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生物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 刘玉香
【机构】 新疆塔城市第四中学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初中生物教学更加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而全体学生的发展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发展之上的,故而教学中对学生个体的关注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教学实践中来看,学困生一直没有得到较多的关注,他们因诸多因素而导致学习成绩上和其他同学相差较大,在生物教学中研究学困生的成因,思考相应的对策,这样才能让全体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关键词】学困生;原因;学科特点;学习兴趣;个体差异
【正文】在初中生物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智力上正常,但学习成绩却不太理想的学困生,在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下,很多教师都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培优“工作上,而对学困生的关注较少。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得到教师应有的关注,对生物学科学习兴趣不高,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成绩自然较差。而随着新的课程理念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关注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成为了构建生物有效课堂的出发点,故而在教学中分析学困生的成因和对策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学困生成因
所谓的学困生是指在智力发展水平上正常,但因各种因素影响而导致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其他同学,在学习中不能较好地达成预期学习目标的学生。在生物教中不难发现,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而一些教师将学困生成因简单归结为学生学习不认真,然后大加指责和批评,结果反而让学困生对生物学科失去兴趣。故而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认真分析学困生的成因,对症下药思考对策。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初中阶段的学生逐渐进入青春期,他们思想较为活跃但不稳定,好动但价值观念没有成熟,喜欢异想天开而又没有完整的计划。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家长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是较为关键的。但从学生家庭教育的实际来看,很多父母没有正确把握学生青春期的特点,动则破口大骂,甚至是拳打脚踢,结果学生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变得较为僵硬。学生在家庭中受父母的气后,对学习自然失去了信心。而如果在学习中还受到教师的批评,其对生物课程会更加没有兴趣。故而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就应多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针对学生没有完成作业任务,在课堂中打瞌睡等现象要先了解然后再指导,不能简单粗暴。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第二环境,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会受到学校校风、教师的教风、班级的班风等因素影响,而在这些因素中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所采用的方法对学困生的影响最为直接,而这也是生物教学中一些学生喜欢某些老师的教学而不喜欢某些老师的教学的原因。在生物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依然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教学中还是以讲授方式来进行教学,涉及概念就让学生背诵,课后以大量的练习对学生进行操练,甚至有的教师还让学生把教材按章节进行背诵,如果不能完成则要受到相应的惩罚。这种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让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跟上优生的步伐,经常出现作业无法完成现象,甚至有的学生因此而出现了厌学、逃学等现象。故而在教学中加强教学改革就尤为重要。
(三)社会因素
近年来,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学校周边网吧、娱乐场所的兴起让一些学生在课余时间不再选择体育活动而选择蹲网吧、打游戏等。同时,一些社会闲散人员经常游走在学校之外,一旦有机会就会和学生拉上关系,进而带学生做出一些出格的事。而初中学生判断能力不强,经不住诱惑,加之在家和在校遇到挫折后,就更容易混入其中。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学生在思想上认知不到位,谋生了打工的念头,这自然让其无心于学习。当然,学生个人在性格、学习习惯和方法等方面的因素也是影响其学习成绩的关键。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对策
在对学困生成因分析中发现,学校因素中教师因素是最关键的因素,尤其是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对学困生有着直接的影响。而这也很好地解释了有的学生生物学科成绩不好,而其它学科成绩又还可以的原因。故而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作为生物教师,我们还是要更多的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而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激发学困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创设和谐课堂氛围,注重情境创设
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针对学困生兴趣不高,参与度不强等因素,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发言,以和谐的课堂气氛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生物课堂学习过程中。同时,要注重以情境来引导学生直观感知,激发其兴趣。如在《动物运动的方式》的教学中,以视频展示不同动物在水中、陆地、空中的运动方式而引出课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熟悉的动物而说其运动方式,再以问题“动物的运动方式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如水、陆地、空中)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整个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就较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尤其要注重多关注学困生,要多给他们提问和发言的机会并要在鼓励的基础上给予指导,这样才能激发学困生的生物学习兴趣。
(二)突出学生主体性,加强课堂模式改革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生物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立足学生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来构建教学,这样才能让生物教学变得更加有效。在推进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注重以合作探究的方式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更好地构建生物知识。如《在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教学中,先课件展示不同动物的各种行为的录像,然后结合教材而提出问题“动物行为研究示例:涡虫的行为实验中,作出的假设是什么?实验中实验者的控制因素是什么?你能预测实验的结果吗?”引导学生讨论后点拨,追问“实验中,涡虫的行为中对强光的反应有什么不同?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以此而引出先天行为和后天行为。教师再精讲点拨。如此,让学生在合作中参与学习,在探究中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突出,课堂教学效率会得到明显提升。
(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优化评价和练习方式
学困生在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方法等方面和其他学生本身就有着明显的差异,而如果教学中教师忽视这种差异以相同的标准和要求来对待学生,学困生自然会对生物学习失去兴趣。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在评价方式上关注学困生,要注重结合学困生的特点而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如在预习中,要求成绩稍好的学生完成对三个概念的初步掌握,那么,对学困生只要求其完成一个即可,如果学困死能达到这一要求就应给予鼓励。在练习上要多给学困生以选择的权利。如布置相应的必做题引导全体学生完成后,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以拓展题进行练习,而对学困生则以选做方式进行,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而选择相应的练习任务。如此,学生在联系中的主动性增强,练习效果也会更好。
