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践有价值的语言训练
【作者】 白琼芳
【机构】 四川省汉源县九襄镇第三小学
【摘要】语文教学的本义是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感。小学生建构个体语言体系,关键是语言材料的获得和运用,重要途径是学校的语文课、语文教材。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以“语言发展”为核心来整合三维目标与组织教学过程。【关键词】语文教学;实践;有价值;语言训练
【正文】课程标准把阅读教学的本质界定为“对话”,这就意味着,“文本”是一个特殊的对话伙伴。也只有通过深入的对话,达到“物我合流的交响”,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赋予教材文本以生命。小学生建构个体语言体系,关键是语言材料的获得和运用,重要途径是学校的语文课、语文教材。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语言发展”为核心来整合三维目标与组织教学过程。下面,就自己几年来的语文教学谈一点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语言训练的体会:
一、让学生学会阅读——加强语言的感悟和积累
读中感悟是学生语言训练进步的拐杖。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必须善于启发学生理解所读的内容,全情投入,融自身感情于语言文字的描写叙述中,以准确地感受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境和思想感情,最后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加以深化理解。具体方法有:
(一)合理创设“语境”,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
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多种语言或非语言的形式和手段来创设语境,充分利用语言“情景”,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知识和内容、化解难点,在语境中操练和应用语言、突出难点,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感悟能力。
在进行《大瀑布的葬礼》第4节的朗读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
师:想了解昔日的塞特凯达大瀑布吗?媒体图片出示,教师介绍。
师:摄影师用摄影机摄下了塞特凯达大瀑布昔日的雄伟;作者用语言写下了塞特凯达大瀑布昔日的辉煌;我们用朗读来读读它昔日的辉煌。
师:媒体出示第4节,轻声读读这节,读出它的气势。(生:读)
师:字字清晰,但气势不够。读读这些词语(指黑板上的词语)。
生:滔滔不绝、一泻千里
师:再读读,你能读出大瀑布的气势。(生:读)
师:读出了大瀑布的一泻千里。
师:男生读(生读)
师:听到了你们的朗读,大瀑布紧贴悬崖,咆哮而下。
师:男女生读(生读)
师:大瀑布一泻千里,奔腾而下,像一头雄狮。还像什么?
生:像万马奔腾——
师:(引读)长期以来,塞特凯达大瀑布一直是巴西(人民的骄傲),全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而如今的塞特凯达大瀑布(生命垂危、形容枯槁、奄奄一息),你的心情如何?
生:难过
生:痛心
师:各种复杂的的心情涌上心头,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让学生触摸语言,就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使人文性突显出来。
(二)善于找到内容与情感的结合点,形成教学内容和学生情感的自然结合。
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上用所学语言表达真情实感,把内容和情感有机结合起来,因为只有当学生感到教师所教的内容与他的要求和身心发展相吻合时,这种教学内容才最容易消化的。
二、让学生学会表达——实现语言的迁移和运用
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借助课文和情境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以促成学和用的有机结合,最终达成语文学习三维目标的深层融合。
(一)模仿:《荷花》第三节的第一句“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的教学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荷花池中的白荷花会有哪些不同的姿势呢?就像课间休息时的同学们一样,有站着的,有坐着的……荷花也会有不同的姿势吧?你看,有的荷花低着头,弯着腰,好像在欣赏自己的美丽。还有哪些姿势?你能用“有的……仿佛……”说说吗?(课件播放荷花情境图)
生:有的荷花昂着头,挺着胸,像一个哨兵站在那儿一样。(边说边挺直着自己的腰杆,好像她就是那哨兵一样)
生:有的荷花低着头,好像在欣赏自己倒映在水里的影子。
生:有的荷花躲在荷叶背后,好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
生:有的荷花舒展自己的双臂,好像在晒着温暖的太阳。
师: 能不能用”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有的……有的……“连起来说说。
通过这样的语言训练,就让学生不仅看到了浮现在眼前的一池美丽的荷花,也得到了美的感受和体验。其实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的对文本、教材进行解读,进行标点、词语、句子、段落,也可以是篇章结构的模仿。达到个性化解读文本的目的。
(二)迁移:凭借教材这一“例子”,设计语言训练目标,从文本中选择语言表达上可以概括类化、具有规律性的语言现象(词、句、段、章),进行迁移训练,并举一反三。
例:《火烧云》第3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写火烧云颜色变化多,先让学生找到能够反映这一特点的写颜色词语:“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接下来围绕三组词语展开教学,指导学生发现每组词的构词规律:读读每一组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说说你对“半”的理解?)然后,老师出示火烧云各种各样颜色变化画面,让学生仿照以上三组词语构词方法举例说说还有哪些你见也没见过的颜色。最后,提出谁能够用一个词语把这些词语全部包括进去?
