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传统识字教学与新课改后识字教学之比较

【作者】 才让吉

【机构】 青海省同德县河北乡河秀逸夫学校

【摘要】识字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同时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本文将通过我国传统识字教学的有关经验,以及对新课改后如何激发自主识字的兴趣,培养自主识字能力,扩大学生自主识字的空间和以展示与评价相结合,而去鼓励学生自主识字等问题来对两者的优点进行比较。同时,也对我国新课改后的识字教学进行论述简析。
【关键词】传统识字教学;新课改后识字教学;比较
【正文】识字教学是阅读、写作教学的基础。我国传统的识字教学有着优秀的教学经验,也有着令人产生争论的问题。而新课改后的识字教学,因观念的转变,大大的降低了识字教学的要求,提高识字效率。下面让我们就其具体的问题进行简略的研讨。望有兴趣的研究者多多给予指导。
  一、对我国传统的识字教学与新课改后的识字教学的优点进行比较
  (一)、对我国传统识字教学的优点进行分析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非常重视识字教学,认为识字是读写之本,所以把识字教学作为蒙学教育的开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核心为:既要依据汉语汉字的特点,又要符合儿童的学习规律。
  1、先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1)、必要性。首先,汉语的书面体系与口头语相脱离的特点,决定汉字进行集中识字的必要。“汉字不是拼写文字。学习汉语汉字不能像欧洲的儿童那样,学会了二三十个字母以后,可以一边识字,一边很快就能成句甚至成段地阅读。学汉字,必须一个一个地认,一个一个地记;在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之前,是无法整段整句地阅读的。......这是个矛盾。前人采取了集中识字的办法来解决这个矛盾。”[1]清人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说:“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识‘日’‘月’字,即以天上日、月告之;识‘上’‘下’字,即以在上在下之物告之,乃为切实。纯体既识,乃教以合体字。又须先易讲者,而后及难讲者。......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相反,不先集中识字而过早地教儿童读书,其结果肯定会造成是识字教学与知识的两败俱伤。依照前人的做法恰是充分的运用了集中识字的有利条件,从而排除了分散识字的缺点。所以先集中识字后读书很有必要。
  (2)、可能性。汉字的形态变化很少,字的安排可以不受语法的限制,而且也完全可以依照识字的需要来办。这使集中识字具备了可能性。汉字构字规律之一是分独体字和合体字,二者间有着密切联系,合体字大多数都是由独体字及偏旁部首组成。而合体字之中,大部分是形声字造字的规律相当明显,
  即使是七八岁的儿童,也很容易领会。如“可”字,加三点水就成“河”字;加“人”字旁就成“何”字,前者与“水”有关,后者与“人”有关;新会意字“灭”字由“火”字加“一”而成,象征“火”上加盖而熄,本身形音义词具有本质联系。运用比较类推的方法,完全可能大量地识字。这为集中识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汉字总量虽多,但常用字只3000字左右,非常集中。这给编写集中识字教材提供了方便。儿童在掌握一定偏旁部首及汉字的构造规律,运用比较类推的方法,完全可能成批地识字。可见,编写集中识字教材充分利用了汉语的特点。
  我们可以了解集中识字有必要,有可能,进一步的问题是识字的数量。太少,不够用;太多,儿童则记不住,而且旷日持久,也会挫伤儿童的学习积极性。那么一般识字量应该定为多少才合适呢?这在前人的实践中得到的结果是,两千字左右才合适,超乎这个数目过多,不足这个数目就太少。
  今天我们可以参考前人经验,找出较为合适的字数字种字汇。编写识字教材,应以识字为主要目的,如何把这些字组合起来,又是个难题。前人在这个方面探索出了一条路,即编写集中识字教材,在儿童学习之初加强识字,强化记忆。正如:《百家姓》按四字一句来编写,没有意义的四百多个字排列,却能长久流传下来,是因为它所选的字全为姓氏,具有很强实用性。到了后来,《三字经》、《千字文》就开始把单字组合成有一定意义的简单句子,通过上下文的联系进行记忆,便于掌握,不易遗忘。
  2、韵文化,易于朗读记诵
  “识字教学使用整齐的韵语,或者使用对偶,或者二者并用,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2]这是因为汉语虽然单音节语言,但是汉字确实是单音节文字。从识字教育阶段看,如果让儿童去学一个一个的不直接表音的单字,那会是十分困难的,而且还枯燥乏味,引不起学习兴趣。即便勉强学了,也不一定记得住。这是学习汉字的不利条件。而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汉字是单音节的,就非常容易构成整齐的词组和短句,也非常容易合撤押韵。一相形之下,要比多音节的西洋语文容易的多、整齐、押韵,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儿,既合乎儿童的兴趣,又容易记忆。这显然比学一个一个的单字好,也比一上来就念参差不齐的句子好。”[3]前人能够采用整齐韵语的办法,确实是充分利用了汉字的有利条件,避免了它的不利条件,对偶,跟押韵一样,也是汉字汉语的特点,也有利于儿童的朗诵、记诵。从声音方面看,和谐畅顺,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从内容方面看,是连类而及,或是同类相比,或是义反相衬,给人的印象特别鲜明突出,容易联想,容易记忆。前人把汉语汉字的两个特点充分运用于儿童的识字教学,对我们来说,应该视为珍贵的遗产。
