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初中化学复习思路和方法
【作者】 高 洁
【机构】 重庆市钢城实验学校
【摘要】本文针对初中阶段化学复习课不易上好,复习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来谈如何提高初中化学复习的方法。笔者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师生交往及课后延续、创新复习模式等方面展开实践研究,来提出几点提高化学复习有效性的方法和心得。【关键词】化学复习;高效课堂;关注;学生策略
【正文】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教学效果,是教师一直追求的目标。在新课标背景下,只有进一步提高复习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做到达到新课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要求。
化学复习是使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化学知识的重要方式。总复习阶段正是站在新的高度上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深化认识、综合运用,并在复习中形成技能,掌握策略的阶段。因此,总复习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在复习时,教师的一切努力都要落实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参与复习,方可能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探索提高化学复习的有效性教学方法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是提高初中化学复习的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曾看过一位教育专家针对中国的教育提出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方法:重基础、重自学、重方法、重资源。我认为这四重很是贴切实际的,教学重基础,复习还要重基础,这是无可厚非的。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双基”,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化学教学质量有突破性提高。
那么,如何在实践中提高初中化学复习的有效性呢?一是备好每一节复习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二是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调整复习策略。三是教师要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勇于检查无效性或低效性教学行为。四是教师提高自己课堂提问的艺术,研究针对学生复习的练习策略、解题策略。我在做好这几个方面的同时,还尝试了以下策略:
一、明确目标,夯实基础,事半功倍
首先要认真研读《化学课程标准》,这是命题组的专家们中考命题的依据。通过研读《课标》,可以明确考试的具体范围、内容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地“超标”、“拔高”、“拓展”。复习时十分重要的一点是通读课本。临到中考,如果没有完整系统地看一遍课本,没有对知识进行归纳、梳理,没有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样的复习等于没有复习。其实,中考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依据课本内容编制而成的,课本中的习题、例题、实验、插图、阅读资料等常被用作编题的素材,所以,学生在考前一定要仔细通读课本,必要时还可自己写出阅读总结,回归课本,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作为载体学好,这是获得高分的必经之路。如,对于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复习,除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知道其反映的是何种现象或事物的本质属性外,还要进一步与相近的概念进行比较,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同时按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分类归纳整理,辅之以必要的实例佐证。
化学用语是基石,工具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则是钢筋、水泥,应下工夫背、记和训练,像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酸碱盐溶解性表、化合价、质量守恒、反应类型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等都应熟练地掌握。再如,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由于点多、面广、量大,复习时很难形成系统,可按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的顺序,从个别到一般进行立体式的小结,并与典型实验密切挂钩。
总之,前两轮的复习一定要做到:一手抓理解,一手抓应用;一边捋知识点,一边将分散繁杂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使其系统化,并找出其中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脉络清晰、主线突出的知识网络,最重要的是,要将上述网络化的知识灵活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努力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立体的知识树,最终达到运用自如。
二、联系实际,关注热点,强化思维
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很多都是中考的热点问题,如环境保护与水污染问题,包括大气污染、臭氧空洞、酸雨、温室效应、白色污染;能源危机与开发新能源问题;防火、防爆、防毒等安全知识;流行疾病的预防;维生素、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等知识,以及科学新发现、新技术等。这类题目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实用性,既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灵活应用,又培养了学生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和品质,还体现了化学这门学科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的时代主题。所以,考生应密切关注这些方面的信息,经常与所学化学知识联系,适当地进行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做到应对自如,得心应手。
三、关注实验,总结规律,突破探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化学实验已成为中考化学命题的热点,除实验基本技能如仪器辨别、基本操作、气体的发生与收集、混合物分离、常见物质的检验等仍为必考的内容外,探究型实验题已成为近几年中考的热点,建议教师充分挖掘课本上的探究题材,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按假设或猜想设计验证方案的思路,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期熟悉解答要领。装置的变通性最能考验学生的应变能力,教师可以借鉴近几年外省市的同类题目,认真分析此类题目的特点,总结这类题目的解题规律,熟悉此类试题“猜想假设——―实验探究——―验证结论”的探究型试题命题方式,举一反三。千万不要将思维固化在那些“经典”的答案上。
四、关注学生的作业反馈与评价
复习的过程中讲与练相结合,要发挥试卷的最大化作用,还要关注学生试卷的订正,补缺工作,每个学生都建立一本错题集,把做错的题目抄下来,用红颜色的笔把分析过程写下来,再把正确的解题过程做一遍,以便加深印象和逐步形成正确的解法,分析错误解法的根本原因是知识性的错误,还是思维方法的错误。老师将学生普遍做错的题目整理起来,再找同类型的题目做针对性的训练。这个过程是学生再学习,再认识,再总结,再提高的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更加牢固,这是提高化学复习有效性的根本。多年来我坚持对每一位学生的作业及时批改,作业中出现的错误逐一加以点评、辅导。对于作业中有创新的地方,我会在旁边写:“Good!”以表示欣赏和鼓励。对于后进生的作业,我更是像寻金子般去发现作业中一丝一毫值得表扬地方,我总会在旁边写上“Good!加油!”、“你真棒!加油!”,这样不断的鼓励他们继续努力,逐渐提高对他们要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从作业中反馈的信息来指导复习教学工作。
