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形势下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条理性
【作者】 格日多杰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第二民族寄宿制小学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条理性和语言的完整性,通过“看、听、说、做”,让他们一开始学习数学就会规范性地思考和表达。【关键词】课堂教学;数学思维;条理性;逻辑思维
【正文】
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数学思维的条理性首当其冲。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密不可分的。有人说话清楚明白,反映了思维严密、有条理;有人说话杂乱无章,则说明思维的紊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想清楚了;才能说清楚”。低年级学生思维的最大特点是具体形象,但又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前言不搭后语或重复罗嗦。因此,低年级必须重视思维条理性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回答问题、口述见闻、发表见解都要想一想,理清顺序明确中心,把自己的意思准确地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需要学生实际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有序地表述。学生操作学具的过程,其实也伴随着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和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操作过程以及所得到的结果能清晰、有条理地说给大家听。通过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条理性,开阔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通过教学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条理性。
一、看
首先训练学生能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或教学内容的需要,正确应用观察方法进行观察。例如人教版一年级教学上册“1~5的认识”出示了不同种类不同数量的图例。教师问学生:你们看图中画了什么,他们七嘴八舌地说:有小狗、有小鸡、有鲜花、有南瓜等等,学生是看到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一定的顺序。于是可以问:“谁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于是有的学生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说,也有的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说,也有的是按照从右到左的顺序说。对于他们提出的观察顺序教师都应予以肯定,然后指导学生观察方法,可以有几种顺序:第一种是从外部到内部或从内部到外部进行观察;第二种是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进行观察;第三种是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进行观察;第四种是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进行观察。再让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观察方法进行复述。在学生学会有序观察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从观察中寻求规律。如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就是要教学生学会“看”的本领,要有条理的“看”,从“看”中找到规律,从“看”中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可以倒着“看”或顺着“看”,让数学思维在“看”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低年级数学教材中要求学生通过“看”后,发现数学问题的例子很多,学生通过看的训练,能较好地把握形象特征,迅速地作出反应,从而培养了他们对形象的直感能力,思维的条理性得到有效发展。
二、听
首先,让学生较准确地复述老师或同学讲的话。例如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进位加”56+37这一题,让学生进行计算,经过学生的尝试后,老师可以加以小结:个位上6加7等于13,把3写在个位上,向十位进1,十位上5加3等于8再加进上来的1等于9,把9写在十位上。所以56+37等于93。随后指名问:“老师刚才说了什么,你能重复一遍吗?”指名重复后,再让学生相互讲,集体讲。接着再出一题:46+24=?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学生通过复述老师的话,并把老师传授的知识进行吸收和理解,进而转化为自己思考的内容,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整地说出该题的思考过程。通过不断的训练,学生对此类算术题的回答越准确,思维的条理性不断发展。
其次,让学生养成聆听的习惯,不仅要听清楚老师的话,还要听清楚同学的发言。当一个学生讲,全班学生听后,再让他们把听到的话进行归纳、选择和吸收,复述,进而对同学发表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认识,让思维互相碰撞。
三、说
“说话”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学习数学,促进数学语言能力的提高,条理性思维的形成,必须在口头数学语言和书面语言这两方面都获得交流能力。根据小学生内部言语发展的阶段性,在进行“说话”教学时,可针对不同的年段,采取相应的策略,同时发展学生的内部言语。在低年级,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时机,可让学生边想边说,出声地想,同时培养与训练学生在演算中短时间内的无声言语。
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就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及过程,就需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对学生的思维过程给予评价和思维方法的指导。学生的语言是逐步发展的,它有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性。所以,进行“说话”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要考虑学生语言发展的特点,遵循一定的原则要求,注意下面的几个问题。
首先,“说话”的准确性。“说话”教学时,教师不能认为学生只要能说出大体的意思就可以了,还要研究学生所用词语的准确性,从中发现学生理解上的疑点、难点,及时给予指导:一是对数学概念、性质、定律、法则中的重点词语,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假若重点词语理解有误,便不能全面地反映概念、性质、定律、法则等知识的本质属性,学生对整个知识内容的理解必然也是错误的,那“说话”的准确性也就无从说起了。二是要加强对易混淆的数学词语和概念的区分与指导。数学中有不少词语与概念,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上经常会出现典型性的错误。对此,教师要加强指导,帮助学生区分清楚。三是要引导学生把非数学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由于受日常生活中习惯语言的影响,学生常把非数学语言当作数学语言来使用,把日常概念当作科学概念来理解。比如有的教师告诉学生:“0表示没有”,这样说是不全面的,虽然“0”的产生是为了表示没有,但是随着生产和科技的发展,“0”还有其新的意义:(1)“0”是记数的符号;(2)“0”表示起点;(3)“0”表示分界点;(4)“0”表示精确度。所以,在教学时,只宜说“没有可用0表示”,而不要说“0”表示没有。比如:把本来的“缩小”、“扩大”说成“减少”、“增加”,把“增加了”说成“增加到”,把“加数”说成了“被加数”。由于数学语言具有模糊性和教师的忽视,往往会歪曲数学的本意。不管是数学教师的“说”还是学生的“说”,数学语言不仅要求生动、简洁、流畅,还必须十分重视准确性和科学性。