(三)变式:指运用相同或相似的语言材料,作改变方向或形式的训练。
教材中的许多“留白”往往是教学中极好的语言实践素材,而寻找“空白”进行补叙练习,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如《天鹅的故事》。文中天鹅的叫声在整个故事中不止一次地出现过,你发现了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请你用横线画出来,联系上下文想象一下每次它们在说什么?
其次,对课文中的某些语言在理解了内容之后,用改写的方法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把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化作浅显的表达,简约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叙述,生动的描写换成平实的记叙,以及续写课文,转换人称或写作角度改写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
任何有价值的语言训练,学生都要经历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逐步形成技能的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过程,因此我们强调“训”是教师对学生的“练”做规范化要求,做科学合理的训练设计,做及时精当的点拨,实施正确的矫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展示语言训练的过程,这不仅因为扎实高效的训练有赖于过程的合理科学的展开,同时还基于我们不仅要结果,更要注重过程。这个训练过程的展现,需要策略的正确运用,时间的充分投入,还需要教师适时、灵活的反馈,即根据语言训练的目标进行检测、反馈、评价和矫正。
语文学习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语文能力也必然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成功的教学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释放学生的创造,张扬学生的个性。语文学习原本就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每个学生都是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始终的,他们的学习必然闪烁着创造的火花和人性的光辉。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语文学习也必然因此而更加精彩。相信,只要我们愿意坚持、愿意探索、愿意积累……,属于你的语文课堂必将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享受!
一、让学生学会阅读——加强语言的感悟和积累
读中感悟是学生语言训练进步的拐杖。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必须善于启发学生理解所读的内容,全情投入,融自身感情于语言文字的描写叙述中,以准确地感受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境和思想感情,最后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加以深化理解。具体方法有:
(一)合理创设“语境”,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
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多种语言或非语言的形式和手段来创设语境,充分利用语言“情景”,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知识和内容、化解难点,在语境中操练和应用语言、突出难点,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感悟能力。
在进行《大瀑布的葬礼》第4节的朗读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
师:想了解昔日的塞特凯达大瀑布吗?媒体图片出示,教师介绍。
师:摄影师用摄影机摄下了塞特凯达大瀑布昔日的雄伟;作者用语言写下了塞特凯达大瀑布昔日的辉煌;我们用朗读来读读它昔日的辉煌。
师:媒体出示第4节,轻声读读这节,读出它的气势。(生:读)
师:字字清晰,但气势不够。读读这些词语(指黑板上的词语)。
生:滔滔不绝、一泻千里
师:再读读,你能读出大瀑布的气势。(生:读)
师:读出了大瀑布的一泻千里。
师:男生读(生读)
师:听到了你们的朗读,大瀑布紧贴悬崖,咆哮而下。
师:男女生读(生读)
师:大瀑布一泻千里,奔腾而下,像一头雄狮。还像什么?
生:像万马奔腾——
师:(引读)长期以来,塞特凯达大瀑布一直是巴西(人民的骄傲),全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而如今的塞特凯达大瀑布(生命垂危、形容枯槁、奄奄一息),你的心情如何?