总之,初中生物教学的宗旨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而这里所指的学生是教育教学所面对的每一个学生。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多关注学困生,通过对其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而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探究,以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方式和练习方式来树立其学习自信,让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生物学习过程中,获得不断发展,这样的生物课堂教学才会是有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吴学凤:初中生物教学中学困生转化的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4年第17期156-157页。
[2].胡敏:浅谈初中生物学困生形成原因及转化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11期190-191页。
[3].王庆菲:初中生物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4年第3期35-36页。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学困生成因
所谓的学困生是指在智力发展水平上正常,但因各种因素影响而导致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其他同学,在学习中不能较好地达成预期学习目标的学生。在生物教中不难发现,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而一些教师将学困生成因简单归结为学生学习不认真,然后大加指责和批评,结果反而让学困生对生物学科失去兴趣。故而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认真分析学困生的成因,对症下药思考对策。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初中阶段的学生逐渐进入青春期,他们思想较为活跃但不稳定,好动但价值观念没有成熟,喜欢异想天开而又没有完整的计划。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家长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是较为关键的。但从学生家庭教育的实际来看,很多父母没有正确把握学生青春期的特点,动则破口大骂,甚至是拳打脚踢,结果学生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变得较为僵硬。学生在家庭中受父母的气后,对学习自然失去了信心。而如果在学习中还受到教师的批评,其对生物课程会更加没有兴趣。故而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就应多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针对学生没有完成作业任务,在课堂中打瞌睡等现象要先了解然后再指导,不能简单粗暴。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第二环境,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会受到学校校风、教师的教风、班级的班风等因素影响,而在这些因素中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所采用的方法对学困生的影响最为直接,而这也是生物教学中一些学生喜欢某些老师的教学而不喜欢某些老师的教学的原因。在生物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依然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教学中还是以讲授方式来进行教学,涉及概念就让学生背诵,课后以大量的练习对学生进行操练,甚至有的教师还让学生把教材按章节进行背诵,如果不能完成则要受到相应的惩罚。这种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让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跟上优生的步伐,经常出现作业无法完成现象,甚至有的学生因此而出现了厌学、逃学等现象。故而在教学中加强教学改革就尤为重要。
(三)社会因素
近年来,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学校周边网吧、娱乐场所的兴起让一些学生在课余时间不再选择体育活动而选择蹲网吧、打游戏等。同时,一些社会闲散人员经常游走在学校之外,一旦有机会就会和学生拉上关系,进而带学生做出一些出格的事。而初中学生判断能力不强,经不住诱惑,加之在家和在校遇到挫折后,就更容易混入其中。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学生在思想上认知不到位,谋生了打工的念头,这自然让其无心于学习。当然,学生个人在性格、学习习惯和方法等方面的因素也是影响其学习成绩的关键。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对策
在对学困生成因分析中发现,学校因素中教师因素是最关键的因素,尤其是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对学困生有着直接的影响。而这也很好地解释了有的学生生物学科成绩不好,而其它学科成绩又还可以的原因。故而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作为生物教师,我们还是要更多的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而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激发学困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创设和谐课堂氛围,注重情境创设
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针对学困生兴趣不高,参与度不强等因素,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发言,以和谐的课堂气氛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生物课堂学习过程中。同时,要注重以情境来引导学生直观感知,激发其兴趣。如在《动物运动的方式》的教学中,以视频展示不同动物在水中、陆地、空中的运动方式而引出课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熟悉的动物而说其运动方式,再以问题“动物的运动方式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如水、陆地、空中)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整个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就较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尤其要注重多关注学困生,要多给他们提问和发言的机会并要在鼓励的基础上给予指导,这样才能激发学困生的生物学习兴趣。
(二)突出学生主体性,加强课堂模式改革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生物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立足学生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来构建教学,这样才能让生物教学变得更加有效。在推进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注重以合作探究的方式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更好地构建生物知识。如《在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教学中,先课件展示不同动物的各种行为的录像,然后结合教材而提出问题“动物行为研究示例:涡虫的行为实验中,作出的假设是什么?实验中实验者的控制因素是什么?你能预测实验的结果吗?”引导学生讨论后点拨,追问“实验中,涡虫的行为中对强光的反应有什么不同?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以此而引出先天行为和后天行为。教师再精讲点拨。如此,让学生在合作中参与学习,在探究中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突出,课堂教学效率会得到明显提升。
(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优化评价和练习方式
学困生在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方法等方面和其他学生本身就有着明显的差异,而如果教学中教师忽视这种差异以相同的标准和要求来对待学生,学困生自然会对生物学习失去兴趣。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在评价方式上关注学困生,要注重结合学困生的特点而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如在预习中,要求成绩稍好的学生完成对三个概念的初步掌握,那么,对学困生只要求其完成一个即可,如果学困死能达到这一要求就应给予鼓励。在练习上要多给学困生以选择的权利。如布置相应的必做题引导全体学生完成后,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以拓展题进行练习,而对学困生则以选做方式进行,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而选择相应的练习任务。如此,学生在联系中的主动性增强,练习效果也会更好。
总之,初中生物教学的宗旨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而这里所指的学生是教育教学所面对的每一个学生。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多关注学困生,通过对其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而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探究,以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方式和练习方式来树立其学习自信,让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生物学习过程中,获得不断发展,这样的生物课堂教学才会是有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吴学凤:初中生物教学中学困生转化的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4年第17期156-157页。
[2].胡敏:浅谈初中生物学困生形成原因及转化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11期190-191页。
[3].王庆菲:初中生物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4年第3期35-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