其次,“说话”的逻辑性。“说话”教学时,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如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把头脑中的逻辑思维过程,用严密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如在教学找规律时,往往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
在说的训练中,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再通过老师的提问,帮学生理清思路,并逐步用规范的语言加以表达,反复训练,以达到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条理性。要鼓励学生敢说,即使说错了,教师也要从不同角度给予鼓励,让学生勇于表达。数学教学中“说”的训练对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很重要,教师应予十分重视。
四、做
首先让学生能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和步骤,正确地进行操作,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使学生完成一个从感知到认识的认识过程中。例如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搭配,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教师先出示几幅搭配好的数字或图案,让学生按要求进行搭配,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搭配的。
在照样子搭配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己动脑筋找出有多少种搭配方案。学生的兴致很高,他们积极开动脑筋,找到了不同的搭配方法,而且能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进行操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其思维的条理性和创造性,同时又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低年级数学中有许多做一做、摆一摆,如在讲数字“5”的分与合时,可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演示,并用“数字和”表示出来,看有多少中摆法,学生就会得出1+4=5,2+3=5,3+2=5,4+1=5不同的摆法。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有许多用到学具的内容,比如数的加减法部分,要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做一做,教师要善于用学具让学生动手做,在有条理地做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条理性和语言的完整性,通过“看、听、说、做”的训练相结合,让他们一开始学习数学就会规范性地思考和表达。
实践证明,通过“看、听、说、做”的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今后逻辑思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海燕. 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
[2]欧阳芬. 有效教学的基本功
[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数学思维的条理性首当其冲。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密不可分的。有人说话清楚明白,反映了思维严密、有条理;有人说话杂乱无章,则说明思维的紊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想清楚了;才能说清楚”。低年级学生思维的最大特点是具体形象,但又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前言不搭后语或重复罗嗦。因此,低年级必须重视思维条理性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回答问题、口述见闻、发表见解都要想一想,理清顺序明确中心,把自己的意思准确地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需要学生实际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有序地表述。学生操作学具的过程,其实也伴随着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和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操作过程以及所得到的结果能清晰、有条理地说给大家听。通过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条理性,开阔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通过教学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条理性。
一、看
首先训练学生能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或教学内容的需要,正确应用观察方法进行观察。例如人教版一年级教学上册“1~5的认识”出示了不同种类不同数量的图例。教师问学生:你们看图中画了什么,他们七嘴八舌地说:有小狗、有小鸡、有鲜花、有南瓜等等,学生是看到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一定的顺序。于是可以问:“谁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于是有的学生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说,也有的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说,也有的是按照从右到左的顺序说。对于他们提出的观察顺序教师都应予以肯定,然后指导学生观察方法,可以有几种顺序:第一种是从外部到内部或从内部到外部进行观察;第二种是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进行观察;第三种是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进行观察;第四种是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进行观察。再让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观察方法进行复述。在学生学会有序观察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从观察中寻求规律。如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就是要教学生学会“看”的本领,要有条理的“看”,从“看”中找到规律,从“看”中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可以倒着“看”或顺着“看”,让数学思维在“看”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低年级数学教材中要求学生通过“看”后,发现数学问题的例子很多,学生通过看的训练,能较好地把握形象特征,迅速地作出反应,从而培养了他们对形象的直感能力,思维的条理性得到有效发展。