生:难过
生:痛心
师:各种复杂的的心情涌上心头,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让学生触摸语言,就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使人文性突显出来。
(二)善于找到内容与情感的结合点,形成教学内容和学生情感的自然结合。
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上用所学语言表达真情实感,把内容和情感有机结合起来,因为只有当学生感到教师所教的内容与他的要求和身心发展相吻合时,这种教学内容才最容易消化的。
二、让学生学会表达——实现语言的迁移和运用
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借助课文和情境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以促成学和用的有机结合,最终达成语文学习三维目标的深层融合。
(一)模仿:《荷花》第三节的第一句“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的教学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荷花池中的白荷花会有哪些不同的姿势呢?就像课间休息时的同学们一样,有站着的,有坐着的……荷花也会有不同的姿势吧?你看,有的荷花低着头,弯着腰,好像在欣赏自己的美丽。还有哪些姿势?你能用“有的……仿佛……”说说吗?(课件播放荷花情境图)
生:有的荷花昂着头,挺着胸,像一个哨兵站在那儿一样。(边说边挺直着自己的腰杆,好像她就是那哨兵一样)
生:有的荷花低着头,好像在欣赏自己倒映在水里的影子。
生:有的荷花躲在荷叶背后,好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
生:有的荷花舒展自己的双臂,好像在晒着温暖的太阳。
师: 能不能用”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有的……有的……“连起来说说。
通过这样的语言训练,就让学生不仅看到了浮现在眼前的一池美丽的荷花,也得到了美的感受和体验。其实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的对文本、教材进行解读,进行标点、词语、句子、段落,也可以是篇章结构的模仿。达到个性化解读文本的目的。
(二)迁移:凭借教材这一“例子”,设计语言训练目标,从文本中选择语言表达上可以概括类化、具有规律性的语言现象(词、句、段、章),进行迁移训练,并举一反三。
例:《火烧云》第3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写火烧云颜色变化多,先让学生找到能够反映这一特点的写颜色词语:“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接下来围绕三组词语展开教学,指导学生发现每组词的构词规律:读读每一组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说说你对“半”的理解?)然后,老师出示火烧云各种各样颜色变化画面,让学生仿照以上三组词语构词方法举例说说还有哪些你见也没见过的颜色。最后,提出谁能够用一个词语把这些词语全部包括进去?
(三)变式:指运用相同或相似的语言材料,作改变方向或形式的训练。
教材中的许多“留白”往往是教学中极好的语言实践素材,而寻找“空白”进行补叙练习,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如《天鹅的故事》。文中天鹅的叫声在整个故事中不止一次地出现过,你发现了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请你用横线画出来,联系上下文想象一下每次它们在说什么?
其次,对课文中的某些语言在理解了内容之后,用改写的方法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把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化作浅显的表达,简约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叙述,生动的描写换成平实的记叙,以及续写课文,转换人称或写作角度改写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
任何有价值的语言训练,学生都要经历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逐步形成技能的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过程,因此我们强调“训”是教师对学生的“练”做规范化要求,做科学合理的训练设计,做及时精当的点拨,实施正确的矫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展示语言训练的过程,这不仅因为扎实高效的训练有赖于过程的合理科学的展开,同时还基于我们不仅要结果,更要注重过程。这个训练过程的展现,需要策略的正确运用,时间的充分投入,还需要教师适时、灵活的反馈,即根据语言训练的目标进行检测、反馈、评价和矫正。
语文学习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语文能力也必然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成功的教学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释放学生的创造,张扬学生的个性。语文学习原本就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每个学生都是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始终的,他们的学习必然闪烁着创造的火花和人性的光辉。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语文学习也必然因此而更加精彩。相信,只要我们愿意坚持、愿意探索、愿意积累……,属于你的语文课堂必将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享受!