  (二)、对新课改后的识字教学的进行优点分析
  1、激发自主识字的兴趣
  在识字教学中,激发自主识字的兴趣,首先要充分利用教材,因为教材中“语文园地”的设计选取了学生喜闻乐见,灵活开放的学习方式,突出了“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激励每一位学生去发现,保护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向学生提出“今天发现了两种识字方法,你知道是什么吗?”在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通过引用学生比较“交......郊”、“帆......凡”等机组字,让他们自己说一说发现了哪种识字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学生可在互相交流中,根据自己的实践所得对这些识字的方法,进行选择和完善,最终形成自己的读书和识字方法。再如学习“语文园地二”中“我会读”,提手旁的字和动作有关在识字中先让学生读一读“扫”“提”“捉”“抓”“扑”“挑”这些字,而后将这些字编在句子里,如“你扫地”“我提水”从而引导学生来编,这种练习学生最喜欢参与,可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的过程中教给学生识记形声字的方法,并让学生识记生子的过程中去注意发现运用,长期坚持下去学生既认识了字,又有总结出汉字形体的一般规律从而体会到汉字构字特点,引导主动,高效识字。
  2、培养自主识字能力
  前面我们讲述了如何激发自主识字的兴趣,要求认识的字,在教学中都提醒老师要重现。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从读到结合实际理解字义,老师一定不可以在大包大揽,要试着去放手,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学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义
  汉语拼音是学生认读生字的拐棍,老师不能再一个字一个字的领着学生认读,要放手引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可在学生认读之后再进行检查、纠正。
  (2)、利用以学过的熟字加偏旁,部首字归类的等方法记忆字形,并学会用字典。
  低年级语文教材’识字学词学句’部分的内容,每一课均是按归类识字编排的、有的是部首带字归类识字,有的是认熟带生归类识字,在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方法,引导学生识记字形。如语文第四册“识字学词学句(一)”的第二课和“识字学词学句(二)”的第三课都是采取认熟带生的方式编排的,记忆字形时就可以引导学生熟字加偏旁的方式记忆。如“泳”字,游泳离不开水,所以给“永”加三点水就组成了泳;“躲”指的是身体躲开,所以给“朵”字加身字旁就组成了躲;钉是金属制作的,所以给“丁”加个金子旁就组成了“钉”识记这些字,教师要注重让学生自己分析、记忆。并且还要会利用字典来进行识字。利用字典,教会学生自己动手识字。因为教学生识字并不是目的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汉字的构字规律,掌握识字方法,从而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最终达到不教自己会学的目的。并且从中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拓展思路,提高识字效率。
  (2)结合词句,句子和生活实际,联系图画理解字义,进行有规律的识字。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如:“裂”,通过词语“裂开”,句子“蛋壳一裂开,小鸟就从壳里钻出来了”,学生自然能理解“裂”指的是一个东西破了而分开。教材中,一些字词配有插图,如第四册“识字学词学句(二)”的第一课是部首字,每一个部首字都配有一幅图画,图画的内容都是学生熟悉的事物,借助这些图画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字义,从而进行有规律的识字。
  3、拓展学生自主识字的空间
  识字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要唤醒学生随时主动识字的意识,引导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采用多种渠道广泛识字。学生主动识字的意识被激发后,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地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充分表现、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通过以下方法,拓展学生自主识字的空间。一是走出课堂,让学生参与实践,自主识字。例如:第一组课文学完后,教材安排了找秋天这一内容,组织了学生带着教材中的问题走向生活让学生在家里、学校、野外找秋天,并要求学生把找到的“秋天”表达出来:自己动手做成卡片,卡片上不会写的字用拼音写出来,或用图片代替,或让爸爸妈妈写出来,学生课余互相交换卡片,互相做小老师一起读一读,学生从中可以巩固课上学过的字,也可以新认识一些字。二是把教材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再如提示学生在放学的路上注意路边的广告牌、节假日记住节假日名称。注意加强教材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随时随地学语文、用语文,课内所学的在课外得以巩固,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积累语文素材的习惯。