二、听
首先,让学生较准确地复述老师或同学讲的话。例如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进位加”56+37这一题,让学生进行计算,经过学生的尝试后,老师可以加以小结:个位上6加7等于13,把3写在个位上,向十位进1,十位上5加3等于8再加进上来的1等于9,把9写在十位上。所以56+37等于93。随后指名问:“老师刚才说了什么,你能重复一遍吗?”指名重复后,再让学生相互讲,集体讲。接着再出一题:46+24=?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学生通过复述老师的话,并把老师传授的知识进行吸收和理解,进而转化为自己思考的内容,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整地说出该题的思考过程。通过不断的训练,学生对此类算术题的回答越准确,思维的条理性不断发展。
其次,让学生养成聆听的习惯,不仅要听清楚老师的话,还要听清楚同学的发言。当一个学生讲,全班学生听后,再让他们把听到的话进行归纳、选择和吸收,复述,进而对同学发表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认识,让思维互相碰撞。
三、说
“说话”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学习数学,促进数学语言能力的提高,条理性思维的形成,必须在口头数学语言和书面语言这两方面都获得交流能力。根据小学生内部言语发展的阶段性,在进行“说话”教学时,可针对不同的年段,采取相应的策略,同时发展学生的内部言语。在低年级,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时机,可让学生边想边说,出声地想,同时培养与训练学生在演算中短时间内的无声言语。
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就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及过程,就需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对学生的思维过程给予评价和思维方法的指导。学生的语言是逐步发展的,它有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性。所以,进行“说话”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要考虑学生语言发展的特点,遵循一定的原则要求,注意下面的几个问题。
首先,“说话”的准确性。“说话”教学时,教师不能认为学生只要能说出大体的意思就可以了,还要研究学生所用词语的准确性,从中发现学生理解上的疑点、难点,及时给予指导:一是对数学概念、性质、定律、法则中的重点词语,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假若重点词语理解有误,便不能全面地反映概念、性质、定律、法则等知识的本质属性,学生对整个知识内容的理解必然也是错误的,那“说话”的准确性也就无从说起了。二是要加强对易混淆的数学词语和概念的区分与指导。数学中有不少词语与概念,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上经常会出现典型性的错误。对此,教师要加强指导,帮助学生区分清楚。三是要引导学生把非数学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由于受日常生活中习惯语言的影响,学生常把非数学语言当作数学语言来使用,把日常概念当作科学概念来理解。比如有的教师告诉学生:“0表示没有”,这样说是不全面的,虽然“0”的产生是为了表示没有,但是随着生产和科技的发展,“0”还有其新的意义:(1)“0”是记数的符号;(2)“0”表示起点;(3)“0”表示分界点;(4)“0”表示精确度。所以,在教学时,只宜说“没有可用0表示”,而不要说“0”表示没有。比如:把本来的“缩小”、“扩大”说成“减少”、“增加”,把“增加了”说成“增加到”,把“加数”说成了“被加数”。由于数学语言具有模糊性和教师的忽视,往往会歪曲数学的本意。不管是数学教师的“说”还是学生的“说”,数学语言不仅要求生动、简洁、流畅,还必须十分重视准确性和科学性。
其次,“说话”的逻辑性。“说话”教学时,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如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把头脑中的逻辑思维过程,用严密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如在教学找规律时,往往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
在说的训练中,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再通过老师的提问,帮学生理清思路,并逐步用规范的语言加以表达,反复训练,以达到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条理性。要鼓励学生敢说,即使说错了,教师也要从不同角度给予鼓励,让学生勇于表达。数学教学中“说”的训练对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很重要,教师应予十分重视。
四、做
首先让学生能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和步骤,正确地进行操作,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使学生完成一个从感知到认识的认识过程中。例如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搭配,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教师先出示几幅搭配好的数字或图案,让学生按要求进行搭配,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搭配的。
在照样子搭配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己动脑筋找出有多少种搭配方案。学生的兴致很高,他们积极开动脑筋,找到了不同的搭配方法,而且能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进行操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其思维的条理性和创造性,同时又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低年级数学中有许多做一做、摆一摆,如在讲数字“5”的分与合时,可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演示,并用“数字和”表示出来,看有多少中摆法,学生就会得出1+4=5,2+3=5,3+2=5,4+1=5不同的摆法。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有许多用到学具的内容,比如数的加减法部分,要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做一做,教师要善于用学具让学生动手做,在有条理地做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条理性和语言的完整性,通过“看、听、说、做”的训练相结合,让他们一开始学习数学就会规范性地思考和表达。
实践证明,通过“看、听、说、做”的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今后逻辑思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海燕. 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
[2]欧阳芬. 有效教学的基本功
[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