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

【作者】 张正洪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云盘小学

【摘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的最高境界是“要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声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
【正文】《语文课程标准》倡导“以读为本”。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读的最高境界是“要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声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注重阅读教学艺术,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一、创设阅读环境,激活“创新”动力
  阅读环境,即一种气氛。环境的创设在阅读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会给儿童带来阅读的激情,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教师要在学生常规的校园生活中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阅读课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民主的教学作风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营造一种自由、活泼、宽松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样他们才会去探索,去创造,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乐于创新、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心态,一个稳定的心理空间。在实践中认识到,首先要塑造一个可亲可信的教师形象。使学生放弃心理戒备,轻松无拘地去学、去想,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其次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温床。国外最新的创造力研究,特别重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才会无所顾忌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再是建立一种真挚亲密的关系。教师要蹲下来看学生,不怕学生说错,不怕学生想错。可见,教师的民主作风、自由宽松的氛围,既保护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又给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创造的信心和动力。
  二、引导学生自读,学会品读“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如《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采用 “文包诗”的形式,以叙述故事来再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千古名诗的创作情景。“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这首诗的灵魂,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以课题为线索,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来分层引导学生研读故事。抓“佳节”二字,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中的有关词句,初步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抓“倍”这个字,引导学生从“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句话,扣住“更加”一词,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长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在引领学生精读时,以“为什么王维会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个主问题来贯彻设计教学:引导学生抓住“15岁”和“已经两年了”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通过“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那个省略号,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妙悟”,升华着内心的情感,为学生理解诗意作好了充分的铺垫。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多次让学生朗读,他们的理解感受不断深化,思想情感在不断升华。  
  三、巧“引”妙“导”,激活思维火花
  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靠积极思维得来而不靠记忆得来时,才是真正知识。”因此,我还注意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质疑,并能通过自己查询资料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学会读思相结合。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那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四、注重“朗读”,启迪心灵智慧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下转第88页)(上接第89页)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如教学《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节课时,通过变换句式可以取得入情味的效果。
  首先,出示学生文本中找出来的盲孩子的三个心声:
  “是你吗?萤火虫?”盲孩子向夜空大声问着。
  “是我。”一只萤火虫在回答。
  “是我们。”有几只萤火虫在回答。
  “是我们一群萤火虫来了!”有好多萤火虫在回答。
  接着,陈老师出示他修改后的句子:
  “是你吗?萤火虫?”盲孩子向夜空大声问着。
  “是我们。”萤火虫在回答。
  最后,让学生朗读比较。通过让学生朗读原句和改句进行比较,不仅巧妙地引导学生很轻松地体会到了盲孩子对光明的期盼,以及一步一步实现期盼的过程,而且也让学生了解了短句的表达作用,真可谓“一箭双雕”是啊。“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如果老师能通过反复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细细体味琢磨,和学生一起进入到文章中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那么,何愁我们的课堂教学没有效率?何愁我们的课堂教学没有亮点? 让“读”走进课堂,指导学生学会自己读书,“读”占鳌头,“读”领风骚,这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更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在书的海洋中畅游,为了让他们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我们作为老师要高度重视阅读教学,让学生好读书、读好书,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汲取丰富的精神食粮,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姚俊强,“ 开展课内外阅读,提高小学生文学素养”《中国教育教学刊》2015、3
  [2]朱娟,“小学生课堂阅读策略研究”[J];《新课程(教研)》;2011年07期
  [3]熊化莉,“如何强化阅读教学 拓宽阅读天地”[J];《吉林教育》;2011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