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地理问题探究教学的思考

【作者】 许宜晓

【机构】 广西德保县高级中学

【摘要】地理问题探究就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教师诱发,学生生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教师加以引导和指导,学生明确问题,再通过老师的帮助,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最终得出结论。从而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教学行为。它是唤醒无知意识的一种有效教学行为。唤醒学生的无知意识是体现理念的前提,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问题探究;思考
【正文】
  高中地理课程提出“地理学是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同时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针对地理学科的任务,我认为新一轮课程的改革的主题思想之一是加强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探究,加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作为地理教学改革的主旋律之一,也是地理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这一理念?我认为针对地理学科的特点、新课程的改革理念和学习的心理发展以及认知的规律特点,培养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思维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关键所在。
  一、什么是地理问题探究
  地理问题探究就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教师诱发,学生生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教师加以引导和指导,学生明确问题,再通过老师的帮助,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最终得出结论。从而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教学行为。它是唤醒无知意识的一种有效教学行为。唤醒学生的无知意识是体现理念的前提,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不会自发产生,它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来推动和维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来源之一。尽管引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的方法很多,但最根本还是唤醒学生的无知意识,使他们养成自觉无知的习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研究有利唤醒学生的无知意识。而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学习,一般使学生要经历地理观察、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方法和活动,又要经过学生能否发现地理问题,提出地理问题的假设,地理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合理表达、交流探究成果等步骤。这个过程从设置问题情景使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和他们已知相碰撞即形成问题开始,经过以后各个环节的探究活动,学生发现了新的地理问题,产生了新的探究兴趣,由此循环,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的东西有限,养成自觉的无知意识。例如学习“泥石流”时候不是给学生直接学习什么是泥石流,而是通过泥石流发生地的景观图片、泥石流发生地各种资料,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泥石流?”学生研究解决这一问题时,就要将各种信息加已筛选,并观察景观图片反映的地形条件、植被覆盖情况,查阅泥石流发生地的降水、地质资料,提出该地发生泥石流的假设原因。
  二为什么要进行地理探究活动
  1点燃学生的创造火花。
  纵观科学发展史,几乎每一次质的飞跃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不仅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而且也正是问题不断推动着科学研究。因此,可以说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真正灵魂。当代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K.Popper)曾经强调指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为了解决问题,科学家必须以批评的态度认识原有理论的局限性,以创新精神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提出新的假设,建立新的理论。问题的探究过程都是对认识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改造和超越,从而形成相对于自身认知而言的新的认知结构。所以学生在探究中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对知识的重新整理和改造,探究离不开一定的知识积累,反过来说探究过程也是学生知识的一个建构过程。而且使学生的知识更系统化。因为与传统的相比,传统的学科界限严明,知识点多而杂,而探究的知识主要是围绕关键概念和原理以主题式和模块式组成,各知识点之间形成了紧密地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以具有动感的网状知识体系的形式呈现,同时从探究的过程来看。学生由于充分运用日常的生活经验和原由知识,避免了机械记忆现象的产生,再加上教师不提供解决问题的程序、方法和答案,而是学生通过观察、假设、实验、调查、讨论等活动自己得出结论,使学生对原有的知识和新学的知识有一步的理解。所以一次探究为下次探究打下了基础,使学生不断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中去,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了有机的联系,使学生的知识象滚雪球一样发展起来。
  2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
  提倡学生养成地理学习精神和内在的品质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它只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并不是要求我们用这种方式去代替其他方式。我们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是学习方式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转移,由片面学习转向全面的学习,由狭义学习转向广义学习,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所以它的本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和精神。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可比,但同一种学习方式也有好坏。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意味着每一种学习的完全,是提升它的内在品质。对问题的探究不是随意的,是一种仔细地观察过程,它是从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位置来观察和思考,在于超越现有的知识与发展水平,为此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发表和坚持自己的观点,为了自己的观点他就要寻找它的证据来证明,又要不断得听取和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有经受挫折和失败的良好的心态。
  3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
  问题的探究是体现教学以培养学生发展能力为本的教学思想,也就是说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但是要发展学生就必须激发和培养他们的思维,思维是智力与能力的核心。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始终是我们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践能力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体现出来的个体对环境的调适能力。教学的整个活动过程都要体现对学生时间能力的培养。创造是人类智力的高级形态,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的信息,在新异情况或困难面前采取对策,独特地、新颖地且有价值地解决问题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所以从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来看,它们是学生能力组成的部分,它们之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又存在一定的梯度和递进关系,也就是说思维是它们的基础,又是它们的核心。思维是学生心灵的花朵,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开得不美或者开不出来原因是在于我们的传统教学没有从发展学生的基本点而去引发学生的思维,教学只是完成知识传授的任务,没有把教学看成是提高学生生命价值的过程。所以说一个好的教学方法指导下的思维活动不是苦思冥想,而是一种心灵情感的碰撞和美的享受过程。我觉得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是以学科知识为基本的思维培养的素材,突出思维的过程性,以教师教学艺术和学科学习方法来设置情感背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根据情景的特点和功能,突出训练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把培养思维贯穿在整个教学改革之中,使学生学习地理的真正目的是体念学习方法,以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为突破点,达到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这一核心理念,完成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三、如何开展地理探究活动
  1问题来源:(1)联系生产实践、生活实际。许多地理知识都和国家经济建设、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完全可以从现实中提出一个问题,作为一种问题情景。学生也只有把知识应用于实践,才能从中体验到地理知识的价值。(2)通过当代伟人、专家学者对某一问题的不同观点的矛盾冲突,设置问题情景(3)学生对某一问题所持有的不同看法引起的矛盾冲突。
  2 问题设计:(1)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课程是通过教学来实现,教师需要对教学设计来保证课堂教学的运转。教学设计是一个微观的教学研究问题,但又是关系到新课程目标能否达到的重点问题。课堂教学的价值是学生知识、能力和更重要的学生生命个体的全方位的提升,但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既有发展性又有局限性,在问题的设计中就必须考虑到。(2)接近学生的生活。学习生活的课程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通过对生活问题的探究既让学生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又让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要留下空白,问题的层次性和递进性。学生既有发展性又有差异性,问题的设计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3活动的开展:(1)模仿阶段。问题探究既是教学方式又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但是学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思维模式不可能一下子转变,这里有个适应和渐进的过程;这里就要求学生模仿老师怎么样来发现问题。(2)学生独立和合作探究阶段。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活动,积极营造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调控者、参与者和评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