录。如果学生课前对来源于生活的课本内容有了感性的了解,有直接的体验,那么,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儿童来说,将特别有利于其对文本的学习。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提前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浏览、搜集资料等实践活动。
(2)课中再现生活。课堂学习应该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学生能从中获得生活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并在这里体会生活的苦与乐,感受生活的悲与喜。教学时,借助于情景的创设,再现语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能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验情感,激发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演示、表演等活动都是再现生活的常用方式。
(3)课后向生活延伸。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对问题的探究又是不断深化的,同时由于教学的过程的生成性,新的问题和新的学习需要将不断产生,这就要求教师还要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后生活的联系,使课堂教学不断向课后生活延伸拓展。语文学习向课后生活延伸拓展有多种多样的方式。
二、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生活有多丰富,语文学习就有多丰富。如何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呢?
第一,应充分发掘教师自身的资源。教师自身的课程资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古话说“为人师表”,即:教师在做人处事方面给学生作表率;二是教师的视野和能力影响着学生的视野和能力。只有教师自身能力高,才能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第二,充分发挥学生本身的课程资源。学生本身的知识与经验不仅对他本人的成长起重要作用,对同伴也是一种资源。通过交流与倾听,从同伴那里获得信息和启示,进而丰富个体的情感和认识,在交互中整合,在交往中达到探索生命的意义,创造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生命活动的目的。
第三,发掘学生生活世界中的课程资源。学生生活世界中的课程资源既有校内课程资源,也有校外课程资源,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综上所述,只有因地制宜地把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让课堂走进生活,使课堂生活化,开阔师生视野,才能适应我国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何谓课程资源?指的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课程资源的分类方法很多,笔者今天要阐述的是按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而分的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凡是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课程资源。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
就当前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而言,教材是最基本的、必备的课程资源。但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我们应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
我们农村小学教师认识到:农村是一个广阔而又狭隘的天地。其广阔在于大自然的山川、河流、四季草木的变化;其狭隘在于农村学生不能亲身体会都市生活,更不可能体会到现代化的进程。他们亲自参加生产劳动而不知幼儿园里学的什么,幼儿园是什么样!他们只知道乡村坑坑洼洼的泥路而不知斑马线是什么样的、起什么作用,……
基于对农村教育、农村学生的分析、思考,笔者认为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发和利用。
一、让课程走进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前农村的教学多半是照本宣科、呆板,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了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语文教育脱离生活,是传统语文教育的根本症结所在。它人为地割裂了语文与生活的天然联系,造成了语文教育内容的封闭和狭隘,教学过程的机械和呆板、教学目的的单一和浅俗。现代课程理念认为,学生自己学到的和教育者试图带给他们的一切,都是课程;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及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音像资料、网络资料、风俗习惯、文史故事、时事新闻、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等。并且,学生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一员,他们首先接触的是生活世界,而不是科学世界。因此,学校教育不能和生活脱节,如果学校教育远离了生活这个大课堂,就意味着失去了课程的另一半世界。
语文学习更是和生活息息相通,天然地和生活联系在一起。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语文跟别的科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所以,语文教育理应回归和顺应它与生活的联系,向广阔的生活开放,教师还要有意识地以语文课堂为轴心,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向生活的相关领域拓展,让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做到课内学习与课外生活紧密结合,使语文教学形成一个辐射型的整体网络结构。语文学习如果脱离了生活,就会因过于抽象与理性而变得枯燥乏味和空洞无物,与儿童个性发展相违背。如果语文学习与儿童生活相结合,就会变得生动有趣,极易牵动学生的心灵,学习的效果不言而喻。
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让课堂走进生活呢?
1.创设生活化的情景,使语文学习回归生活
人类语言的源泉是生活,儿童入学前学会说话,都是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学会的。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激活生活体验的过程。同时,生活的体验又能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语文学习的内容,生活的体验越丰富,对语文学习内容的解读就越深刻。因此,教师教学中应尽量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景,使语文学习回归生活,无论听、说、读、写,都应如此。
2.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增加学生体验生活的机会
(1)课向生活开放。教材内容来源于生活,课本是生活的记录。如果学生课前对来源于生活的课本内容有了感性的了解,有直接的体验,那么,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儿童来说,将特别有利于其对文本的学习。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提前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浏览、搜集资料等实践活动。
(2)课中再现生活。课堂学习应该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学生能从中获得生活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并在这里体会生活的苦与乐,感受生活的悲与喜。教学时,借助于情景的创设,再现语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能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验情感,激发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演示、表演等活动都是再现生活的常用方式。
(3)课后向生活延伸。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对问题的探究又是不断深化的,同时由于教学的过程的生成性,新的问题和新的学习需要将不断产生,这就要求教师还要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后生活的联系,使课堂教学不断向课后生活延伸拓展。语文学习向课后生活延伸拓展有多种多样的方式。
二、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生活有多丰富,语文学习就有多丰富。如何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呢?
第一,应充分发掘教师自身的资源。教师自身的课程资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古话说“为人师表”,即:教师在做人处事方面给学生作表率;二是教师的视野和能力影响着学生的视野和能力。只有教师自身能力高,才能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第二,充分发挥学生本身的课程资源。学生本身的知识与经验不仅对他本人的成长起重要作用,对同伴也是一种资源。通过交流与倾听,从同伴那里获得信息和启示,进而丰富个体的情感和认识,在交互中整合,在交往中达到探索生命的意义,创造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生命活动的目的。
第三,发掘学生生活世界中的课程资源。学生生活世界中的课程资源既有校内课程资源,也有校外课程资源,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综上所述,只有因地制宜地把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让课堂走进生活,使课堂生活化,开阔师生视野,才能适应我国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