相信这样坚持下去,学生在课外增识的字会大大多于课内识的字。学生的识字量越来越多,必定会为以后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4、展示与评价相结合,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张扬个性,从而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二年级上册教材“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展示台”。教师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这个小栏目,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字进行交流,交流的内容不应仅限于识了哪些字,还应包括识字方法,同时让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简单的评价,使学生能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另外,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应提倡学生建立个人识字资源库,鼓励学生将每天从教材上识到的字,从课外认得的字,都装进个人资源库,每周进行整理,把认牢的字和尚未认扎实的字进行分类整理,组内小伙伴进行互相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竞赛,并安排恰当的时间在班上展示,以此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二、对传统的识字教学与新课改后的识字教学的弊端进行辨析
  (一)、传统识字教学的弊端进行辨析
  除对我国传统的识字教学的基本经验的了解之外,还应对传统识字教学方法进行分析一下。因为尽管传统识字教学有其很多优点,但也难免无任何其他缺失。下面来看一下这方面有关传统的识字教学辨析,从而使我们对传统的识字教学方法进行简略的了解。
  1、认为应先进行学汉语拼音的学习后进行学汉字的学习
  许多人都认为中国儿童阅读起步晚是因为汉字挡路。如果不加分析,从表面上看,汉字的确音、形不一,很难进行自学,而且许多字笔画还很繁杂,若学字的速度加快,还怕产生错别字。于是才让入学儿童先学汉语拼音,验收过关后才可以教学汉字。其实,我们可以看出,大可不必这样耗时的进行训练,因为一个学年拼音文字读得在流利,最后还是要转到读汉字文章的。“汉语拼音”在教学汉字中起“拐棍”作用,在学汉语拼音的同时学习汉字也是比较好的方法。
  2、认为应先学习笔画少、字形简单的汉字
  教学中遵循“先易后难”的教学规则是正确的,问题在于哪些字是易学的,哪些字是难学的,历来都有分歧。有人认为笔画少的,字形简单的字易学,应先学,因此,许多教材中大多数是先学:人、口、手、上、中、下、大、小、多、少......然后再学字形相对复杂的字。一般先学习独体字,在学习合体字。但是大量的实践告诉我们:“天、夫”“大、太”“石、右”等字学习时特易混淆,而“鼻”“脚”“嘴”等字,笔画虽多了些却一学就会,且不易混淆。究其原因,复杂的汉字能帮助记忆的特征也多,就像人的脸一样,特征多的人不容易被忘记。
  3、认为应先从“看图识字”开始学识字。
  有些教材在儿童初学汉字时,在所要学的字上都配有相应的图,认为学汉字应该先从“看图”开始,好不让学生产生汉字难学的情绪。我们知道汉字是象形文字,为提高学习的兴趣,有些字在初学时可以介绍它的演变史。但是,不要让儿童对图产生依赖心理,否则,一旦字和图相分开,许多字就不认识了。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具有方块图形的特点。可以说,每个汉字本身就是一幅画,加上汉字组成有一定规律,能促进联想,易引起儿童的兴趣,因此,大可不必因字难学而配太多图。
  4、认为应随着年级的升高,增加识字量
  许多教育学者在教学中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汉字比高年级的学生学习效果好、学得快、记得牢。相比之下,一年级的记忆最好。随着年龄增加,记忆力越来越减退。在记忆力逐渐减退时却反而逐年级的增加识字量,可以说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是因没有按教学规律的结果。
  (二),我国新课改后识字教学的弊端进行辨析
  1、转变观念
  新课改后,识字教学要求由传统的“同步认写,全面要求”调整为“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加强写字,降低难度”。这样做旨在“识字提速”,以便小学生及早进入文字阅读的阶段。
  过去,只要一提到识字,许多人总是会把认字和写字扯到一起。识字,必须做到“四会’,即:会读、会写、会讲、会用,一个都不能少,其中对写字的要求,又比较高,必须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甚至连写优美的毛笔字也写入大纲的要求范围之内。
  写字,不能说不重要,不会写字,也不算脱盲,不能用文字表达思想,识字的作用就大打折扣。但是,对初识字的儿童提出的要求和识字的一样就不对了。因为,两者是不同的活动。识字属于脑力劳动,儿童入学时的脑力发育程度完全能适应识字活动,并且具有非常大的潜能。写字是需要技能的体力活动,儿童入学时虽然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技能,但是由于生理发育的程度限制,决定他们还不能长时间从事着一种活动。所以不能提出写字和识字同样的要求。据许多教学细心的教师反映,刚一入学的儿童是如何费力地握笔和运笔,他们不是不知道怎么写,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那支小小的铅笔,就是不听使唤,他们真是想把横写平,竖写直,可是总是那么力不从心,实在是会写而不能写;而不是能写,不好好写。