特别是在最后冲刺阶段,我们更应该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提醒学生“理一理”
初三学习的任务是繁重的,复习中,化学的练习已做得不少,但我们应当静心地整理一下基础内容,因为考试中基础知识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主要的基础知识大致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分辨;基本化学反应类型(含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的判断;各种液体中哪一种是或不是溶液;溶液、溶剂和溶质的区分;原子和元素的区别以及各自适用的背景;原子和分子的共性和区别;一些化学物质(氧气、氢气、炭、二氧化碳、石灰水、碳酸钙、铁、硫酸铜晶体或溶液等)在发生变化时所伴随的现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规范问题(量筒的读数、固体的取用、液体的倾倒和滴加、天平的物码位置、加热操作、气体收集装置等);溶液的酸碱性及pH;一些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等。
对于这些问题,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更应该引起重视,因为考试无论怎样变革,考前整理一下这些基础内容,能使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些化学基础知识,使学生在考试中自信心得到提高,有利你顺利通过考试。
第二、提醒学生多“想一想”
除了上述的“理一理”,我们同学还要做到勤于思考。如果学习中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和比较,就会割裂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只是生吞活剥,这样反而加重了学习的负担,使学习变得苍白无趣。
因此,提醒我们的学生在整理知识时,一定要注意知识网络的建立,并要多想想“为什么”。如在物质的结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方面。要让我们的学生建立这种思维,即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性质;有什么样的性质,就有什么用途。经验告诉我们:从物质的用途也能推断出其性质,再推断到物质的结构。
还有,我们学生应当建立实验探究的思维模式。一项探究活动,往往包含着这三个层面的问题:假设;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手段或采用什么化学试剂和由此而可能出现的现象;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或应当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当然,这些思维模式,都离不开化学基础知识,所以,只有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将所学的知识变得有血有肉,我们的综合能力也才能得到增强。
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大多数化学知识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鲜活的例证。所以我们做教师的一定要好好分析教材、好好分析生活、好好引导学生去学好化学;我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运用了以上方法,使得一些化学知识在娱乐中、在应用中、在不知不觉中被掌握好了;没有死记硬背的枯燥;也没有反复演练的厌倦;只是经历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实际应用。现在上复习课时,学生们会分析和解决问题了,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考试会战;学生们可精神了,人人跃跃欲试!个个摩拳擦掌!
参考文献:
[1]高文 《教学模式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
[2]孙秀伟 新课改我们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02期
[3]《化学教学论》 刘知新 高等教育出版社
[4]钟启泉、李雁冰 《课程设计基础》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年6月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教学效果,是教师一直追求的目标。在新课标背景下,只有进一步提高复习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做到达到新课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要求。
化学复习是使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化学知识的重要方式。总复习阶段正是站在新的高度上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深化认识、综合运用,并在复习中形成技能,掌握策略的阶段。因此,总复习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在复习时,教师的一切努力都要落实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参与复习,方可能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探索提高化学复习的有效性教学方法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是提高初中化学复习的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曾看过一位教育专家针对中国的教育提出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方法:重基础、重自学、重方法、重资源。我认为这四重很是贴切实际的,教学重基础,复习还要重基础,这是无可厚非的。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双基”,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化学教学质量有突破性提高。
那么,如何在实践中提高初中化学复习的有效性呢?一是备好每一节复习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二是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调整复习策略。三是教师要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勇于检查无效性或低效性教学行为。四是教师提高自己课堂提问的艺术,研究针对学生复习的练习策略、解题策略。我在做好这几个方面的同时,还尝试了以下策略:
一、明确目标,夯实基础,事半功倍
首先要认真研读《化学课程标准》,这是命题组的专家们中考命题的依据。通过研读《课标》,可以明确考试的具体范围、内容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地“超标”、“拔高”、“拓展”。复习时十分重要的一点是通读课本。临到中考,如果没有完整系统地看一遍课本,没有对知识进行归纳、梳理,没有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样的复习等于没有复习。其实,中考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依据课本内容编制而成的,课本中的习题、例题、实验、插图、阅读资料等常被用作编题的素材,所以,学生在考前一定要仔细通读课本,必要时还可自己写出阅读总结,回归课本,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作为载体学好,这是获得高分的必经之路。如,对于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复习,除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知道其反映的是何种现象或事物的本质属性外,还要进一步与相近的概念进行比较,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同时按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分类归纳整理,辅之以必要的实例佐证。
