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新思考

【作者】 赵克利

【机构】 山东省安丘市新安街道关王小学


【正文】问题意识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它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乃至整个认识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没有问题的数学是枯燥的数学,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而有趣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学会并喜欢提出数学问题,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可见,创设适应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先导,也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还是促进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的前。因此,教师要努力将原先用于讲授的内容转化成适于探究的价值的问题。例如,“9加几”的教学,我在教学本课内容时,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出示一幅“运动会报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有哪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于是学生提出;“参加赛跑的有多少人?投沙包的有多少人?参加运动会的男、女运动员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赛跑的比投沙包的多几人?投沙包的比赛跑的少几人?”等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让学生选取用加法做的一种信息进行探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在主动学习中,想出多种算法,改变了过去只讲“凑十法”的单一做法,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学生的思维空间变大了,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探究的欲望也更加强烈,学习的自信心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课标》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就在学生身边,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努力训练学生成为“问题的提出者”。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上特征和已有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地安排具体生活情境。如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知识面较窄,害怕提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为了更好地消除学生的这种心理障碍,教师可以开展学生熟悉并喜欢的活动,来激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比如可以组织学生春游,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及时提问学生:“在这次春游活动中,你们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踊跃提出:①全年级有几个班?每班有几人?参加春游的一共有多少人?②春游活动什么时候出发?什么时候回来?需要几天?③我们是乘车还是步行?④如果乘车去每辆车坐几人?一共需要几辆车?来回的车票要多少钱?⑤路上来回要用多长时间?⑥如果每人带100元,这100元怎么花才合算?”等等。只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在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情况下,能够毫无拘束地提出许多数学问题,慢慢地,学生提出问题的自信心就会逐步增强,学习的参与度也会逐渐增大,长此以往,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留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敢于质疑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以求解决问题的形式,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尤其是在学生进行汇报和师生质疑问难时,尤为突出。这时,教师要抓住“问的契机”,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善问、会问。例如,我在讲“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利用学具探究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学生讨论后,进行小组汇报,当有一小组说到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时,其他小组的同学立即起来质疑:“你说的不对,我们认为,平行四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这时,两个迥然不同的结论使学生陷入矛盾之中,我趁机让学生围绕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展开辩论,学生们争得面红耳赤,经过一段时间的辩论、交流、操作和测量,最后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相等时是轴对称图形,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这样,学生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上,澄清了对概念的模糊认识,树立了想获得更多知识的信心。另外,在师生质疑的问难时,教师要改变原来那种走过场、讲形式的局面,真正地把质疑问难落到实处。由此看出,学生在质疑中,对知识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综上所述,有问题,才会有思维;有问题才会有求异地;有问题,才会有创新。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问题氛围,积极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