  识字如照相,,对记忆力特别强的儿童来说,不是什么难事,很快就可以轻而一举的记住。写字是个技术活,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过程才能达到熟练,如同画像,是慢工。需要时间来熟练和积累技能。这和认识自行车和骑自行车,需要的时间和精力是不同的,是一个道理。它们不可能,不应当同步发展。写字与识字同步进行,同样要求,只能互相牵制,彼此影响。另外识字和写字虽然关系密切,互为依存,但是,它们各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训练方式,没有必要非把它们拉到一起,亦步亦趋地前进。经验证明写字单独按照自己的体系学习和训练,可以成倍的提高学习效益。因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认字分开,多认少写,加强写字,降低难度”。
  观念的转变,即由“认写同步,全面要求”,调整为“识字提速”,以便小学生及早的进入,利用汉字阅读的阶段。人教版课程标准小学实验教材,前四册的识字量分别是400个、550个、450个、400个,共计1800个。小学生认识1800个常用字,便可覆盖书报刊物用字的90%以上。也就是说,使用实验教材的二年级学生,阅读书报刊物基本上无生字障碍。“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识字策略,使小学生直接利用汉字阅读,差不多提前了一年。这无论对学生学习语文,学习其他课程,对于视野的开阔智力的开发,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传统识字教学与新课改后识字教学的优缺点进行总结
  前面我就其传统识字教学的基本经验,方法等进行了有关相应的叙说以及对新课改后识字教学优劣进行了论述。下面简单的对传统识字教学与新课改后的识字教学进行总比较。我们知道,识字教育是一个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老研究课题,可以说汉字的历史有多久,识字方法研究具有多久。
  在我国传统识字教学中,古人开蒙,很在注重朗读和背诵,而蒙书句式整齐、句句押韵,很适宜诵读、朗读和背诵,不但练习了阅读、增加了文化积累,而且还帮助了汉字记忆,起了巩固识字的作用。但是在识字的方法上出现了一些问题,极影响儿童识字的效率,因而不得不对这些问题进行辨析,从而让我们对此加以认识,以便更正。然而,在新课改后的识字教学中,随着文革运动的不断兴起,识字产生了不小的变化。尤其是内容和方法方面的变化。但是,在识字教学的发展道路上,我们仍然能看到传统识字教学所给予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管识字教学怎样改革,一些识字经验还是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可以说优良的传统的汉字教学的法宝。但是从现行教材体系存在的弊端中,发现“认写同步,全面要求”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因此,近些年出现的几十种识字法中,绝大多数是采用传统的识字方法一用韵语口诀形式编写教材,注重诵读,认写分流,集中识字。其中比较优秀的已被借鉴,构建了新的体系、克服了传统经验的不足,改变了识字数量少、速度慢,制约阅读和写作的问题。另外我们对新课改后识字教学的优点进行了分析。可是,这些方法和这种改革趋势,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韵语识字,至今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推广。这是什么原因所导致的呢?这是因为,虽然这些方法是在继承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吸收了近几十年教育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和识字研究的最新成果,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却不能被有话语权的专家和领导认可,时常会被安上“死记硬背”和“为识字而识字”的帽子打入冷宫。在一些人眼里,继承传统就是历史的倒退,就不是“与时俱进”,就是忽视语文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等。在他们的观念里,识字教学改革就是改革传统,创新就是与传统方法诀别。也许,你会认为这是在鼓励创新,其实这是在把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对立起来。但是我们必须知道,汉语是中国的语言,中华民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教育经验,解决汉语教学上存在的问题,既要吸纳一切最新的科研成果改革创新,又要继承一切优良的传统与经验。不允许有人反对。因而,我建议:我们在探讨识字教学这个问题上,应该要注重把传统识字教学的优点与新课改后识字教学的研究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张志公论语文教学改革》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7年版
  [2]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改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3]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 上海出版社 1962年版
  [4]于乐作《浅谈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