化学用语是基石,工具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则是钢筋、水泥,应下工夫背、记和训练,像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酸碱盐溶解性表、化合价、质量守恒、反应类型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等都应熟练地掌握。再如,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由于点多、面广、量大,复习时很难形成系统,可按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的顺序,从个别到一般进行立体式的小结,并与典型实验密切挂钩。
总之,前两轮的复习一定要做到:一手抓理解,一手抓应用;一边捋知识点,一边将分散繁杂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使其系统化,并找出其中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脉络清晰、主线突出的知识网络,最重要的是,要将上述网络化的知识灵活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努力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立体的知识树,最终达到运用自如。
二、联系实际,关注热点,强化思维
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很多都是中考的热点问题,如环境保护与水污染问题,包括大气污染、臭氧空洞、酸雨、温室效应、白色污染;能源危机与开发新能源问题;防火、防爆、防毒等安全知识;流行疾病的预防;维生素、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等知识,以及科学新发现、新技术等。这类题目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实用性,既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灵活应用,又培养了学生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和品质,还体现了化学这门学科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的时代主题。所以,考生应密切关注这些方面的信息,经常与所学化学知识联系,适当地进行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做到应对自如,得心应手。
三、关注实验,总结规律,突破探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化学实验已成为中考化学命题的热点,除实验基本技能如仪器辨别、基本操作、气体的发生与收集、混合物分离、常见物质的检验等仍为必考的内容外,探究型实验题已成为近几年中考的热点,建议教师充分挖掘课本上的探究题材,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按假设或猜想设计验证方案的思路,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期熟悉解答要领。装置的变通性最能考验学生的应变能力,教师可以借鉴近几年外省市的同类题目,认真分析此类题目的特点,总结这类题目的解题规律,熟悉此类试题“猜想假设——―实验探究——―验证结论”的探究型试题命题方式,举一反三。千万不要将思维固化在那些“经典”的答案上。
四、关注学生的作业反馈与评价
复习的过程中讲与练相结合,要发挥试卷的最大化作用,还要关注学生试卷的订正,补缺工作,每个学生都建立一本错题集,把做错的题目抄下来,用红颜色的笔把分析过程写下来,再把正确的解题过程做一遍,以便加深印象和逐步形成正确的解法,分析错误解法的根本原因是知识性的错误,还是思维方法的错误。老师将学生普遍做错的题目整理起来,再找同类型的题目做针对性的训练。这个过程是学生再学习,再认识,再总结,再提高的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更加牢固,这是提高化学复习有效性的根本。多年来我坚持对每一位学生的作业及时批改,作业中出现的错误逐一加以点评、辅导。对于作业中有创新的地方,我会在旁边写:“Good!”以表示欣赏和鼓励。对于后进生的作业,我更是像寻金子般去发现作业中一丝一毫值得表扬地方,我总会在旁边写上“Good!加油!”、“你真棒!加油!”,这样不断的鼓励他们继续努力,逐渐提高对他们要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从作业中反馈的信息来指导复习教学工作。
特别是在最后冲刺阶段,我们更应该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提醒学生“理一理”
初三学习的任务是繁重的,复习中,化学的练习已做得不少,但我们应当静心地整理一下基础内容,因为考试中基础知识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主要的基础知识大致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分辨;基本化学反应类型(含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的判断;各种液体中哪一种是或不是溶液;溶液、溶剂和溶质的区分;原子和元素的区别以及各自适用的背景;原子和分子的共性和区别;一些化学物质(氧气、氢气、炭、二氧化碳、石灰水、碳酸钙、铁、硫酸铜晶体或溶液等)在发生变化时所伴随的现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规范问题(量筒的读数、固体的取用、液体的倾倒和滴加、天平的物码位置、加热操作、气体收集装置等);溶液的酸碱性及pH;一些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等。
对于这些问题,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更应该引起重视,因为考试无论怎样变革,考前整理一下这些基础内容,能使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些化学基础知识,使学生在考试中自信心得到提高,有利你顺利通过考试。
第二、提醒学生多“想一想”
除了上述的“理一理”,我们同学还要做到勤于思考。如果学习中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和比较,就会割裂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只是生吞活剥,这样反而加重了学习的负担,使学习变得苍白无趣。
因此,提醒我们的学生在整理知识时,一定要注意知识网络的建立,并要多想想“为什么”。如在物质的结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方面。要让我们的学生建立这种思维,即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性质;有什么样的性质,就有什么用途。经验告诉我们:从物质的用途也能推断出其性质,再推断到物质的结构。
还有,我们学生应当建立实验探究的思维模式。一项探究活动,往往包含着这三个层面的问题:假设;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手段或采用什么化学试剂和由此而可能出现的现象;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或应当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当然,这些思维模式,都离不开化学基础知识,所以,只有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将所学的知识变得有血有肉,我们的综合能力也才能得到增强。
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大多数化学知识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鲜活的例证。所以我们做教师的一定要好好分析教材、好好分析生活、好好引导学生去学好化学;我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运用了以上方法,使得一些化学知识在娱乐中、在应用中、在不知不觉中被掌握好了;没有死记硬背的枯燥;也没有反复演练的厌倦;只是经历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实际应用。现在上复习课时,学生们会分析和解决问题了,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考试会战;学生们可精神了,人人跃跃欲试!个个摩拳擦掌!
参考文献:
[1]高文 《教学模式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
[2]孙秀伟 新课改我们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02期
[3]《化学教学论》 刘知新 高等教育出版社
[4]钟启泉、李雁冰 《课程设计基础》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